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重点质量问题调查作业指导方法-(1)
重点质量问题调查作业指导办法1.目的及适用范围为防止重点质量问题(包括但不止质量事故及典型性不良品、外部损失超过1万元质量异议)的再次发生,特制订一个原因调查的指导性方法,以便迅速找到根本原因并采取措施,特制订本实施办法。本实施办法适用于质量部对公司范围内发生重点质量问题(含质量事故、典型性不良品,厂外损失超过1万元损失质量异议及公司内有影响的质量问题)的调查分析工作管理。2.术语2.1质量事故:指达到公司《质量事故及违章管理规定》中规定等级的质量事故,一般为三级以上。2.2典型性不良品:是指同一类缺陷连续出现多炉(批、次)而形成批量性的或具有典型特征(意义)的不良品。3.职责3.1质量部检查室负责组织对公司范围内发生的重点质量问题的原因调查及解决措施的制订和跟踪。3.1.1质量部检查室质量区域技术专责负责组织本区域重点质量问题的调查分析。3.1.2质量部检查站负责对重点质量问题的反馈、提供操作执行情况的原始记录并确定是否存在操作不当、管理不当的等问题。3.2跨区域产生的重点质量问题,由主管主持,组织相关区域工程师调查情况,并召开分析会议,确定原因及改进措施。3.3检查站配合检查室区域专责安排生产厂对重点问题进行自查分析,并要求提供相关书面材料。3.管理内容及要求3.1重点质量问题发生后一个工作日内,质量检查站将其相关信息反馈给检查室区域专责。由区域专责确认情况形成书面质量问题整改调查表报主管,批准后立题开始调查分析。3.2质量检查站提供重点质量问题原始操作情况并参与调查分析。3.2.1第一时间要求生产(责任)单位限期对发生的质量问题的自查分析情况。3.2.2相关检查站根据质量问题的特点从是否有违章现象、技术工艺标准(规程)是否存在问题、质量管理是否出现漏洞等三大方面进行原因、责任调查。3.2.2.1操作人员作业是否违章操作。查各类原始记录(自检、仪器仪表、专检记录)情况,落实操作人员责任、检查人员责任3.2.2.2技术工艺标准(规程)制定的是否合理有效、无错误。查工艺技术文件的受控情况(发放、修改、回收、作废),落实技术工艺制定人员责任。3.2.2.3各项管理制度、考核是否健全、明确;宣贯、执行是否到位。查生产(责任)单位的制度执行情况,落实管理人员责任。3.2.3质量部区域专责组织召集生产(责任)单位(或其他单位如技术中心,必要时)技术管理人员对生产(责任)单位的自查、分析、改进措施进行评价,如形成一致意见,形成重点质量问题通报,要写清质量问题情况、分析的主要原因、采取的主要对策、对责任者的处罚意见、今后其他单位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内容。3.2.4问题分析弄不清原因或涉及到技术文件或工艺规程方面的,由区域工程师提出由技术中心牵头进行分析的报告,由主管审核,部长批准后提供技术中心组织分析。3.2.5通报由公司领导阅准后,按通报的结论安排纠正预防、改进工作,质量部检查室安排人员跟踪改进工作(检查执行情况、确认实施效果),并形成跟踪结果报告。3.2.6对责任者的处罚,由区域专责依据《营口制造公司质量事故及违章管理制度》进行确定,并征得责任厂的同意(必要时,由生产厂先提出处理意见,质量部审核后报公司批准)。3.2.5质量部检查站落实验证重点质量问题相关处理、改进的效果。4.检查与考核对于不认真对待(配合)质量事故或典型性不良品调查分析改进工作的人员,视情况每次按50-100处罚;对责任单位每次按500-1000元进行处罚,必要时可追加更加严厉的处理。5.附件《质量事故及典型性质量问题调查表》质量管理部2011年9月18日质量事故及典型性质量问题调查表产生工序发生时间质量问题描述原因分析(生产厂、检查站)操作、管理、工艺三大方面改进措施(分厂、检查站)原因分析、改进措施评估、核实施(检查工程师、技术中心、分厂、检查站)效果验证(分厂、检查站)验证结论验证日期人机料法环主因结论原因分析改进措施检查站详细描述质量问题的情况,包括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损失)人员水平、责任心、操作规范程度设备、工具原材料(含各种原料、辅料、备品备件)工艺、作业规程、管理制度环境、场地得出质量问题出现的关键原因制定改进措施检查工程师调查核实后、组织质量部、技术中心、分厂相关技术、管理人员对原因分析的准确性进行评估。组织质量部、技术中心、分厂相关技术、管理人员进行评估改进措施的可行性检查站、检查工程师对改进措施实施后的效果进行验证质量检查工程师根据验证情况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
本文标题:重点质量问题调查作业指导方法-(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681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