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微生物学(免疫学)(2)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微生物学(免疫部分)1、现代免疫: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功能。其目的是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免疫的本质:识别自我,排斥异己)2、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见表)免疫功能正常表现异常表现免疫防御抵抗病原体的入侵及毒素作用超敏反应、免疫缺陷病免疫稳定清楚损伤、衰老、变性或死亡的细胞免疫失调、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防止细胞癌变持续性感染恶性肿瘤或持续性感染3、免疫系统的组成:器官、细胞、分子三个层次4、中枢免疫器官:主要指哺乳类动物的骨髓和胸腺;骨髓是B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主要器官;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主要器官。外周免疫器官:主要包括淋巴结、脾脏(系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粘膜相关淋巴组织。5、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以及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阳性选择(胸腺):单阳性,MHC限制性:表达TCR-CD3阴性选择(胸腺):对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阳性选择(外周):同时表达mlgM和mlgD,对外来抗原高亲和性克隆,表达BCR-CD79a/b复合体。阴性选择:(骨髓)对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6、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所知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APC)。7、抗原:通过与T、B细胞抗原受体特异性结合并因此激活T、B细胞的免疫活性物质。通常以单克隆方式激活T、B细胞。8、抗原的两个基本属性:免疫原性:指抗原分子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产生特异性抗体及免疫效应细胞)的性质。免疫反应性:指抗原分子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免疫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性质。9、抗原表位:也称抗原决定簇AD,是抗原受体抗体形成空间互补的一段分子序列。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抗原分子表面,特殊化学基团:氨基酸残基、多糖残基或核苷酸组成)10、交叉反应概念:虽然一种表位决定一种抗原特异性,但有时也会出现某些抗体不仅与其诱生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也可与一些非诱生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现象,此种现象被称为交叉反应。异嗜性抗原是发生交叉反应的基础。11、判断题: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化学结构越复杂,免疫原性越强。12、抗原的分类(一)根据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细胞的辅助分类:TD—Ag此类抗原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需要T细胞的参与。TI—Ag此类抗原刺激B1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细胞的参与。(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新生儿溶血症;Ⅱ型超敏反应)自身抗原13、异嗜性抗原:不同物种之间,抗原具有相同的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这种抗原叫异嗜性抗原.(如:链球菌上的M蛋白与人体心肌/肾小球基底膜细胞上的成分)。14、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是由两条相同的重链(H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L链)通过二硫键连接而成的呈“Y”字型的四肽链单体分子。15、可变区:在IgH链和L链近N端约110个氨基酸残基的区域内,其氨基酸序列变化较大,称可变区(V区)。重链和轻链的V区分别表示为VH、VL。VH、VL功能是: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高变区(HVR区):又称互补决定区(CDR)、CDR-AD是抗原抗体分子空间结构互补结合的分子结构基础。16、Ig功能区的功能:①VH、VL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CH、CL(恒定区)具有同种异型遗传标记IgG的CH2和IgM的CH3具有补体C1q的结合点;与IgG通过胎盘有关。