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吉林省高技术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吉林省高技术产业发展问题研究姓名:王大勇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区域经济学指导教师:金兆怀20090501吉林省高技术产业发展问题研究作者:王大勇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相似文献(3条)1.学位论文钱淑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其财税政策研究2009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十分重视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在于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2009年我国经济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扩大最终消费需求为重点,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三次产业协调性为重点,优化产业结构;以推进城镇化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为重点,改善城乡结构;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优化生产力布局为重点,调整地区结构;全面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突出抓好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程建设。近年来,我国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正在深化,但长期形成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的问题给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带来了不利影响。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我国在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道路中越来越严重的制约因素。消费、投资、出口不协调,收入分配不够合理,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已经显现。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之中,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速度型向集约化、效益型的转变,特别需要政府从国际竞争及国家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适时地制定有关宏观经济政策,推动宏观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而在政府所制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中,财政与税收政策的地位和作用正在日益提高和扩大,其对一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探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路径,制定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财税政策是我国政府和学术界面临的重大课题,其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运用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发展理论以及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因素和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路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对现阶段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财税政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分析。本部分首先分析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论基础,包括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接着阐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然后说明了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演变过程,探讨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机理、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演变及启示,并着重分析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经济增长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和必要的物质条件,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但经济增长又不同于经济发展,单纯的经济增长可能会出现“只增长不发展”的现象。“增长”变为“发展”具有三大意义: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好地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就经济增长本身的投入产出而言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更丰富、全面。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好地体现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用“发展”来代替“增长”,有利于正确地区分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党和政府则要积极的引导市场,把扩大国内需求、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作为编制规划、制定政策、安排政府投资、进行宏观调控和深化改革的出发点,推动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三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好地体现了抓住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的要求。就转变增长方式而抓转变增长方式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必须从本源上抓好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的调整,抓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断增强消费需求、服务业的发展以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最后阐述了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2)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部分主要分析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国能源消耗过大,增长方式粗放,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过程中没有把环境保护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环境污染严重;长期以来我国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消费长期不足,投资消费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高技术产业比重低,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问题;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我国对科技人才、教育及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偏低,影响了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人力资本资源匮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自主品牌缺失严重;企业海外投资困难重重等等。(3)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路径。本部分首先提出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需要从多方面、采取多种政策措施入手,其中最重要的推进路径就是调整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调整能源战略、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政等。