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太平御览》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情景?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故都的秋郁达夫资阳中学凌彬1.不同凡响的文人。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组织成立“创造社”。他的第一本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惊世骇俗的作品。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2.坚贞不屈的烈士。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并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华侨和当地居民。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间,郁达夫用了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同时花了许多时间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他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间内创作的主要收获,他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①鲈.鱼()②房檩.()③潭柘.寺()④驯.鸽()⑤廿.四桥()⑥普陀.寺()⑦潜.意识()⑧平平仄.仄()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lúlǐnzhèxùnniàntuóqiánzè沌(dùn)饨(tún)忳(tún)蝉(chán)禅(shàn)惮(dàn)缀(zhuì)啜(chuò)掇(duō)椽(chuán)掾(yuàn)喙(huì)2.为下面的形近字组词。混沌馄饨忳忳连缀啜泣掇拾秋蝉禅让忌惮椽子掾属不容置喙4.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1)落寞:(2)颓废:(3)隽永:寂寞、冷落。意志消沉,精神委靡。(言语、诗文)意味深长。(4)秋士:(5)潜意识:(6)疏疏落落:古时指到了暮年仍然不得志的知识分子。下意识,心理学上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稀疏零落。文中指秋草凋敝、零落。一、分析:理清本文的脉络结构,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二、鉴赏:1、体味本文紧扣“清”“静”“悲凉”,以景驭情、以景显情的写法。2、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和本文严谨的呼应结构。3、品味本文清新质朴、典雅蕴藉的散文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谋篇布局抓住线索:理清思路:概括大意:分析①时间②地点③人物(行动、情感)④事物总-分-总,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句段作用人、事、景、物、情、理内容上:①对形象(对比、衬托、渲染、烘托,突出人物性格)②对主题(充实内容,暗示、点明、突出主题)。结构上:文首(点题、总起,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作铺垫)文中(承上启下、推动情节;陡生波澜、引人入胜)文末(总结照应前文;留下空白、引人深思);标题(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点明主旨,吸引读者,作线索贯穿全文)听读课文,思考:揣摩散文的总体结构和作者在散文中体现出来的基本感情。1、文章的题目“故都的秋”能否改成“北平的秋”?2、故都的秋给作者的整体感受是什么?(请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3、1到2段写的是什么?用什么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4、作者在文中描绘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分别是哪几幅?5、结尾13段写什么?怎么写的?6、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7、作者为何要写故都之外的南国之秋?讨论1.文章的题目“故都的秋”能否改成“北平的秋”?(1)“北平的秋”:与作者所表达的忧时伤国的深沉情感不相吻合。(2)“故都”:①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相继发生之后,“故都”更能折射出作者的悲凉思绪,表达对国家的深深隐忧,表达他“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②“故都”含有更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底蕴。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五幅:秋晨小院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秋日胜果图。3.作者在文中描绘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分别是哪几幅?2.故都的秋给作者的整体感受是什么?(请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4、1到2段写的是什么?用什么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1)总括了北国秋清、静、悲凉和南国秋慢、润、淡的特点。(2)运用了对比的手法。(3)通过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依恋之情。(1)写了南国和北国的秋的不同。(2)运用形象的比喻,以排比的句式进行鲜明的对比。南国的秋北国的秋本体喻体黄酒白干甘甜可口回味不永稀饭馍馍食之有味不浓易饿鲈鱼大蟹黄犬骆驼玲珑如意逗玩邀宠味美细腻剔刺而食清香后劲足如秋之内蕴有味耐饥如秋之隽永可大快朵颐得秋之爽气跋涉千万里有秋之阔远5、结尾13段写什么?怎么写的?故都的秋总写(1~2段)北国的秋:清、静、悲凉江南的秋:慢、润、淡分写(3~12段)记叙清晨静观槐树落蕊秋蝉哀鸣秋雨话凉佳日秋果观秋色:清听秋声:静品秋味:悲凉议论人皆感秋非到北方不可中国文人尤甚总写(13~14段)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向往品味赞美眷恋“形”: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那五幅秋色图。“神”: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清”“静”“悲凉”。6.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诗歌散文小说赏析分析鉴赏1.语言2.技巧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写作特色3.形象4思想情感关键词:形容词、动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对比、通感、双关、用典、列锦表达方式结构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想像、联想\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小见大、点面结合\虚实、正侧、抑扬景物→营造意境氛围→烘托人物情感事物→特征→借物喻人、托物言志人物→特征(性格品质、思想情感)→作者思想情感抒情:直抒胸臆、融情于景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视听触味嗅、远近、俯仰\细节1、谋篇布局2、句段作用讨论:1、作者是怎样体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2.