④CH3/CH4具有多种细胞Fc受体结合的功能。17、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木瓜蛋白酶水解片段、胃蛋白酶水解片段)18、研究免疫球蛋白酶解片段的意义:阐明免疫球蛋白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用于制备免疫制剂和医疗实践(马血清抗毒素经蛋白酶处理后可降低超敏反应发生)19、BCR(mIg)B细胞表面的膜型Ig,即为BCR。其可与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获得B细胞活化的抗原刺激信号;是B细胞活化信号(第一信号)的结构基础。功能:特异性识别抗原,意义:B细胞的主要标志,成熟B细胞主要表达IgM和IgD20、概念ADCC作用: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指免疫球蛋白与带有相应抗原的靶细胞特异结合后,通过其Fc段与带有FcR的细胞毒性细胞(如NK细胞)结合,激活这些细胞毒性细胞,杀伤带有抗原的靶细胞。(名解)21、抗体生物学作用:㈠非受体介导生物学效应主要表现为:中和作用激活补体系统㈡Fc受体介导生物学效应主要表现为:调理作用ADCC作用介导I型超敏反应作用④跨细胞输送作用⑤免疫调节作用22、免疫球蛋白的双重特性:抗体活性和免疫原性(抗原物质)。23、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㈠IgM:分子量最大的Ig最早出现的Ig③初次应答的主要抗体④近期感染的指标⑤mIgM是B细胞抗原受体㈡IgG:血清中含量最高、半衰期最长的免疫球蛋白再次免疫应答产生的最主要抗体唯一能够通过胎盘屏障的抗体,可跨胎盘转运,从母体进入胎儿的血液循环,为新生儿提供被动的免疫保护。㈢IgA:分为血清型和分泌型。血清型为单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分泌型IgA(sIgA),婴儿可从母亲初乳中获得,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被动免疫。㈣IgE:是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的Ig㈤IgD:骨髓中未成熟的B细胞仅表达mIgM,成熟的B淋巴细胞同时表达mIgM和mIgD。24、单克隆抗体:针对单一抗原决定簇产生的抗体。多克隆抗体:由不同B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抗原物质中多种抗原表位的抗体混合物。25、人类:MHC→HLA复合体(位于人第六号染色体短臂上)→编码HLA抗原小鼠:MHC→H-2复合体(编码基因定位于小鼠第17对染色体上)→编码H-2抗原26、HLA基因复合体的遗传特点:单体型遗传、高度多态性、连锁不平衡。27、HLAⅠ类分子在结构上分为四个区,其中肽结合区由α1和α2两个功能区组成。HLAⅡ类分子在结构上也分为四个区,其中肽结合区由α1和β1组成。补充:P32页表3-128、HLA的临床意义:HLA与器官移植:移植物存活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供体与受体HLA相容的程度,即HLA各基因点上相同的等位基因数目。通常移植物存活率由高到低的顺序是:同卵双胞胎同胞亲属无亲缘关系者。P3329、CD分子概念:通常指由单克隆抗体识别的相应细胞膜分子。黏附分子概念:(AM)是介导细胞或细胞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分子的统称,是跨膜糖蛋白水解片段断裂位置断裂碎片木瓜蛋白酶水解片段Ig铰链区二硫键连接的两条重链的近N端处两个Fab段和一个Fc段胃蛋白酶水解片段Ig铰链区二硫键连接的两条重链的近C端处一个F(ab’)2片段和一些无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片段pFc’以受体和配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细胞因子概念:(CK)是由细胞经刺激后合成、分泌的具有高活性、多功能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方式作用于自身或邻近细胞。干扰素概念:病毒干扰素诱导生剂作用于细胞后产生具有干扰病毒复制,抗肿瘤和参与免疫调节功能的糖蛋白。IFN-α、IFN-β受体相同属于Ⅰ型干扰素,主要作用是抗病毒,抗肿瘤。IFN-γ属于Ⅱ型干扰素。主要作用是免疫调节。30、所有的免疫细胞都起源于多功能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定向分化为髓系、淋巴系等不同类型的免疫细胞。其中树突状细胞一部分来自髓系干细胞,一部分来自淋巴系干细胞。P41图4—131、抗原提呈细胞(APC)是指能捕捉、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专职APC包括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MPS)和B细胞;非专职APC包括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及间皮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32、T淋巴细胞主要膜分子:1、TCR—CD3复合物,T细胞以TCR识别特异性抗原,CD3分子则将抗原信号传入胞内,引起T细胞活化。2、CD4、CD8分子3、共刺激分子(1)CD28:CD28与APC表面的CD80/86结合后,可为T细胞活化提供“第二信号”——共刺激信号,促进T细胞的增殖、分化及Il—2的合成。