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浅谈广播电视的发展方向第一部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从广播在中国诞生的时间起,新闻资讯节目播音员和主持人就成为了广播主持人中的最重要的力量,见证了众多历史时刻。笔者认为其中一共有五项大事是值得注意的,其中第一件大事发生在解放前:1940年12月30日,天空中出现了XNCR的呼号试验广播。中国共产党的电波第一次飞向天空,把延安的声音传向四面八方,翻开了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史的第一页,它的第一位播音员叫许瑞璋。1947年3月,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改名陕北新华广播电台。1949年3月25日,电台随党中央迁至北平,改名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值得新中国新闻广播和中国播音史记载的第一件大事就是,10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天安门广场进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实况转播,这是我国广播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实况转播,当时的两位播音员是丁一岚和齐越。值得新中国新闻广播和中国播音史记载的第二件大事就是《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的创办。该节目创办于1957年7月4日,是中央电台最重要的也是历史最长、影响最大、地位最高的新闻节目,在全国新闻界和全国听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和强大的号召力。该节目影响了此后数十年中国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播报方式。值得新中国新闻广播和中国播音史记载的第三件大事就是《新闻纵横》节目的开播。1994年10月1日《新闻纵横》节目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频率中开播,是一档以舆论监督为主要特色的深度报道节目,也是中国广播界影响力最大的新闻评论节目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该节目记者和主持人身份合一,即是对广播新闻节目形态的一种创新,也是对原有播音方式的一种创新。随后各种广播的“新闻+谈话”形式的节目也开始出现,其中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频率最为典型。值得新中国新闻广播和中国播音史记载的第四件大事就是2004年上海东广新闻台的开播。该台“首先在国内开始尝试时钟式滚动播出新闻……这种滚动式的播报在1小时的时间段内,以20分钟为一个单元,进行新闻、天气、交通路况等信息的循环播报。”[1]这种类型化的新闻节目主持人方式与原有的其它方式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2005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广播”也是借鉴了这种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节目形态的变化,新闻资讯节目主持的状态以及方式以及媒介环境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因此重新研究探讨广播新闻资讯节目主持人应该具备的素质有非常大的意义。从现实意义上来说:目前,现在的播报新闻主持人专业水平和技能参差不齐,节目质量也是大不相同,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新闻主持人人才的培养方式有很大的问题,我们原有的播音学长期以来也是侧重于播音技巧而非节目主持方面的理论探讨。现今,广播新闻资讯类主持人对节目的驾驭能力方面的思考是不够的,而对节目的驾驭能力更多的是依靠主持人修炼内功,可见广播电台资讯节目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方面的探讨,国内基本属于停滞局面。从现实意义上来说,通过这样的研究探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该类型的主持人能够全面系统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并且使其在业务能力和对节目驾驭能力上有质的提高。从学术意义上来说:中国传统的播音方面的研究大多为体验式研究的经验主义,研究者大多从各种自身或者其他人的经验总结出发,进行价值层面的理论探讨,这种人文的理性主义研究方法有利于说明自身的观点,但是又过于抽象而且缺乏科学的说服力。而传统的传播学研究方法是经验主义的,它更加侧重于运用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事务进行科学的量化分析。