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合肥战略发展-中规院
合肥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肥市规划局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4.11汇报内容项目背景与研究方法认识篇:城市特色与发展条件定位篇:城市发展定位与发展预期发展篇: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结论措施与建议项目背景与研究方法1.1项目背景总体规划的前瞻性研究与前期准备;对于重大战略性问题的梳理与再认识。1.2回答的几个问题城市在区域中的定位城市化道路与城镇体系框架产业化的发展策略城市承载力与发展适应性城市发展方向与形态发展的支撑系统项目背景与研究方法1.3研究方法与工作思路方法论:实证为主,理论为辅。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做出理性判断;补充基础研究和比较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特色导向+目标导向+资源导向。根据自身特色选择发展道路;结合发展目标确定发展思路;分析资源条件落实发展措施。逻辑结构:自身条件与特色分析——发展目标与预期判断——城市区域定位——城市化与产业化战略——环境容量条件制约——空间发展战略——交通及设施适应与支撑——相关措施与建议认识篇:城市特色与发展条件2.1城市的基本认识既是古城又是新城——历史沿革既是边缘又是中心——区位写照特色优势明显但未能充分发挥——潜在优势实力不强但肩负重任——机遇与挑战并存认识篇:城市特色与发展条件从历史看合肥——发展中的启示古城兴衰关乎水运条件变迁;城市崛起在于政治地位变化。从历史上看,合肥本身的条件并不优越,既不是绝对的交通枢纽,也没有矿产资源,合肥城市的兴盛正是得益于政治地位的变化。从区域看合肥——不能不面对的现实位于我国几个经济核心地带的交界地带。同时受到南京经济圈和武汉经济区的影响和挤压。从中心职能看,合肥是大区域的次级中心,小区域的首位中心。合肥的区位格局,存在一定的尴尬与无奈,同时也蕴涵着机遇。强化中心参与竞争和协作可能是必然的选择。认识篇:城市特色与发展条件74,80349,83478,41095,06274,696制造产业产值为701,429个单位,占世界份额的16.2%。制造业产值为841,568个单位,占世界份额的19.4%。出口总值为958,123个单位,占世界的40.7%。西欧北美亚太地区一个单位=1百万美元出口总值为499,506个单位,占世界出口总量的21.2%.制造业产值为1,116,320个单位,占世界的25.8%,整个出口为348,494个单位,占世界的14.8%。(出口价值经济计算)171,586China南中国经济区曼谷东亚经济高速增长带新加坡东南亚经济圈雅加达北京上海环渤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汉诚台北香港东北亚经济圈国际性中心城市东亚国际性城市链东京世界经济重心逐渐转向亚洲太平洋地区,中国正在成为新的世界工厂。跨国公司投资和企业集群组织带来了中国沿海地区的飞速发展,也为合肥的发展带来重要的发展机遇和借鉴启示。认识篇:城市特色与发展条件在全国经济大格局中,合肥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地带,从发展次序与梯度来看,合肥承东启西,左右逢缘的作用不容忽视。认识篇:城市特色与发展条件合肥与长三角中心城市南京、上海的联系极为密切,但与其他长三角城市的联系并不密切,甚至弱于与广州、东莞等珠三角城市的联系。合肥的联系方向并非单一的指向长三角地区,合肥与长三角尚未形成全方位的协作关系,主要集中在沪宁杭这样的一级中心城市,特别是与南京的联系较为突出。南京作为长三角省会城市地位和区位临近的地缘优势是成为合肥的重要联系方向,可能成为合肥接轨长三角的通道与门户。认识篇:城市特色与发展条件“长三角”经济空间结构模式转变:从点轴系统向网络式空间结构演变。认识篇:城市特色与发展条件取决于自然条件的单一交通方式;中心城市之间的“点——点”连接;城市之间的商品交流依赖中心城市的集散功能。交通方式多样化;不同城市之间建立“网络化”连接;中心城市集散功能在商品交流中地位相对削弱。认识篇:城市特色与发展条件城市间商品交流模式演变合肥受长江经济带的影响较小,长江经济带处于沿江扩散阶段,但向纵深腹地扩散是今后发展的大势所趋,合肥在长江经济带中将会发挥更大作用。认识篇:城市特色与发展条件长三角目前还是以内聚方式为主,但向外扩张是必然趋势,长三角的产业结构升级及江、浙等沿海资本的扩散将是合肥发展的重要动力。认识篇:城市特色与发展条件比较中看合肥——省会对比失落经济总量明显偏低。经济腹地受到严重挤压,难以辐射影响全省。城市首位度偏低,带动能力有限。合肥要真正发挥省会城市的带动作用,必须加快发展,提高城市的经济实力和首位度。认识篇:城市特色与发展条件省会城市的相关比较研究:从比较来看,合肥市域人口占全省人口的比重与省会城市的地位不符,中心度偏低,合肥需要快速发展才能有效发挥省会城市的作用。城市名称所在省人口(万人)该市人口(万人)该市人口占全省比重(%)全省GDP(亿元)该市GDP(万元)该市GDP占全省比重(%)东部石家庄6741.7904.013.46359.41186.818.7南京7127.3563.37.910667.91297.612.2广州7649.3720.69.413056.23001.523.0杭州4535.5636.814.08470.41781.821.0中部合肥6339.1448.17.13282.7412.812.6长沙6341.5595.59.44286.9812.819.0南昌4231.6448.910.62286.3552.424.2武汉5151.8768.114.94610.21492.732.4西部成都7900.51028.513.04816.61667.134.6西安3596.7702.619.52041.8823.540.3认识篇:城市特色与发展条件年末全市总人口(万人)市辖区人口(万人)市区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市域土地总面积(平方公里)市区土地面积(平方公里)市区面积占市域总面积的比重(比重)南京563.28480.3585.36588472971.8杭州636.81387.0160.816596306818.5南昌448.85180.9940.374025637.6济南575.01327.5557.08177325739.8郑州649.09236.7136.57446101013.6武汉768.1768.1100.084948494100.0合肥448.1146.532.774985967.9从周边省会城市的比较来看,合肥无论在人口与行政区划面积上均小于其他城市,与南昌差不多。说明调动资源的能力偏低。(安徽省比江西省的总人口多出2000多万。)认识篇:城市特色与发展条件省内看合肥——提高中心度与首位度的必要合肥在省内具有一定的优势,但难以辐射全省。