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关于陶艺基础课程在工科院校的普及与发展
陶艺基础题目:关于陶艺基础课程在工科院校的普及与发展学院:管理学院专业:会计指导老师:高黎姓名:闫晓雯学号:2007070201172010年12月28日摘要本文主要从中国陶艺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开始分析,重点阐述普通工科院校陶艺基础课的普及与发展状况,并提出一点建议。关键词陶艺基础课工科院校的普及与发展第一章1.1中国陶艺教育的历史和现状中国传统的陶瓷艺术教育主要是师徒传承传授的方式,以陶艺的制作技艺为主要内容。学习方式不是通过理论分析和方法总结而使学生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实践,而多是采取直观的操作。这种教育方式是古代中国陶艺教育的主要模式,它是建立在接受者的“悟性”基础之上。由技术入手,在技术达到较熟练的基础上,才进入到艺术创造的领域。但随着时间的变化,现代科技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人们对陶瓷艺术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原有的教育方式在现代教育体制的改革中已经不适应当下的陶艺发展。推行正规的学校陶艺教育,改变原来的局限性和随意性,加强陶瓷艺术教育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已经势在必行。在中国近代见诸于文字记载的,以办学校方式推行陶瓷教育的,最早是在1906年,熊希龄在湖南醴陵首先创办了湖南瓷业学校,分为国画(装饰)、辘轳(成型)、模型(模具)三科,实际是以技艺为主的中等陶瓷专业教育,对后来湖南陶瓷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1]从二十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的高等陶瓷艺术教育得到了著名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等的关注和支持。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设陶瓷科。50年代成立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景德镇陶瓷学院,作为专门的陶瓷专业院校、系科而直属中国轻工业部。由于当时中国的经济处于落后状态,陶瓷工业生产也一直得不到很大的发展,陶瓷艺术教育主要还是处在一种传承和继续的功能上。但这一时期出现的教育者和创作者们在陶瓷艺术创作、设计实践方面,也有优秀的表现。他们明确地提出来培养学生具有从构思设计到完成工艺制作的整体思想,强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加强学生的工艺实践的能力,这些思想一直影响到今天。应该说,他们奠定了中国现代陶瓷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础,为今天的陶瓷艺术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人才。70年代到90年代改革开放,中国的陶艺教育又有新的发展。全国美术院校陆续有陶艺专业的系、科工作室的设立,如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工艺系的陶瓷专业扩大为陶瓷系,中央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也成立了陶艺工作室,西安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也相继成立工作室或研究机构开展教学。他们都在吸收西方教育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逐步建立起了各有特色的教学体系。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等在今天已在招收硕士学位的研究生。但是近一个世纪的中国陶艺教育仍然以教授技巧为主,普遍比较注重造型基础和作品意识,学生素质比较好,造型能力强,适应能力也强。但也缺乏技术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美学理论的训练。这也是“由技入道”所造成的后劲不足。1.2普通工科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陶艺教学现状普遍意义上,中国陶艺学科教育的历史,是以培养陶艺设计、创作人才而设置以技能训练课程为主的专业教育的历史。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这些“专业的教育”都“藏惹”在美术院校的大门之中,而作为陶艺普及和素质提高的陶艺教育,却还没有真正进入陶艺教育的历史。在强调“普及”的今天,陶艺突然从一个民族的精粹,从一个人人都熟悉的手工艺中变为一门“高雅”的艺术。我们从一些民族戏剧、音乐的衰弱中可以得知,失去了大众的的陶艺也将会面临何等的困境!