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将会更加有利于对我们原有播音知识体系进行完善,也让我们的学术研究能够参考最新的文本进行量化研究的结论,从而保证得出的结论更加与时俱进,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从节目形态变化上来说:现阶段,除了原有的新闻类专题节目之外,新的广播形式层出不穷,如类型化音乐广播、类型化新闻广播的出现对原有广播呈现形式和主持人的主持状态有了很大的不同。另外,各种新闻资讯类脱口秀节目开始在各类广播节目中呈现欣欣向荣的状态。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卫星技术是信息时代三大最为重要的技术,专家预言“数字化传媒”将成为传媒的主流。广播在经历了调幅、调频两个技术发展阶段后,正进入数字音频广播新阶段;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体传播工具层出不穷,如数码录音笔、MP3播放机、3G手机、光盘刻录机等,这些设备使得广播在采、编、播方面已经渐渐进入数字化时代。比较明显的是,最近几年网络广播以及数字广播开始逐步兴起。以上媒介环境的变化对新闻主持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受众需求的层面上来说:随着时代的前进,中国大陆现在新的受众对广播新闻资讯类节目的接受和喜好与以前存在很大的不同。尤其是网络等新媒体形式的广播的兴起,使得受众对广播资讯节目主持人的需求和喜好和以往相比产生了很大差异。除此之外,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生的变化,消费主义观念开始渗透到文化创造和传播过程中,使中国主流文化的权威地位有所动摇。与此同时,在新闻业界内,国内开始大力提倡新闻报道要“软”些、“软”些,再“软”些。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整个社会的市场化转型,以通俗性、娱乐性、消费性为特点的大众文化开始风行,如通俗文学、流行音乐、商业电影。而这种以娱乐性、消费性为特点的大众文化也在无形中不断的催生着新闻走向娱乐化。这种倾向使得资讯节目的主持状态出现了很大的差异。以上四点因素促使我们要重新探讨广播电台资讯节目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第二部分:主要概念的定义以及研究的方法本文的论题是《论广播电台资讯节目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因此首先应该明确几个重要的概念,我们探讨的广播电台资讯节目、主持人的范围是多大,这里所讲的素质具体包括哪些方面,以及我们大体研究的方式是什么。广播有两个含义,一方面是由“broadcasting”翻译而来,是指利用电磁波将声音以及图像进行传播的媒介形态,包括我们传播音频的无线电广播,也包括传播音视频的电视。而广播的另外一个含义是“radio”翻译而来,则主要是指“通过一定的电声转换设备,用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节目,供人们收听的传播媒介。其中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声音的广播系统,称无线广播;利用导线传送节目的广播系统,称有线广播”[2]。在本文中“广播”即是指这种以传播声音媒介为主的媒体。它具体的行业机构就是广播电台。在本次研究中,关于新闻和资讯类节目的定义与以往的定义有所不同。资讯是用户因为及时的获得它并利用它而能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给自己带来价值的信息。在我国新闻学术界,最权威的新闻定义,是1943年陆定一提出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同时新闻可以包括时事新闻、科技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等等,但在很多时候也被认为是时政消息的代名词。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新闻是一种资讯,资讯是一种信息。资讯和新闻的区别在于:资讯包括了新闻、供求、动态、技术、政策、评论、观点和学术的范畴,时效范围远宽于新闻。在本文中,资讯包括时政以及其他新闻在内的具有很强时效性的各种新闻事件和服务消息这也符合目前广播新闻资讯类节目的基本内容选择范围。以这些内容为主的各种播报、评论、谈话节目都属于新闻资讯类节目。主持人的特点是指具有采、编、播、录、控等多种业务能力,在一个相对固定的节目中,作为主持者和播出者集编辑、记者、播音员于一身。“有一定语言表达能力,有采访、评述能力且思维敏捷,有一定创造性的主持人会使节目锦上添花。”[3]随着广播节目的发展,播音员和主持人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本文中所说的主持人是涵盖播音员这个概念的。本文中所探讨的素质,既包括广播节目主持应该具备的基本语言表达能力,也包括广播新闻资讯节目基本的业务要求对主持人应具备的业务素质能力,也包括广播新闻对主持人要求的比较全面的个人综合素质能力,这是非播音主持业务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政治素养,一方面是主要是在数字、网络广播和新闻娱乐化的前提下,听众新的喜好对新闻资讯主持人提出的新要求。