接着着重阐述了在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每一路径具体采取的措施。最后对上海市环境保护、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利用“环境库茨涅兹曲线”理论,采用上海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变化、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发展趋势和环境质量指标三方面的数据,分析了上海市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得出初步结论:1992年以后,上海经济和工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绝大多数的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减少,环境基础设施大大加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上海大致在1993—2001年间已经走出“环境库茨涅兹曲线”的拐点,人均生产总值约在2000~5000美元之间,实现了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同时,还对能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采用1978—2004年上海市能源消耗与GDP的历史数据对该理论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符合理论的推论,并利用模型对上海市“十一五”时期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问题进行了预测:预计“十一五”期间,上海市能源消费仍会较快增长,预计2010年上海市能源消费将达到1亿吨标准煤。(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政策选择的国际经验。本部分首先对美国、日本、德国、韩国和其他OECD成员国等发达国家以及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在环境、能源、循环经济和自主创新中采取的财税政策措施进行了深入了分析,然后归纳得出我国在制定能源和环境财税政策中的启示:政府应给予能源财税政策高度重视;形成能源财税政策体系,为我国能源战略提供保障;加强法规建设,鼓励能效提高;建立专项基金,为能效提高提供资金保障;应尽可能取消对环境有害的补贴,同时寻求其它政策措施来解决补贴支持的社会问题;对自然资源的开采进行更好的定价措施,通过其他政策方法,解决随后的社会和分配问题等等。(5)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下的财税政策选择。本部分首先阐述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已成为影响全局的主要矛盾,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财政减收增支因素增多,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同时,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消费需求不足,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能源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在扩大。因此提出在当前经济发展方式下,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政府应在刺激经济、提高自主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支持和鼓励节能、促进城乡、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缩小收入差距、调节收入水平、推动企业“走出去”和构建节约型政府方面采取一系列财税政策措施。2.期刊论文徐成彬.田雅丽.徐瑞.李军.李金华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选取理论和方法探讨-高科技与产业化2001,(6)为了引导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强政府的宏观引导,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和国家科学技术部定期发布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简称指南),北京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根据指南精神和北京市的特点,定期发布北京市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简称北京指南).3.学位论文殷路长西藏公共支出管理研究2003本文试图从国家公共支出管理宏观改革与地方公共支出管理改革之间相互协调配合的角度把握西藏公共支出管理的改革问题,需要处理好各种矛盾:宏观和微观的矛盾、管理手段规范和管理手段落后的矛盾、经济比较发达和经济不发达的矛盾、财力充裕和财力紧张的矛盾。同时,在阐述宏观调控手段时,提出西藏充分利用国债资和其他专项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环境建设,从而达到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的目的。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经济社会均取得了许多成就,但因自然条件恶劣,加上其经济在封建农奴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西藏作为地方政府,有其完备的政府管理体系,其财力与职能之间严重不对称,中央财政补助收入占其财政支出的比重高达80~90%,公共支出在其资源配置中占有主导地位,就我国省级民族自治区而言,西藏极为典型。研究西藏地区公共支出管理问题,对西藏社会经济的稳定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特点决定了其公共支出管理改革具有更大困难和挑战性。通过对公共支出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西藏公共支出具有绝对数增长较快、占GDP的比重较高、消耗性支出占公共支出比重呈现出上升趋势、公共支出额与中央财政补助额密切相关等基本特征。同时,-也可以看出西藏公共支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1)公共支出的范围和支出结构不合理,存在着“越位”问题——负担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应由市场承担的支出,存在着“缺位”问题:对文教科卫事业的投入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存在着结构不合理问题——行政管理费支出占公共支出比重过大、抚恤和社会福利支出水平偏低;(2)预算约束力不强,频频追加不断,预算成了摆设;(3)资金使用效益不高。西藏公共支出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有客观原因,但是根本原因在于支出管理上的漏洞:(1)预算管理中存在着弊端,主要包括:首先,在预算编制环节,存在着制度落后的弊端。延用过去的基数法预算,部门预算的多少取决定于基数及职权的大小,而不是职能的需要,亟需改革。其次,在预算执行环节,存在着预算软化的弊端。预算编制的不科学导致经常性地调整预算执行,在预算执行调整中,领导者个人及单位的“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反过来又影响预算的执行,形成恶性循环。在预算的法律形式上,其约束力不强,人大对预算的审批、监督流于形式,预算的制约机能不健全。(2)国库管理制度中存在着弊端。现行体制下,各单位均在银行开设多头帐户,既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又容易诱发腐败。(3)分散采购制度中存在着弊端。预算下达的资金到达单位后,由单位自行采购,从而使政府的采购对销售商形不成拳头力量,因此,资金使用效益不高、采购中易产生腐败、难以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西藏公共支出管理的改革原则及其框架。(1)民族地区的公共支出管理改革不同于其他地区,其改革的基本原则有所不同:民族地区比较落后,可以大胆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管理经验;存在着复杂的民族问题,稳定和发展不可偏废;通过制度创新、制度规范作为改革的根本动力,通过制度机制起作用;市场是公共支出改革的目标,虽然民族地区目前甚至将来只能由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作用,但应有意识地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2)西藏地区公共支出框架的构建。西藏消耗性支出应包括:一般公共服务、公共秩序和安全,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经济建设支出和其他支出;转移性支出则包括企业亏损补
本文标题:吉林省高技术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33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