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我国中小商业企业的集群化发展
我国中小商业企业的集群化发展武云亮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科研处国际经济贸易系2003年12月您了解集群吗?1、在美国,高科技、风险资本企业集中在“硅谷”,影视娱乐业集中在好莱坞,软件、网络业集中在波士顿,汽车设备及零部件集中在底持律。2、世界范围内高科技产业群特征明显:美国的硅谷、波士顿;德国的奥斯汀;印度的班加罗尔地区;以色列的特拉维夫;英国的剑桥工业园;法国的索非亚;中国的中关村等。3、意大利以地区同业的中小企业的集群网络,被成为“第三意大利现象”、全意大利专业集群有199个,主要集中在北部和中部,以一些中小市镇、甚至村落为中心,从事丝绸、纺织及服装、玻璃及陶瓷制品等,星罗棋布,是典型的传统产业集群。我国浙江海宁的皮件业,嵊州的领带,义乌的小商品,宁波的服装业,诸暨市大唐镇的袜业、乐清的低压电器业;河北清河的羊绒业、广东东莞的电器业等。专业化集群:浙江嵊州的领带产业集群中,其生产量占国内生产总量的80%、国际生产总量的30%,产业的集中度非常高,市场竞争地位居国内外第一位。集群具有产业特性:高科技产业和传统产业集群。集群具有区域特性:区域特性方面,集群除了企业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一种经济现象外,政府、金融部门、相关中介机构如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如大学和职业培训等形成支撑机构为企业集群配套服务,是一个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层面的区域复合体。混合式集群:小榄镇位于中山市的北部,总面积71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9.3平方公里,常住人门15万人,流动人口10多万人,下辖4个城区居委会,17个村委会。全镇共有中小企业3800多家。2000年全镇经济总收人为125亿元,GDP为42亿元,银行存款77亿元。全镇产业分为下面几大类型:食品饮料(25%)、五金塑料(32%)、化工胶(11%)、服装(10%)、电子电器(12%)、印刷包装(5%)及其他行业(5%)。认识“商业集群”1.商业集群——普遍存在的现象2.商业集群——城市商业的缩影3.商业集群——地区商业发展的重要模式4.商业集群——节省消费者剩余的购物场所5.商业集群——产生明显空间规模经济效应6.商业集群——中小商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佳场所一、中小商业企业集群的理论分析¤二、商业集群的模式与发展趋势¤三、中小商业企业集群化发展条件和对策¤几个深入问题(一)中小商业企业的界定(二)企业集群的理论流派(三)中小商业企业的集群效应返回(一)中小商业企业的界定1、中小企业的概念(1)国内对“中小”的含义主要是从规模角度去理解的,例如:“小”是规模的概念,可以通过企业的生产要素和经营结果反映(蒋伏心,1999);所谓中小企业就是指独立经营、形式多样、规模较小,在市场上不具有支配地位的经济单位(包锡妹,2000);企业资源的占有和配置在本行业内部不占优势的企业为小企业(余惠芬,2000);所谓中小企业,是指相对于大企业来说经营规模比较小,在本行业中不居于市场主导地位的经济单位(林民书,2000)。管晓永认为: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实质差别应当在于竞争力的差距,而非规模。不应以规模大小论企业强弱,更不应将中小企业与人员、资本规模绝对量相对较小的企业直接划等号。(管晓永,2002)日本一家生产检验大规模集成电路图形缺陷设备的公司,只有从业人员32人,年销售额却达到25亿日元,人均产值是一般大企业的3倍,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90%(舒萍,2000)。2、关于中小企业界定的标准(1)定量标准。国外大部分国家界定中小企业都只采用定量标准,并且仅采用单一定量标准的国家居多。(2)定量标准与定性标准相结合。美国、英国、德国同时采用定量标准和定性标准。我国有观点认为,中小企业界定要定量标准与定性标准相结合,定量标准可规定在从业人数、资产总额、年销售收入三项指标中选择两项。定性标准的三项核心指标应当是:独立所有、自主经营和较小市场份额(林汉川、魏中奇,2000)。(3)地位标准。有的观点认为,中小企业界定应以地位标准为主,规模标准为辅。所谓“地位标准”是指根据企业在市场上的地位对企业进行分类。中小企业在其所处行业中不占主导地位或在市场上不居支配地位,应该是中小企业界定的基本判断准则。(4)多指标体系标准。有观点认为,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应当包含一组指标。3、中小商业企业的概念和标准(1)从定性的角度,中小商业企业是指营业面积较小、从业人员较少、资产额和营业额较小的商业企业。(2)从定量的角度,世界各国的划分标准各不相同,但其主要指标还是营业面积、营业额、资产额和从业人员数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2003年1月1日起施行)本法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由国务院负责企业工作的部门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报国务院批准。(3)国外中小商业企业标准日本:中小批发企业是指人员100人以下、资产3000万日元以下者;中小零售与服务企业是人员50人以下、资产1000万日元以下者。英国:中小零售企业年营业额规定为45万英磅以下。阿根廷:中小贸易企业人员规定为6~200人,营业额规定为60~1850万比索。韩国:中小批发企业人员规定为0~50人,营业额规定为2亿韩元以下。(4)我国中小商业企业标准①内贸部曾于1997年制定一个标准,规定中小零售企业是指销售额在3亿元以下、资产在2000万元以下者。在中小商业企业的划分没有科学统一标准的情况下,根据我国商业产业实际状况,参照国外的划分标准,我们是否大致可按营业面积在5000平方米、人员在500人、资产在2000万元、销售额在3亿元以下,同时符合上述两个指标者划为中小商业企业。②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国经贸中小企[2003]143号)零售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500人以下,或销售额15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100人及以上,销售额1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批发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2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1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中小企业促进法》对中小企业的界定将突破一些限制,明确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和建立一个中小企业发展科目。