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影视美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1、(填空、选择)鲁道夫·阿恩海姆:是原籍德国的著名心理学家。阿恩海姆作为第一位系统研究电影视觉表现手段的格式塔派心理学家,于1932年在德国出版了关于电影理论的专著《电影作为艺术》,后经多次修改于1957年以原书名重新出版。在这部著作中,阿恩海姆从格式塔派心理学的立场出发,十分周密的分析了无声电影的艺术手段的一系列特点,严厉驳斥了电影不是艺术的错误观点,详细地论证了电影并不是机械地记录和再现现实的工具,而是一门崭新的艺术。第二节苏联蒙太奇电影流派与蒙太奇电影美学理论1、(填空、选择)格里菲斯:美国著名电影导演,真正使电影成为“一门全新的艺术”,让“电影艺术上的这一革命性的新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出现于美国的好莱坞”(贝拉·巴拉兹语)。尤其是格里菲斯的两部巨片《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和《党同伐异》(1916,第一部美国电影),不但标志着他事业的顶峰,而且充满了对电影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多方面的探索和追求。真正使蒙太奇成为一种艺术手法的是美国导演格里菲斯。他的《一个国家的诞生》中,交错的使用远景和大特写,使得片中有些画面富有史诗的情调,特别是其中的“平行剪辑”、“最后一分钟营救”等叙事手法影响巨大,成为经典叙事模式。另一部影片《党同伐异》中,有意识地将影片分解成一系列不同的镜头,用全景、远景来介绍环境,用近景、特写来突出细节,并创造了镜头的快速交叉剪接。这部影片由四个独立的故事组成,充分利用蒙太奇的时空跳跃性,完全突破了戏剧美学的“三一律”,从而在电影艺术史上开辟了一个新时代——蒙太奇的电影时代,它标志着电影作为一门全新的独立艺术登上了历史舞台。2、(名词解释)蒙太奇理论:蒙太奇,法文montage的音译,原意是装配、构成,引申用在电影艺术里就是剪辑和组接。库里肖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第一次把蒙太奇从电影技巧上升到美学的高度。杂耍蒙太奇:把随意挑选的,独立地(而且是离开既定的结构和情节性场面而起作用的)感染手段(杂耍)自由组合起来,但是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即达到一定的最终的主题效果。理性蒙太奇:抛开镜头选择的随意性,强调镜头画面的实在性和整体系列的统一性,并提出“理性电影”观念。包括三方面:1.作为技术手段的蒙太奇,或称叙事蒙太奇;2.作为艺术手段的蒙太奇,或称艺术蒙太奇;3.作为思维方式的蒙太奇,或称思维蒙太奇。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敖德萨的阶梯”,不仅把蒙太奇作为一种叙事的手段,而且主张把它作为一种表达思想的手段。理性蒙太奇(实质是通过不同画面的撞击产生思想)&蒙太奇思维。电影是一种以演员“鼓动性的杂耍”为基础的喜剧,只要把这些独立的片段联接在一起,就可以引导观众走向导演预期的方向。“理性电影”,认为蒙太奇能够表达抽象的思维和概念,并且不是从形象上而是逻辑上表达思想。普多夫金,《母亲》。普多夫金的蒙太奇理论与爱森斯坦的理论相同之处来看,十分强调蒙太奇在电影艺术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十分强调蒙太奇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或手段,更是一种艺术方法或修辞手段,尤其是电影艺术反映现实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方式,是以前其他各门艺术所从未有过的。而他与爱森斯坦最根本的分歧在于他们两人对蒙太奇有不同的理解和侧重:普多夫金更多地强调蒙太奇的叙事功能,侧重于强化观众习以为常的叙事法则;而爱森斯坦则更多地强调蒙太奇的冲突功能,侧重于破坏人们长期习惯的叙事法则。普多夫金不但致力于蒙太奇概念的理论探讨,而且强调应当把蒙太奇看做是从心理上来引导2观众的一种方法,他把蒙太奇分为五类:对比蒙太奇,通过尖锐的对比或强烈的对比,产生相互强调、相互冲突的作用,强化所表现的内容、情绪和思想。平行蒙太奇,就是在结构上将两条情节线并列表现,使它们彼此紧密联系、互相衬托补充。隐喻蒙太奇,通过镜头与镜头、场面与场面的组接,借助独特的电影比喻,使画面的潜在内容浮现出来,赋予画面以新的含义。交叉蒙太奇(动作同时发展的蒙太奇),就是把两个同时进行的场面分成许多片段,交替地在银幕上出现。