(2)CD2:又称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2(LFA—2)或绵羊红细胞受体(SRBCR)或E—受体,可为T细胞提供共刺激信号,促进T细胞活化。P5233、T淋巴细胞按生物学作用分为辅助性T细胞(Th)、细胞毒性T细胞(Tc)和调节性T细胞(Tr);按激活状态分为初始T细胞、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34、B淋巴细胞主要膜分子:1、BCR—CD79a/b复合物:CDR: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产生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CD79a/b:参与受体与细胞内信号转导分子间的偶联2、共刺激分子和共受体(1)CD40:是B细胞表面最重要的共刺激分子的受体,其配体为表达于活化T细胞表面的CD154(CD40L)(2)CD80/CD86:CD80/CD86与CD28相互作用,为T细胞激活提供共刺激信号。35、CD5+B细胞称为B1细胞,主要参与固有免疫:CD5-B细胞称为B2细胞,主要参与适应性免疫。36、免疫应答概念:是机体对外源性及内源性危险信号所产生的一种刺激——反应活动。37、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特性的比较。特性初次应答再次应答所需抗原量高低抗体产生的诱导期长短高峰浓度低高维持时间短长Ig类别主要为IgMIgG、IgA等亲和力低高特异性低高38、补体的概念:在人和动物新鲜血清中存在一种不耐热的成分,可辅助特异性抗体使细菌溶解这种血清成分称为补体。39、血清中各成分含量不一,C3含量最多。40、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特征比较。见表比较项目经典途径MBL途径旁路途径主要激活物免疫复合物细菌甘露糖残基、MBL细菌脂多糖、酵母多糖等参与补体成分C1-C9MBL,丝氨酸蛋白酶(MASP),C2-C9C3,C5-C9,B,D,P因子起始成分C1qMASPC3C3转化酶C4b2bC4b2bC3bBbC5转化酶C4b2b3bC4b2b3bC3bnBb生物学作用参与特异性体液免疫效应,感染后期发挥作用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效应,感染早期发挥作用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作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41、抗原加工提呈的两条途径比较。(大题)见表溶酶体(内体)途径胞质溶胶途径抗原类型外源性抗原内源性抗原酶解部位内体蛋白酶体结合部位内体内质网结合分子MHCII类分子MHCI类分子提呈对象CD4-T细胞CD8-T细胞辅助提呈分子CD4CD842、超敏反应特点:生理免疫应答+1、组织损伤2、功能紊乱3、抗原再刺激→病理性免疫应答(超敏反应)43、四型超敏反应比较。(表中型别、发生机制、临床常见疾病)44、根据免疫损伤发生的病理机制和临床特点,超敏反应分为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Ⅰ型Ⅱ型Ⅲ型由抗体介导,Ⅳ型由细胞介导。45、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特异性(AD—CDR锁钥关系)、可逆性、适合比例与可见性。46、抗原/抗体检测额主要方法有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免疫标记技术等。凝集反应:直接凝集反应是指颗粒型抗原参与;间接凝集反应是指可溶性抗原参与;免疫标记技术用荧光素、酶、放射性核素或化学发光物质等标记抗体或抗原,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免疫学检测技术。47、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原理:将已知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表面,使抗原抗体反应在固相表面进行,用洗涤法除去未结合的游离成分,利用复合物上标记的酶标化底物显色测定。常用方法:双抗体夹心法、间接法等。48、放射免疫测定法常用于测定微量物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素、孕酮等激素,以及吗啡、地高辛、IgE等。49、免疫印迹法能对分子大小不同的蛋白质进行分离并确定其分子量,常用于检测多种病毒抗体或抗原。免疫荧光法:定性或定位标本中的抗原。免疫PCR特点:DNA分子作为标记物,用PCR扩增代替ELISA的酶催化底物显色。PCR产物的多少与待检测抗原的量成正比。适用于检测微量抗原。50、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特点。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输入物质抗原(疫苗、类毒素)抗体、细胞因子免疫力出现时间1~4周后出现注入后立即生效免疫力维持时间数月~数年2~3周应用多用于预防,也可用于治疗多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接种次数1~3次1次51、百白破: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百日咳死菌苗补充:1.免疫活性细胞:T细胞、B细胞。
本文标题:免疫学基础与病原微生物学(免疫学)(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291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