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银行信息科技的核心是创造效益
随着我国金融行业逐步实现全面对外开放,金融业的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在高度市场化的环境下,经济效益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先决条件。信息技术作为现代金融的助推器,其核心价值也必然体现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上。信息科技对提高银行经营效益的作用经济效益就是要以尽量少的劳动消耗和资源占用取得尽量多的社会有用成果,其公式表示为:经济效益=有用成果/(劳动消耗+资源占用)。信息科技通过推动业务创新、扩展经营范围、扩大交易规模、降低人力及物质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多国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信息技术投入对企业效益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涉及到银行业,据专家统计,1986年至2002年,美国平均每年有13家大银行利用信息技术实施再造计划,银行再造之后的平均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分别从原来的1%和14%上升到1.8%和25%,而平均的成本收益比从63%下降到40~50%。以网上银行业务为例,借助逐渐成熟的互联网技术,银行业务范围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全球范围内不间断交易成为可能。1999年起,美国最大的15家网上银行的客户以年均118%的速度增长;英国EGG银行在不到9个月的时间内增加了50万家客户和50亿英镑的存款。美国M&T网络银行的交易量在2004年已经超过了实际网点的交易量,单笔网银交易也实现了0.12美元的盈利,扭转了2000年时单笔交易1.78美元的亏损局面。此外,利用IC卡技术,银行服务通过银行卡广泛渗透到医疗、保险、税收、公务采购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加之短信服务、代付代缴等业务的开展,以信息技术推动的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很多银行在探索通过信息技术扩大经营规模的同时,也切实享受到信息技术在降低成本方面带来的好处。自动柜员机(ATM)是银行业一项非常重要且已经普及的信息科技投入,能够有效替代银行人力资本,减少网点的规模及数量,因此对控制并降低银行运营成本方面有显著作用。美国在2000年以前通过普及ATM,成功减少了20%的从业人员。此外,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运用纽约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CHIPS)实现了支票传送和交换的自动化,使得银行间在1980年到1990年的资金转移数量实现翻倍增长,从每年7300万笔交易增加为每年1.66亿笔交易,而总成本只增加了15%。信息技术打破了银行业传统的工作规则,使业务流程各个环节联系更紧密,推动实现了业务流程重组的最终目标,从根本上变革了现代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提升了银行内部、银行间以及银行与市场主体之间的沟通效率,帮助银行管理层把握市场动态、实施科学决策。国家开发银行是主要从事“两基一支”等中长期贷款业务的批发型银行,在开展助学贷款等基层业务初期面临巨大困难。基层业务量平均每年在300万笔以上,办理时间主要集中在2个月之内,相对于开发银行全国不到40个营业网点、不足200名柜面人员而言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通过建设助学贷款系统,并建立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对接通道,开发银行成功实现了助学贷款业务发放和回收的自动化处理,取代了原有的代理行模式,用批发式的方法解决了零售问题,将“人员少、网点少”的劣势成功转化为“人力成本小、运营成本低”的优势。此外,相对于原有代理行模式,交易成本从总金额的1%降至0.3%,按照每年100亿元的规模计算,该项技术创新直接创造的经济效益高达7000万元。正是在信息科技强有力的保障下,开行基层金融业务才得以顺利开展,为开行赢得社会声誉的同时也实现了企业盈利的巨大增长。信息系统经济效益量化评价方法研究的意义虽然信息科技对银行提升经济效益具有无可争议的贡献,但由于缺少对信息系统经济效益评价的科学方法,信息科技部门创造的经济效益往往被业务部门所掩盖,不少银行将其归为后台保障线,而没有列入更能反映信息科技本质的业务推动线。信息技术通过三种形式创造经济效益,即直接方式、间接方式和影响方式。