是一种利用观众情绪造成紧张气氛的艺术手法。复现式蒙太奇(主题的反复出现),即代表着影片主题思想的事物,在关键时刻一再地出现在银幕上,通过这种视觉的重复或听觉上的重复,达到内容上的强调和主题上的深化。第三节好莱坞戏剧化电影与类型电影理论1、戏剧化电影: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世界各国电影中占主导地位的电影样式,其特点是以戏剧冲突律为基础,采用传统戏剧式的结构原则。一般来讲,戏剧化电影并不照搬戏剧作品的结构形式,而是结合电影艺术自身的特点,将戏剧冲突律融会其中,形成一套固定的剧作形式,影片主要靠演员对话推进情节。戏剧化电影的表现方法包括戏剧性情节、戏剧性动作、戏剧性冲突、戏剧性情境等。戏剧化电影特征:(1)戏剧化电影具有明显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具有鲜明的线性结构方式,要求情节与情节之间互为因果、层层递进。(2)戏剧化电影强调按照戏剧冲突律来组织和推进情节,并往往采取“强化”的方法,使冲突尖锐激烈,情节跌宕起伏,以便用浓郁的戏剧性去感染观众。(3)戏剧化电影常大量利用悬念、巧合、误会、偶然性等,造成紧张、剧烈的戏剧性动作和戏剧性情境。(4)戏剧化电影往往具有情节剧的特点,强调以情动人,通过悲欢离合的情节来达到“煽情”的目的,唤起观众对主人公的最大同情,宣扬善必胜恶或惩恶劝善等道德训诫。(5)戏剧化电影往往追求人物形象的类型化。所谓类型化人物,就是具有单一性格结构的人物。这种类型人物善恶分明,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的界限十分清楚。(6)戏剧化电影往往具有唯美主义的审美倾向。2、类型电影:是迎合商业,稳定、利于发行商制作发展的影片。商业化考虑是好莱坞类型电影产生的关键原因,制片厂制度与明星制度则是好莱坞类型电影制作的保障。在商业化考虑的背后,还潜藏着对观众审美心理的深入研究。从另一方面关于观众的“深层集体心理”的研究来看,好莱坞类型电影又总是在研究大多数观众的心理与思想,研究它们的欲望与需求,通过类型电影制造“白日梦”,使广大观众的“集体无意识”(荣格语)得到宣泄,使广大观众的“深层集体心理”在类型电影制造的虚幻梦境中得到宽慰与安抚。正如美国电影学者尤第斯·赫斯在《类型电影的现状》疑问中所说:“这类影片之所以产生和在商业上大获成功,是因为他们暂时消除了人们在认识到社会和政治冲突后产生的恐惧心理,他们帮助打消了人们在这种冲突和压迫下可能萌发的行动念头。类型电影引起满足感而不是触发行动要求,唤起恻隐之心和恐惧感,而不是导致反抗。”3、好莱坞类型片12类:西部片、喜剧片、犯罪片(惊险片)、科幻片、歌舞片、战争片、爱情片、伦理片、动作片、灾难片、儿童片、恐怖片(惊悚片)。4、(名词解释、填空、选择)西部片:是最富有美国特色的类型电影,“典型的美国电影”(巴赞语)。主要从19世纪下半叶美国人开发西部荒野土地作为历史背景,自从1903年《火车大劫案》(第一部美国电影)开始,延续至今,拍出了成百上千部影片。影片中人物善恶分明,好的极好,成为美国人民崇尚的坚忍不拔、不畏艰险、见义勇为、扶弱凌强的英雄精3神的化身;坏的极坏,集中代表了一切不法之徒的残暴与贪婪。西部片被有些专家称为美国民族文化的典型电影样式,也是由于它再现了美国西部独特的历史地理风貌,在起伏的群山和荒凉的平原中,再现出当年开发西部的历史情境。经过这样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二三十年代的“经典西部片”。约翰·福特《关山飞渡》;第二阶段是四五十年代的“成年西部片”。威尔曼《黄牛惨案》霍克斯《红河》齐纳曼《正午》史蒂文森《原野奇侠》,注意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第三阶段是60年代左右的“心理西部片”。《山地枪战》《布奇·卡西迪和阳舞仔》。常常悲观厌世、空抱遗憾,仿佛在慨叹着西部片的衰亡。七八十年代,西部片几乎销声匿迹。直到90年代初,在“重新阐释美国西部历史”的旗号下,以《与狼共舞》为标志的新时代的西部片,再度卷土重来。荣获1990年七项奥斯卡金像奖的《与狼共舞》,堪称史诗性西部片。西部片体现出强烈的美国民族精神,特别是美国人推崇的个人主义和竞争冒险精神。5、(填空、选择)喜剧片,喜剧演员卓别林,《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使喜剧电影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6、(填空、选择)犯罪片,“悬念大师”希区柯克,《39级台阶》《蝴蝶梦》《深闺疑云》《疑影》《美人计》《精神病患者》《群鸟》。