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曹刿论战》(《左传》)【原文】熟读课文,解释下文加点字词。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来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乡亲们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自会谋划此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太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他进宫廷拜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们)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小恩惠没有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我从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如实禀报神。”曹刿回答说:“小信用不能使神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弄清楚,我也必定按照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此打一仗。如果作战的话,请允许我跟随您去。”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两军在长勺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进军。曹刿说:“不可以。”齐军三次击鼓进军。曹刿说:“可以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准备驾车追赶齐军。曹刿说:“不可以。”他下车看齐军车轮辗出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看齐军的撤退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鲁庄公就下令追击齐军。已经战胜了齐军,鲁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2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便衰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了。对方的士气耗尽了,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战胜齐军。齐国是大国,难以预测,我恐怕在那儿有埋伏。但我看到他们车轮的印子杂乱,战旗倒下,所以追击齐军。”【知识梳理】1.作者:左丘明,中国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盲史官。2.《左传》:我国最早一部编年体史书,根据鲁国史料编写。3.通假字: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4.古今异义(1)又何间焉:参与(2)小大之狱:案件(3)弗敢加也:虚报夸大(4)牺牲玉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5)肉食者鄙:目光短浅(6)可以一战:可以凭借(7)再而衰:第二次(8)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5.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名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2)公将鼓.之:名词用为动词。击鼓。(3)忠.之属也:形容词用作名词,尽力做好份内的事(4)下.视其辙:名词作状语,向下6.一词多义(1)故:①原因,缘故(公问其故)②所以(故逐之)(2)从:①听(民弗从)②跟从(战则请从)(3)以:①凭借(何以战)②按照(必以信)(4)间:①又间(jiàn)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使)②颓(tui)然乎其间(jīan)者(中间,当中)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参与)④安得广厦千万间(表示房屋的量词)⑤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⑥奉命于危难之间(时)⑦时时而间进(间或,断断续续)7.句子翻译:3(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7)忠之属也。可以一战。(8)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8.课文理解:(1)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3)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彼竭我盈。9.人物形象:(1)曹刿:爱国,有政治远见,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洞察力。(2)鲁庄公:礼贤下士,从谏如流,是一位明智的国君。10.中心: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终于使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说明了要取信于民以及善于掌握战机才能战争胜利的道理。《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原文】熟读课文,解释下文加点字词。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4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译文】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魁梧,容貌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好衣服戴好帽子,照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说:“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妾说:“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一位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坐着闲谈。(邹忌)问客人说:“我和徐公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啊。”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看自己,又觉得远不如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的原因,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的原因,是对我有所求。”因此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及身边的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人不惧怕您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齐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过错的人,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人,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人,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许多官员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知识梳理】51.《战国策》:国别体史书,着重记载了谋臣策士的谋略和言论,西汉刘向整理并编辑,有十二国策,三十三篇。2.通假字:孰:通“熟”,仔细(徐公来,孰视之)3.古今义:(1)邹忌讽.齐王纳谏:规劝(2)窥.镜:照,看(3)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4)能面刺..寡人之过:批评(5)谤讥..于市朝:指责议论(6)臣之妻私.臣:偏爱(7)宫妇左右..莫不私王:身边大臣(8)邹忌修.八尺有余:长,原文指身高4.词类活用(1)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2)〔私〕我也∶形容词作动词(“偏爱”)(3)〔闻〕寡人之耳者∶使动用法(使……听到)(4)朝〔服〕衣冠∶名词作动词(穿戴)5.一词多义(1)之:①齐国之美丽者也(的)②吾妻之美我者(助词无义)③孰视之(代词,指徐公)(2)朝:①皆朝于齐(朝见)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③朝服衣冠(早晨(zhāo))(3)孰: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代词,谁)②孰视之(通“熟”,仔细)(4)于:①欲有求于我也(向......)②能谤讥于市朝(在)③皆以美于徐公(比)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向)⑤皆朝于齐(到)(5)若:①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比得上)②门庭若市(如,像)6.句子翻译(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2)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3)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7.人物形象6(1)邹忌:有自知之明,善于观察思考,忠于职守,善于辞令的谋士。(2)齐威王:善于纳谏而又有魄力的开明君主。8.中心思想:本文写了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说明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鱼我所欲也》(孟子)【原文】熟读课文,解释下文加点字词。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7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
本文标题:第六册古文(《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移山》《出师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846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