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广播新闻节目发展速度突飞猛进。与之相对应,我们却发现,关于中国广播新闻节目播音主持方面的研究却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国内目前广播界对这种节目形态变化和受众需求变化的总结就比较少,因此对主持人素质等方面尚未来得及进行深入总结。一方面,长期以来电视的普及,给广播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曾经风靡一时的广播在20世纪末逐渐丧失了自己的优势地位,听众数量不断下降。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21世纪初,随着广播行业经营状况的改善,尤其是2002年到2003年,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提出了2003年为中国广播年,该年度中国广播收入增长了42.8%。随着中国的广播行业开始逐步复苏,中国的电子媒体研究完全侧重于电视的情况才逐渐有所改观。另外,一方面,“虽然理论界对广播媒介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一线对广播的探索也时时刻刻都在进行,但是完全针对广播的全面、密集、时代性强的研究并不多,理论与时间面对面的交流尤其缺乏。”[4]除此之外,目前新的广播节目形态基本上是借鉴了国外广播节目新的形态而进行的,但是国外基本上主持方面未形成理论,或者该理论附属于传播学的范畴。因此,我们对新闻资讯广播主持人的素质的探讨非常必要。具体的研究方法而言,对新闻资讯广播主持人的素质的探讨是基于国内对于播音主持方面的基本理论的。具体的体现为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的理论以及有针对性的训练熟练和规范地运用普通话,从而适应播音、主持创作的基本需要。播音与主持创作中的发声理论可以从一个侧面体现广播新闻资讯播音员、主持人的专业素质。“另外,播音与主持创作中的发声理论可以从一个侧面体现广播新闻资讯播音员、主持人的专业素质。”[5]除此之外,国外经验也可以作为研究重要的内容补充。第二部分:广播电台资讯节目主持人的基本播音业务素质作为一名广播节目主持人,必须具备语言表达技巧的要求,让别人听得清楚、听的得明白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尽管广播的传播环境发生了变化,但是对于新闻资讯类节目主持人来讲这点要求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都依旧不变。我们以日本NHK的经典节目“广播深夜便”为例,该节目的特点就是“语言规范、清晰,在中、高龄听众中有信赖感……在播出突发性新闻是能够做到沉着冷静。”[6]所以,笔者把这部分作为广播资讯节目主持人最基础的素质和技能进行分析介绍。朴实无华—以叙述尤其是以概述为主,语气平实,无拖腔甩调,无浓彩重墨。准确清晰—语言规范,字正腔圆(当然不能蹦字),语气规整,层次清晰,语意集中。简洁明快—“感而不入”,概述为主,音色明亮,语势常扬,不悠荡不拖腔。平稳顺畅—无大起大伏,无大停大连,重音少而精,听少而连多。[7]广播的传播的符号是声音,所有的信息必须通过声音的方式才能用广播传达给听众。可以说作为广播节目的主持人,如何做到更加符合听众收听的状态和喜好是一个基本的要求。作为广播资讯节目主持人,也必须具备作为一名广播媒体主持人的基本要求,这种要求就是如何让节目更加符合听觉规律、如何适合声音传播。那么广播媒体的听觉特点是什么呢?首先,信息占用通道单一,单位信息量小。由于听觉相对于文字以及视觉的信息传达来讲,一方面是通道单一,仅仅是听觉没有其他辅助信息的传达,这与我们通常的说话有口型以及表情等等辅助手段不同;另外一方面,与一般的文本阅读,我们可以比较深入的理解不同,单位时间内听觉能够传达的信息量是有限的,比如我们一般一分钟能够表达200多个字。另外,“广播传播的声音信号在接收中只占用人的听觉,占用感觉比例小,而人体其他器官还可以从事其他活动……这种‘兼听’方式不仅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而且给枯燥的劳动增添了乐趣。”[8]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户的广播的伴随性收听状态。其次,线性传播,易于疲劳。时刻都不能忘记,广播是一种线性传播的媒体。虽然现在新媒体时代的广播可以实现节目的录制,下载点播收听,但是在收听节目的过程还是线性的,是不可逆的,我们不可能要求听众对我们前面没有听清楚的内容再回想,因为他回想的同时下一个信息也就传达出去了,这样反而会造成信息传达更加的不够通畅。另外,由于线性传播的特点加之听觉的冲击力远远不如视觉给人带来的刺激强,使得听众的收听状态是非常容易形成听觉疲劳的。再次,形象感差,适合讲述,易于引发联想。声音一般对于
本文标题:广电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71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