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教育精准扶贫典型案例
教育精准扶贫典型案例【篇一:上良中学教育精准扶贫实施方案】上良中学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教育支持计划工作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灵台县教育局关于印发《灵台县教育局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教育支持计划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灵教发【2015】100号)精神,结合我校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扶贫攻坚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扶贫先扶智、彻底斩断贫困链条”的总体思路,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原则,深入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以提升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水平、资助家庭贫困学生就学为首要工作任务,以加强贫困生资助力度、确保适龄学生全部入学为主要工作措施,通过教育提升我镇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消除贫困。二、具体工作1.切实落实好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对就读我校的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给予生活补助,保证上级的贫困寄宿生补助全额准确的落实到位,让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能够安心读书、读得起书;同时落实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按照每生每天4元的标准,为贫困学生提供营养改善计划膳食补助;落实好教科书“一科一辅”的免费发放政策,坚决杜绝乱收费和推荐教辅资料的行为。2.切实做好贫困救助工作。学校政教处要积极争取引导社会各界捐资,多渠道筹集贫困生资助资金。积极推动社会力量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帮扶贫困学生,减少因学返贫现象发生,要认真遴选贫困户贫困学生受助对象,积极和公益部门联系落实救助政策。3.切实做好控辍保学工作。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学习教导处要积极落实政策。狠抓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控辍保学工作,要把控辍保学工作上升到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关系到教育强县的建设,提高人口素质、推动经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大计上面来,要通过定期家访及召开家校联谊会等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规劝辍学学生重新返校,使我校的辍学率控制在2%以内。4.切实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要抢抓国家、省上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政策机遇,根据《灵台县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基本办学条件项目规划(2014-2018年)》,积极争取上级项目和扶持资金,该善我校基础设施条件。年内为12个教学班配齐多媒体教学设施,力争实现“班班通”。总务处要开源节流,制定购物计划,定期修缮办公及教学设施,年内添置200套课桌凳,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5.切实保证惠农资金落实到位。对于县财政拨付贫困学生资助金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及时精准发放到学生手里。总务处要会同膳食委员会定期检查学生营养餐落实情况,政教处要教育学生不要购买“三无食品”,要把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用着购买健康放心食品上,财务室要对各班“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情况定期教学督查审核。6.切实建立健全精准扶贫档案台账。教导处及政教处要在认真调研、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建立贫困生的资料数据库、贫困家庭劳动力数据库,使每一个贫困家庭、每一个贫困生都要有相应的信息资料,确保不漏一户贫困户、不漏一个贫困生,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管理,最大程度地发挥各种教育扶贫资源的作用,确保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稳步实施。三、组织保障教育扶贫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全体教职工要与广大学生家长加强沟通协调,促进教育扶贫工作有效开展。因此我校成立了上良中学精准扶贫工作实施领导小组组织开展此项工作:上良中学精准扶贫工作实施领导小组组长:朱伍德副组长:韩凌云史立刚成员:李汉雄张怀勤郭炜陈广辉乔林学杨永宁贾鸣钟四、工作要求1.明确分工,全员参与。按照上级要求,我校实行了全体职工划片包抓负责制,校长为总负责,召开教职工会议,具体分配任务,全体教职工分片进村入户调查问询,摸清我校义务教育阶段就读的所有贫困户学生,并登记造册,清理建档。2.强化宣传,加强引导。学校政教处安排班主任充分利用手机短信、校讯通、板报等各种载体,宣传教育精准扶贫的重大意义、帮扶内容和典型事迹等,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关爱贫困学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重教兴学、扶贫助学的传统美德,让重视教育、捐资助学成为一种社会风尚。3.相互协助,靠实责任。为了确保我校的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扎实推进并取得实效,分配给各个处室的工作任务要不折不扣的认真完成,做到责任到人。同时要积极配合县局及上良镇人民政府落实各项精准扶贫惠农工作。2015年11月10日【篇二:小学2016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实施方案(精品范文)】xx小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教育支持计划工作实施方案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县局、学区《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教育支持计划工作实施方案》精神,确保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有效开展,结合我校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扶贫攻坚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扶贫先扶智、彻底斩断贫困链条”的总体思路,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原则,深入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以提升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水平、资助家庭贫困学生就学为首要工作任务,以加强贫困生资助力度、确保适龄学生全部入学为主要工作措施,通过教育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消除贫困。二、政策措施1.落实好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对就读我校的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给予生活补助,保证上级的贫困寄宿生补助全额准确的落实到位,让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能够安心读书、读得起书。落实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按照每生每天4元的标准,为贫困学生提供营养改善计划膳食补助。落实好教科书“一科一辅”的免费发放政策,坚决杜绝乱收费和推荐教辅资料的行为。2.争取引导社会各界捐资,多渠道筹集贫困生资助资金。积极推动社会力量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帮扶贫困学生,减少因学返贫现象发生。3.做好防流控辍工作。