由于希区柯克的卓越贡献,使得他两度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并于1979年获得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终身成就奖”。7、(论述题)新好莱坞电影:旧好莱坞电影经历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黄金时期之后,便进入了长期的困顿与低谷,终于在20世纪60年代末与70年代初,出现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由旧好莱坞走向新好莱坞,亚瑟•佩恩的《邦妮和克莱德》(1967)较为鲜明地体现了新好莱坞电影与旧好莱坞电影的明显不同。旧好莱坞向新好莱坞的演变,有着诸多的原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思潮、艺术观念等各种因素。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观众群体所发生的变化,以及欧洲电影的冲击和影响最为重要。(二战、越战后美国人心态变化)二次大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战争与动荡在西方世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和阴影,与此同时,战后经济的重建与起飞,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尤其是数量众多的西方现代主义哲学各个流派的重大影响,以及西方发达国家大部分在20世纪60年代进入后工业社会,使得西方文化迅速进入了所谓后现代主义时期。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和工业产品和商品紧紧的结合在一起,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商品化进入文化意味着艺术作品正成为商品,甚至理论也成了商品。总之,后现代主义文化已经从过去那种特定的“文化圈层”中扩张出来,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了消费品。(法国新浪潮等对美国电影的影响)新好莱坞电影产生的国内经济文化方面的原因;似乎主要归于电影与电视的竞争。进入50年代,电视就开始威胁着电影业,电视上开始大量地播放欧洲影片,而这来自: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日本电影、瑞典的英格玛·伯格曼,特别是法国的「新浪潮」等一系列电影文化的冲击,开始从根本上动摇了好莱坞的制片体制。美国电影「新浪潮」出现,一批电影学院的学生走上社会,开始了他们的电影创作。这些青年人崇拜和向往欧洲电影,接受了「作者观念」的影响,也试图象欧洲青年艺术家一样,用电影讲述自己的故事,用自己的方法讲述个人的、新的、非主流的故事。1967年,亚瑟·佩恩拍摄的,标志着美国新好莱坞电影诞生的《邦尼和克莱德》影片公映,尽管影片中表现的仍是一个英俊潇洒的青年和一个美貌风流的姑娘的爱情故事,但是他们西装革履的外表掩饰不住他们的真实身份:两个手持枪弹、抢劫银行的「江洋大盗」。这是美国电影银幕上首次出现的与传统好莱坞电影人物形象沮然不同的新人物,他们同《四百下》中的安托纳、《精疲力尽》中的米歇尔一样,是个十足的无政府主义者,是社会秩序的破坏者和颠覆者。影片片头4所采用的字幕形式资料照片强调了人物的历史传记色彩、强调了叙事的真实性和纪录性,这也同《四百下》中的安托纳被询问时的时空异步的剪辑有着一样的精心设计。而现实社会的问题,越南战争的失败和阴暗的社会前景也在影片结尾的改写上体现出来,观众已经厌倦了「大团圆的结局」,这一程序再也行不通了。结尾时邦尼和克莱德被警察打得千洞百孔的身体与被击毙在巴黎街头的米歇尔何其相似。这部影片的成功在于人们接受了对「美国正面形象的巨大否定」,它颠覆了美国电影的强盗片和警匪片的类型模式。新好莱坞电影的特点:(1)受到了欧洲电影的深刻影响。好莱坞向欧洲电影靠拢,也就是商业电影艺术化、艺术电影娱乐化的趋势正在不断加强。(2)完全突破了旧好莱坞戏剧化电影美学观的束缚,彻底摒弃了戏剧化电影美学体系,在剧作上不再是封闭式的剧情结构,将故事有机地融入纪实性结构之中,体现出纪实性与意识性、情节性与哲理性的有机综合。与此同时,新好莱坞影片的主人公不再是善恶分明的类型化人物,而是具有更加复杂的内心世界,并且有着前所未见的精神空虚与情感失落。(3
本文标题:影视美学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713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