一方面,将会以货币形式对企业的资产进行整合,突破只考虑固定生产资料等实物形态,不能真正反映企业真实能力的局限;另一方面,将会考虑企业的就业人数和行业特点,突破中小企业只是工业行业的限制,将重点把流通领域,服务行业纳入其中;还要把非公经济考虑在内。4、中小商业企业的特点中小商业企业具有规模小、数量多、分布面广、经营灵活等特点,是国际商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2300万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7%左右,创造了39%的GDP;其中小型零售商业为155多万个。日本:650万家小型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1%,其中小型零售商业为149.6万个;日本零售商业总额的80.4%是由中小企业贡献的。英国:小型零售企业51万个。法国:小型零售企业56万个。返回从业者规模零售商店数(个)占的比重(%)1~2人102222361.13~4人40118624.05~9人17575210.510~19人474372.820~29人129000.830~49人81950.550~99人40140.2100人以上17640.1合计1673411100(见:万典武等《日本商业的考察》第21页)返回(二)企业集群的理论流派1、企业集群和中小商业企业集群的概念企业群集是企业按行业或相关产业在地域空间积聚的现象,是产业组织在空间上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组织是介于纯市场组织和层级组织之间的“中间性组织”,它比市场稳定,比层级组织灵活。集群概括为“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特色产业为支柱、网络结构为基础的一种空间产业组织,或区域性产业组织。”并以为“网络效应、互动学习与创新依赖,以及知识溢出与外部效应,是促使产业集群的内在机理。”究竟什么是集群,只要有企业的集聚就可以称为集群吗?如果说集群的本质是基于地理接近而形成的产业联系,但这种联系究竟达到何种程度才能称作集群?这种联系能够定量测定吗?如何正确处理集群内部产业联系与外部联系?中小商业集聚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从集贸市场到各类批发交易市场、从小商品城到大型购物中心、从商业街到商业中心区等,都是中小商业企业集聚的地方,也是充满竞争活力的商业经营场所。当其具有一定的规模、产生明显的外部经济效应,具有相当的品牌形象,可以说其具备了集群的基本特征。中小商业企业集群是指中小商业企业(主要指直接以货币媒介商品交易为专门职能的营利性经济组织)以及金融、餐饮、储运、信息咨询等服务业的中小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从而形成在一定区域内商业网点密度和专业化经营程度很高的商业经营场所。中小商业集群已经成为一些地区商业发展的主导模式和亮丽的商业风景线,促进了地区商业的繁荣和经济的快速发展。2、企业集群(cluster)的理论流派企业集群研究主要有分工理论、外部经济理论、集聚经济理论、新产业区理论和新竞争优势理论等流派,它们是中小商业企业集群化发展的理论支撑。(1)分工理论与集群亚当·斯密是最早从分工的角度描述中小企业集群现象的经济学家,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年)中曾描述过以家庭作坊和手工业工场为基本单位的小企业集群联合劳动,认为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促进财富的增加。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分工与协作利益进行了论述,认为分工与协作可以提高了个人和集体的劳动生产效率,可以带来劳动者的集结、不同劳动过程的靠拢和生产资料的积聚,节约费用,产生规模经济效益。而中小企业集群内企业之间存在着密切分工与协作关系,从而说明了分工与协作是中小企业集群存在的理论依据。(2)马歇尔外部经济理论与集群外部经济理论是马歇尔(A.Marshall)首先提出来的,他在《经济学原理》(1890年)中把专业化产业集聚的特定地区称作“产业区”,产业区内集中的是大量相关的小型企业,在马歇尔看来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够在产业区内集聚,除自然等条件外,根本的原因是企业能够获得单个企业无法得到的外部经济效应。如生产或销售同类产品的企业或存在着产业关联的上、中、下游企业集中于特定的地方,将会使专门人才、专门机械设备、原材料等资源产生很高的使用效率,形成了外部规模经济,促使中小企业集群。马歇尔产业区———最早对集群现象的朴素描述和经济学分析。马歇尔认为,产业区内企业获得外部规模经济主要表现在企业在产业区中获得了巨大的劳动力市场,专业化分工机会增加,以及专业化知识、信息的扩散。除此之外,企业发展动力还来自于社会、文化、政治因素,包括诚信、商业习惯、社会关系等等。(3)集聚经济理论与集群集聚经济理论是由工业区经济学家韦伯(A.Weber,1909)首先提出的,该理论强调了中小企业集群是企业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韦伯从集聚因素造成一般经济开支成本的降低而产生经济性出发,来研究中小企业集群产生的动因,他把集聚因素分为两个阶段,即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而产生集聚优势的初级阶段以及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实现地方工业化的高级集聚阶段,这种所谓“高级阶段的集聚”就是我们所讨论的中小企业集群。工业区位论———对集群的静态外部规模经济的地理学分析。工业区位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区位因子的合理组合,使得企业成本和运费最小化,企业按照这样的思路就会将其场所放在生产和流通上最节省的地点。韦伯认为集群成功的四个因素为:集群强化了技术设备专业化的整体功能;集群强化了劳动力市场的优化配置和使用效率;集群大大地提高了批量购买和出售的规模,降低了交易费用;集群可以共享基础设施,减少经常性开支成本。胡佛在韦伯的基础上将外部规模经济的范围扩展到了其他生产支撑部门,认为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等也给企业带来了外部规模经济。50年代美国区域科学家艾萨
本文标题:我国中小商业企业的集群化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78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