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做好防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工作,关系到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关系到建设教育强县、实现教育现代化,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提高人口素质、推动经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才能更好的推动精准扶贫工作。三、组织保障(一)加强组织领导。教育扶贫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全体教职工与广大学生家长加强沟通协调,促进教育扶贫工作有效开展。同时,成立蒲窝中心小学精准扶贫工作实施领导小组:组长:xxx副组长:xxx成员:xxxxxxxxx(二)保证资金落实到位。对于县级财政拨付贫困学生资助金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要及时精准发放到学生手里。(三)建立信息台账。学校在认真调研、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建立贫困生的资料数据库、贫困家庭劳动力数据库,使每一个贫困家庭、每一个贫困生都要有相应的信息资料,确保不漏一户贫困户、不漏一个贫困生,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管理,最大程度地发挥各种教育扶贫资源的作用,确保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稳步实施。(四)加强舆论引导。我校充分利用手机短信、微信、校讯通、板报等各种载体,宣传好教育精准扶贫的重大意义、帮扶内容和典型【篇三:推动精准扶贫开发的丹凤样本】推动精准扶贫开发的丹凤样本周民良: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调研时,明确提出“精准扶贫”的思路,标志着我国扶贫开发思路的重大转折。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指示,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对于推进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6-7月间,笔者随中国社会科学院调研团深入陕西东南部丹凤县,对丹凤县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调研。通过与县乡两级领导座谈,以及下乡、入村、进企、访民的一系列调查,获得了丹凤县扶贫状况的大量材料。笔者以为,陕西丹凤的扶贫工作,带有精准扶贫的鲜明特点,符合中央的相关政策要求,是推进精准扶贫实践的一个典型案例。做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大文章丹凤县位于秦岭东段南麓,因县城襟带丹江、背依凤冠山而得名。这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县,也是国家秦巴山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目前,全县总人口30.4万,农业人口25.8万,但耕地面积只有23万亩,农民人均耕地不到一亩,遭遇旱涝冰雹等灾害气候环境时,农村居民甚至面临温饱不足之难,致贫返贫矛盾突出。数据显示,丹凤县共有贫困人口2.3723万户、8.222万人,其中扶贫户1.4991万户、5.5053万人,扶贫低保户4159户、1.4351万人,五保户998户、1101人,低保户3575户、1.1715人。2013年丹凤财政总收入为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536元。丹凤县贫困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众多。根据丹凤县提供的资料,丹凤县农村劳动力11万多人,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达8万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不仅造成了资源环境的沉重压力,而且影响政府发展目标的实现和人口素质的提高。在扶贫实践中,该县把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根据丹凤现状并吸收各地经验与做法,丹凤县提出了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系列战略设想,形成诸如“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自愿、注重实效”、“立足陕西、巩固新疆(采棉等)、进军东南、辐射全国”、“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致富一户、带动一方”的工作思路。在具体的政策实践上,该县采取了一系列有益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扶持政策。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劳动力输出领导小组,明确各级政府在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上的目标责任,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列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逐级分解到各镇及部门。二是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能鉴定专项资金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的运作机制。三是加强重点领域的就业培训。积极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人人技能工程”,对城乡劳动力进行电动缝纫、电气焊、电工、微机、烹饪、汽车驾驶等专业技术培训,组织参加技能鉴定,培育出了“丹凤拉面师”、“女子家政”等劳务品牌。全县已建立起品牌培训、考核、认证体系,做到培训、鉴定、发证、输出“四位一体”。经过严格培训、考试、综合素质测试和层层选拔,一些农民工就业实现了从体力型向智力型的转变。四是创新培训模式。对新建企业、新上项目提前介入、超前服务,开展“储备式”培训,对企业急需的技术工人采取校企共建、冠名办班等方式,开展“订单式”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技能。五是地方政府为农民工免费提供就业政策咨询、用工信息、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系列服务,为部分贫困农民工发放路费,购买人身保险,开展农民工异地就业服务工作。六是加强供需双方的政策协调。比如,丹凤县人力资源与劳动保障局与浙江温岭签订劳动输出协议,每年向温岭输送劳动力1万人,在缓解温岭市企业招工难的同时,促进丹凤县劳动力资源利用,实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区域双赢。七是鼓励社会参与。鼓励引导社会各类培训机构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凡符合培训资格的农村劳动力或被征地农民经培训合格,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并实现转移就业的,一律给予一定金额的培训补贴。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可以经由劳务输出异地模式实现,也可采取促进农民工回乡创业方式完成,后者可以减轻劳动力的转移成本,使劳动力的投资收益、利润贡献、家庭消费等留在本地,对本地经济起到积极拉动作用。为此,丹凤县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促进本地创业就业。诸如,有自主创业愿望、有成熟创业项目的农民工每人可申请2万-8万元的小额贴息贷款;农民工回乡投资创办的企业可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为参加当地社会保险在不同统筹区域间流动的农民工接转社会保险关系,缴费满15年以上达法定退休年龄的农民工可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创业农民工子女可就近入学,取消就读地域限制并免收借读费、转学费;对回乡投资规模大、安置就业人员多、在社会上影响好的农民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政治荣誉。根据丹凤县政府提供的材料,目前丹凤县已经完成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7.31万人,创收达到3.2亿元。另有数据显示,全县年技能培训劳动力10000余人,就业率达到80%;创业培训300多人,创业率超过60%。以特色产业发展带动区域脱贫从资源禀赋看,丹凤县重视农副业生产。遵循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思路和要求,丹凤县坚持“集中连片、板块开发、适度规模、注重效益”原则,发展肉鸡、生猪、肉牛、
本文标题:教育精准扶贫典型案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638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