直接方式是指对信息加工后形成可外售的信息产品或服务,从而为金融机构直接带来利润,如商用资讯、资信调查、账单打印、短信服务、U盾出售等;间接方式是指利用信息改善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活动,包括拓宽业务渠道、提供沟通便利、优化流程、降低成本、营销客户、防范风险等,从而带来收益增加或成本减少。影响方式是指信息拥有者在对全球信息进行全面把握和深度加工的基础上,通过权威的信息发布、准确的市场分析、客观的信用评级等方式,建立市场话语权、产品定价权、信用评级权,实现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和引导,帮助信息拥有者实现信息经济效益最大化,这是信息创造经济效益的最高境界。信息科技虽然以多种形式为银行创造了显著经济效益,但多数银行的绩效考核依然更多是从信贷、资金、中间业务等业务条线,对余额新增、占比、增长率等传统指标进行考核。由于信息科技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难以被直接反映到财务报表中,也就无法产生考核绩效。这也反映出,企业对信息技术的认识还存在一定偏差,仍将信息技术定位在支持手段,而没有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业务形态或业务要素。事实上,信息技术不仅推动着新产品的产生,而且即使是传统概念的新产品,其背后支撑的IT系统优劣对产品盈利的贡献度,在某种意义上也超过了产品定价等业务要素。信息系统产生经济效益的方式具有间接性和长期性的特征。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往往间接体现在企业总体效益之中,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企业,其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率也通常较高。同时,信息化投入的短期边际成本会大于短期边际收益,据调查,信息技术对组织的财务影响需要2年至3年的时间才能实现。由于存在上述的认识和技术问题,信息科技对企业发展贡献的价值还没有被完全体现。IT部门应组织力量,加强对信息系统经济效益评价方法的研究,通过科学、量化的体系方法,促使信息科技隐性价值显性化,提高IT部门地位,提升信息科技对企业发展的自主推动力。将创造效益作为IT部门的核心任务信息系统经济效益评估不仅可以用于提高IT部门考核绩效,同时也可以用于指导信息科技发展与系统建设。银行IT部门普遍面临着人员短缺、工作任务繁重的压力。每年业务部门的系统新增建设、更新换代、完善升级等需求层出不穷。科技部门如被错误地定位为支持保障部门,管理职能将进一步弱化,工作缺乏自主性,迫于外界压力每年盲目开展新项目建设,始终处于疲于奔命的状态,陷入越忙越乱、越乱越忙的恶性循环。为解决上述问题,IT部门应紧紧围绕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这一核心目标,运用经济效益评估结果,从“必须做”和“值得做”的两重视角,对任务进行筛选和排序。强化对IT建设的主导权,将创造经济价值的核心思想,贯穿于科技工作的各个方面:加强技术研究,推动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是银行最核心的竞争力,而金融创新越来越表现出信息化趋势。IT部门要关注前沿技术动态,积极探索技术与业务的结合,以技术创新引领产品创新,为企业贡献更大的经济效益。加强立项管理,强化可行性研究。IT部门应制定严格的可行性研究制度,促使业务部门认真考虑项目的投入产出比,对于经济效益不明显、资源消耗大的项目应坚决行使否决权。加强数据应用,挖掘数据价值。数据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数据中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IT部门作为企业数据资源的创造者和管理者,应充分利用数据挖掘等现代技术,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科学决策。加强信息资产管理,优化资源配置。IT部门作为信息资产的主管部门,应从整体提高资源效益的角度,将信息科技资源进行整合,以降低成本、提高收益。信息技术越来越成为现代金融的核心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科学评价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是这一命题的具体落脚点。由于信息系统创造经济价值具有间接性和长期性,目前业界对其计量和评价的方法还缺乏充分研究,直接导致了部分企业中IT部门的作用被低估。科技人员应加强在此方面的研究,使信息科技价值得到应有体现,评估结果又可以用来指导信息化建设,促使科技与业务形成良性循环。同时,IT部门应抓住全球信息化的有利时机,以创造经济效益为核心目标,推动实现企业发展战略。
本文标题:银行信息科技的核心是创造效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550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