毫无疑问,陶瓷艺术已经开始在面临一次“再普及”的考验,如何在普通教育中普及陶艺,这是每一个陶瓷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除去浅层次的小学和中学劳技课之外,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模块中的陶艺教育显得非常重要。这是陶瓷艺术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真正的大众群体的培养基地。普通高校中的公共艺术教育是面向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素质型教育。作为高校人文教育中坚的公共艺术教育,它的教育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观察、理解、表现交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大学的基础教育,艺术教育为学生贯通情感和理智提供了一条可能的途径,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在综合性大学中开展的陶艺教育,更有一种得天独厚的优势:综合性大学设置齐全的学科为陶艺教育提供了一个可以交叉开展的结合点。作为科技与艺术的结合,陶艺自身具备了联接诸多学科研究并成为学科交叉枢纽的诸多因素。从抽象的数学到具体的手工实践操作,其中包括物理学、化学、经济学、美术学、设计学、材料科学、建筑学等诸多学科,它们可以直接参与到陶艺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来。而在学科分化过细之后提倡的跨学科研究的模式,也给陶艺在综合性大学中提供了一块广阔的空间,高等院校专业设置的细分正逐渐使学科教育陷入到一种特殊的困境之中,本科进入专业的门槛,之后路越走越窄,研究越来越细致。从本科就开始的细化专业使得原本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又变成一种技能传授。除了清华、景陶等学校还保留着对材料的研究,国内大部分有陶艺专业设置的院校都只保留了设计和创作方向,对材料科学、文化学、经济学、传播学等领域若有涉足,也全凭教师和学生的个人素质和兴趣所在。而在传统陶瓷里,陶、釉、绘、烧等是完全结合在一起的,一件彩绘瓷的制成,从采石、炼泥到出窑,中间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仅在青花瓷绘上,连画图和染色,都有专人担任。朱琰《陶说》中引用清代唐英《陶冶图说》言,“故画者学画不学染,染者学染不学画,所以一其手,不分其心也。……至如边线青箍,出旋坯之手,志铭书记,归落款之工,……此青花之异于五彩也。”清代珐琅彩瓷的制作也不仅是由窑工和技师来完成,宫庭画家,甚至连康熙、乾隆这样的帝王贵族也参与到陶瓷器皿的彩绘制作当中。当代中国的陶艺如何可能恢复这等繁荣景象?综合性大学的跨学科合作,给陶艺研究与教学回复“大陶艺”的趋势提供了一个相当完备的环境。但综合性大学公共陶艺的教学也因为教学对象的类型和层次各异,相较于陶艺专业的教育而显得非常艰难。仅仅依靠陶艺制作过程的参与性,既无法在教学硬件上达到要求,也无法满足不同学科背景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一般的大学陶艺选修、辅修、必修课人数在40至250人之间浮动。以最少的40人来计算,直接参与到陶艺手工实践的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满足40人同时操作的设备,即使在专业院校中也算是具备相当的硬件,更何况一般的综合性大学。所以目前的大学中的陶艺课,一般都限于条件,以理论讲述和幻灯等图片放映为主,这样一来,陶艺课很快就进入了一种陶艺欣赏课的死胡同。于是很多院校对陶艺课的教学目标放低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培养上。但仅是看看幻灯,在某种程度上无疑完全将陶艺手工操作的优势完全放弃了。对未来经济学家、作家、数学家、物理学家、政企高层管理人员等各学科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是一句大话,像风筝一样,越放越远。这种教育模式相较于音乐、戏剧、书法、绘画等可以提供相对成熟的操作环境的教育模式而言,无疑是拿自己的短处和人家的长处去比。这样的教学设置下,学生对陶艺的兴趣将会有减无增。应该说综合性大学公共陶艺教育的目的还有定位很明确:培养陶瓷艺术的欣赏者,而非培养陶瓷艺术的从业者;使学生们热爱并投入到陶瓷艺术中来,对学生进行艺术的熏陶和审美观念的培养。第二章普2.1普通工科院校陶艺基础课的发展方向在普通艺术教学的明确定位的同时,陶艺教学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结合,也顺应提出并实践了自己在课程定位下的两个主要改革方向:研究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一)研究性学习:传统教育模式的活化和运用研究性学习,广义上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从狭义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公共陶艺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从中自觉学会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而围绕茶、酒等饮食文化开展的陶艺与日常生活部分,既强调陶瓷与日常生活的物质结合,又倡导文化生活、品味生活。