马芜铜等沿江城市的发展态势良好,但从带动全省发展的角度来看,合肥未来应该成为安徽省的经济中心城市。2003年安徽各地市主要经济指标比较图合肥的经济发展水平无疑在安徽省内是最为突出的,同时马芜铜三市的发展水平相当,也处于省内领先的位置。认识篇:城市特色与发展条件人口比例(合肥/安徽)0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19491965198519891991199319951997199920012003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合肥/安徽)00.020.040.060.080.10.120.14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1965年以前,合肥市人口占安徽省总人口的比例呈迅猛上升趋势,1965年以后,此比例保持相当平稳。1990-2003年,合肥市国内生产总值占安徽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基本呈上升趋势,中间有波动,2000年以来上升较为明显。从1990-199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来看,合肥市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一直保持在安徽省水平的1.3倍左右。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合肥市淮北市毫州市宿州市蚌埠市阜阳市淮南市滁州市六安市马鞍山市巢湖市芜湖市宣城市铜陵市池州市安庆市黄山市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基本建设投资(亿元)2003年合肥基本建设投入绝对值以及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远超省内其他地市。认识篇:城市特色与发展条件99-04年安徽主要城市GDP增长速度的比较024681012141699年00年01年02年03年合肥蚌埠淮南马鞍山巢湖芜湖铜陵安庆黄山合肥的增长速度一直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但01年以后马、芜、铜三市脱颖而出,很大程度归功于长三角特别是南京的巨大拉动作用,也表明长三角经济辐射正沿长江向纵深推进。认识篇:城市特色与发展条件四城市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变化90.095.0100.0105.0110.0115.0120.0125.0130.019901995200020022003合肥市马鞍山市芜湖市铜陵市从1990-2003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合肥市和马芜铜地区发展最快,在2000年以后,马芜铜地区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有超过合肥的趋势。2003年,马芜铜地区的人口占全省人口的比例为6.5%,低于合肥市的比例7.1%。但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了14.5%,高于合肥市的比例12.2%。反映了90年代以来,马芜铜地区与合肥市呈共同发展的态势省内格局的基本认识从安徽省的城镇体系规划与发展现实来看,省内城镇体系基本上呈现出一种各自为政的态势。皖中、皖北、皖南形成地域分隔与经济落差。周边受到几个省外大城市的影响,其中东部的南京影响最大;其次是北部的徐州;西部的武汉经济圈的潜在影响不可忽视。沿江地带以马、芜、铜为代表形成独特的发展区域。认识篇:城市特色与发展条件认识篇:城市特色与发展条件合肥经济腹地分析通过断裂点、信息流、交通影响范围等方面的分析,合肥的经济腹地难以覆盖全省,主要影响皖中和皖西北,江淮之间的地区。皖中地区是合肥的核心腹地,应立足于此,拓展皖北腹地,加强与皖南腹地的联系。认识篇:城市特色与发展条件市域中的合肥市域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落差较大。市区对三县的经济拉动作用明显,三县临近市区的地区均有良好的发展态势。肥东、肥西呈现与城区一体化发展的趋势。认识篇:城市特色与发展条件2.2合肥的优势与特色省会优势——发展的立足交通优势——发展的保障环境优势——发展的标准科教优势——发展的后劲工业优势——发展的动力认识篇:城市特色与发展条件省会城市地位优势:合肥是安徽省省会,也是省内的首位城市。安徽省的全面发展首先需要依靠省会城市的优先发展。可以最大限度利用全省资源并获得政策支持。省会城市是合肥的首要职能和基本定位,也是城市的首要特色,应该成为城市发展的最根本立足点。认识篇:城市特色与发展条件交通优势:合肥是全省交通枢纽,并且这一地位和趋势还在不断强化。强化区域中心职能,改善投资环境,充分发挥交通条件的优势,避免成为通过性城市。认识篇:城市特色与发展条件从国家中长期铁路线网规划来看,中部为重点加密地区,合肥正处于这一区域之内,其交通枢纽的地位会有所提升。认识篇:城市特色与发展条件区域交通格局从全省高速公路网规划来看,将形成纵横交结的网络系统,合肥市位于网络中心。沪汉蓉高速公路将彻底改变合肥的交通区位现状,起到沟通东西的作用。引江济淮工程将提高合肥的航运地位,并起到连通南北的作用。从交通格局来看,合肥是区域枢纽,但其网络状的交通结构,也提供了均衡发展的可能。认识篇:城市特色与发展条件城市环境优势:全国首批园林城市,成为城市特色品牌。环境舒适,“绿色城市”深入人心。风扇形的城市形态,成为城市空间规划的典范。城市发展空间不足,原有形态和结构难以适应和保持,城市建设特色的延续面临挑战。认识篇:城市特色与发展条件科教优势:合肥是我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科教实力、科研水平、科技人才密度在中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科教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根本原因在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提高城市综合实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留住科技人才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关键。认识篇:城市特色与发展条件2002年高校
本文标题:合肥战略发展-中规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33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