为什么郁达夫笔下的秋景会呈现出清”“静”“悲凉”的特点?4.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为什么要写“都市闲人”,以及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5.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6.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说法:有人认为是悲秋,但有人认为是颂秋。你认为呢?请说说你的理由。秋景图小院清晨槐树落蕊秋蝉啼唱闲话秋雨秋果奇景1、作者是怎样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槐树落蕊“微细”“柔软”“细腻”“清闲”“落寞”静清悲凉描写角度:视觉触觉秋蝉哀鸣“衰弱”“残声”“啼唱”(清、静、悲凉)描写角度:听觉秋雨话凉那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一层雨过,云渐渐……”写出了环境的静,悲凉。(触觉、视觉)秋日胜果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颜色的时......”“淡绿微黄”,视觉上给人一种清、静之感。(1)观秋色(清):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色调是冷的。(2)听秋声(静):“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以动衬静,更显清静。(3)品秋味(悲凉):“细数”“静对”,“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有悠闲、惬意,有眷念、向往,更有孤独、忧伤。作者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多角度描写结合,加以主观感受的抒发,渲染出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1、作者是怎样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2、为什么郁达夫笔下的秋景会呈现出“清”“静”“悲凉”的特点?这主要是由郁达夫的个人遭际和社会风云决定的。(1)个人遭际:自小体弱多病、幼年丧父、中年丧子,颠沛流离,命运多舛。(2)社会风云:政治腐败、政局动荡、民生凋敝,读书人无所依托,居无定所。(3)深入分析: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郁达夫观故都的秋,秋皆着上郁达夫悲伤的主观色彩,当郁达夫的个人生命和宇宙生命融为一体时,以秋来观郁达夫,郁达夫的情中也带上了秋的寂寞色彩,这样便达到了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境界。4.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为什么要写“都市闲人”,以及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写都市闲人的原因:①这些“都市闲人”,他们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形象更有地方特点,作者觉得与他们更亲近;②除了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以外,似乎也能读出作者很希望自己能像“都市闲人”那样过无忧无虑的生活的愿望。议论的作用: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思路,与“故都”题旨暗合。作者从赏景中体验和感悟到了文化气息,他以热情洋溢的文字表达了对古今中外赏秋诗文的珍爱,这些议论集中体现了这种珍爱之情。作者似乎要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5.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1)情景交融,运用中国古典诗词融情于景、以景显情的手法,创造意象真切典型、情味含蓄隽永的“意境”。(2)在正面写景抒情之外,运用侧面烘托、对比联想、议论深化的表现手法开拓和升华意境的思想情感内涵。另外,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表现力强。(3)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似淡实腴,修辞自然而讲究。多用短句,但长短相间;多用整句,但整散结合,形成了既典雅又洒脱的风格。6.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说法:有人认为是悲秋,但有人认为是颂秋。你认为呢?请说说你的理由。一曲悲凉的颂歌。文章的开头“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文章的最后“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些句子都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深向往和眷念之情。那他为什么用这么不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还有作者本人特有的忧郁气质有关。文章总的感情基调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活动说明】模仿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飞花令”的节目环节设置一个关键字的“秋”比赛方式。示例:•(1)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秋歌》•(2)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刘禹锡《秋风引》•(3)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4)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5)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6)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黄巢《不第后赋菊》•(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8)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秋思》•(9)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示例:•(10)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11)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一剪梅》•(12)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性德《木兰词
本文标题:故都的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526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