古人对陶艺的运用,既有作为宗教、祭祀器具的,更有作为体现高雅生活品味的,如官窑就完全是为了满足帝王对陶瓷摆设和生活器具的需要而出现在中国陶艺史上的。在经济高速发展、生活条件极大改善的今天,人们的生活反而越来越缺少文化品味,而以追求文化生活、艺术生活、品味生活、休闲生活[6]为标榜当代青年,对这一内容自己本身就有很多的想法,前些年在城市中一度兴盛的陶吧,也一度说明了人们对有陶艺进入的文化生活、品味生活的极度需求,这一部分内容教师主要作一个引导性的介绍,在学生对文化生活、艺术生活、品味生活、精神生活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后,引导学生自由讨论为主。在学生们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下,这一讨论通常都进行的有声有色。学术经典的介绍则在历史阐述的过程中引入,由《六艺》中的“礼乐射骑御书数”开始,从“艺术的认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这一角度展开讨论。《周礼●考工记》则从古代对“工”的分类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进而对学科化发展下的陶艺进行了一个宏观的把握。而《梦溪笔谈》、《天工开物》这些学生日常生活中有所耳闻但还并不十分了解的著作,也在我们经典著作范畴的讲述当中,间或引用《茶经》、《陶雅》、《陶记》、《阳羡赏壶记》、《景德镇陶录》等专业著述的内容,也让学生在感受陶艺的过程中,感受了传统文化的延续和精深。经典文献的解读,不做专题、完整的介绍,在课堂中随时插入讲述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课余时间自由阅读部分章节。公共陶艺教育作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教育内容离不开对学生审美教育和艺术思维的培养。我们这里所指的审美教育,包括审美形态教育和美感教育两个方面。审美形态教育主要培养人们对自然中千变万化的美的形态和结构(包括艺术品形态、形式、风格)的鉴赏、识辨能力,它侧重于对象之客观形态的描述和认识;美感教育主要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包括感觉、知觉、情感、想象、理解诸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协调。最终落实为某种敏锐的审美知觉和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审美心理结构的建设、想象力的培育、内在情感的培育和审美理解力的培育等。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透彻的理解力都是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某种程度上说来,这些能力是有意识教育和无意识的文化薰陶的结果。我们在公共陶艺的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主要把对陶瓷艺术的器形、釉色、肌理、图案等的具体内容作为教学对象。在课程中,教师主要把握形象化和具体化原则。即以美引真原则。教师在教学中努力把抽象的“真”化为可感的形象或生动的模式,使学生在感受这些和谐、对称、富有节奏和形象和模式时不知不觉进入“真”的原则。课程操作时由教师放映幻灯片并做简要介绍,讲授内容以引导学生欣赏为主,由学生在课堂上总结发言,概括对各种类型的作品的欣赏方法,教师做补充或点评。审美教育中最重要的理解,是对形式中暗含的特殊意味的直观性理解。这种理解大大不同于感知,但又以感知为基础,举例说,只有亲口吃过梅子,才能望梅止渴。同样,艺术的意味溶解在形式里,完全不露痕迹,只有首先对形式有了整体把握,才能将其中的意味抓住。于是我们这一课程的内容在不知不觉中也引入了博物馆、展览的考察和陶艺的具体手工操作,在这些具体作品的现场感受和自己动手操作中得到最直接、最深刻的感受。(二)体验性学习:明确目标后的实践体验性学习是在经验主义的“白板说”及构成主义、行为主义、认知理论在基础提出的,它们以不同的方式提出了“体验”对学习的重要性。完整的提出体验性学习理论的,是八十年代美国著名学者大卫.库伯(DavidCube),他在构建了一个“体验性学习圈”的模型。他认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进而发表看法,然后进行反思,再总结形成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在这个过程中,他强调共享与应用。这个理论风靡现代的企业和公共管理界,现在进一步在教育界风行。体验性学习强调在“做中学”,能够将学习者掌握的知识、潜能真正发挥出来。体验性学习和传统学习方式表现出
本文标题:关于陶艺基础课程在工科院校的普及与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08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