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我国少年宫教育发展的简介
了解少年宫教育历史促进少年宫教育发展——我国少年宫教育发展的简介石宝泉2009.11.23关于校外教育的定义我国和国际上对校外教育的概念界定各异,反映了校外教育的广泛性和社会性。基本要素是:在学校教育之外,主要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进行,由专门机构或社会团体从事,有一定的培养目标。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一定关系。少年宫教育是校外教育的真正意义的代表。我国少年宫教育发展的几个基本阶段少年宫教育的创建时期(1949—1959)少年宫教育的发展时期(1959—1988)少年宫教育体系形成时期(1988—2000)走向新世纪的少年宫教育(2000—)一、我国少年宫教育的初创时期20世纪50年代我国社会的基本状况•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百废待兴;•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了公有制的经济体系,全面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1950年2月,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确立了全面学习苏联的国策;•实施两种教育制度并行——全日制的学校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学校制度。我国少年宫教育出现的背景少年儿童成长的需要教育场所、师资队伍严重不足——▲1950年北京市共有小学650所,其中私立的占34%。在城区,私立小学占63%。▲市文教局积极动员本市无职业的知识分子参加教育工作。▲1951年11月11日作出决定,将大部分小学初级班改为“二部制”,以解决5万名失学儿童当时无学可上的的教育问题。▲大批的学生涌向社会,课余生活贫乏,少数少年儿童被坏人利诱,有的还参加了宗教迷信活动。我国少年宫教育出现的背景党对少年儿童的关心1950年、1951年毛泽东两次写信给教育部长马叙伦,强调“要学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1953年在接见青年团第二次代表大会成员时,指出“现在新中国要把方针改一改,要为青少年设想”,“青年人就是要多玩一点,要多娱乐一点,要蹦蹦跳跳”。朱德同志提出要“把我国新生的一代培养成有健壮体质的、活泼、勇敢、诚实、爱劳动、爱学习、爱祖国和富有集体主义精神的人”。胡耀邦作了要“把少年儿童带领的更加勇敢活泼些”的专题报告。我国少年宫教育出现的背景全面学习前苏联的结果刘少奇指出:“我们要建国,同样也必须‘以俄为师’,学习苏联人民的建国经验”;在1949年12月召开的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上,确立了“新教育”要以“老解放区的教育为基础”,“又要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特别要借助苏联教育建设的先进经验”的方针,把学习苏联的教育经验确定为建设新教育的方向。全面、彻底、系统学习苏联教育经验中苏互派留学生,吸引专家来华,翻译介绍教育书籍凯洛夫的《教育学》,冈察洛夫的《教育学原理》,列昂节夫的《儿童心理的发展》。《列宁论少先队组织》、《辅导员的书》、怎样组织和领导学生的校外活动》、《苏联中等学校的课外工作》、《苏联普通中学的综合性技术教育》等都成为当时少年宫、少年之家领导和教师的主要的参考资料。全面、彻底、系统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大批的苏联专家应邀来华视察、指导1954-1957年期间,苏联专家在中南、西南地区讲学,视察中国福利会少年宫,曾两次参加北京市少年宫的建设讨论会,并考察宣武区少年之家,从少年宫、少年之家任务、活动内容、机构设置等许多具体问题给以了具体的指导。国内的许多报刊,《人民教育》、《人民日报》、《东北日报》都纷纷介绍苏联校外教育机构的情况,发表丁玲等作家的专访文章。国内的一些部门也组织代表团去苏联访问,参观、考察校外教育。苏联的校外教育列宁政府非常重视儿童的教育,苏维埃颁布的第一条法律就是保护儿童。捷尔仁斯基建立了两种收容和教育流浪儿童的机构——“儿童之家”,“少年工读学校”。这两种机构主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有吸引力的活动和艰苦的劳动来达到转变少年儿童的思想、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目的,创造出了许多不同于学校教育的经验,同时也为儿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苏联的校外教育1921年,建立了专门为儿童服务的“儿童剧院”;1923年,莫斯科市将一座原来是大资本家的宫殿式建筑送给少年儿童,命名为“少先宫”。这就是用“宫”来命名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的由来;1925年2月16日在黑海之滨创建了有名的阿尔迪克夏令营营地。1930年,政府将一座原来是贵族的华丽别墅“苏科索夫”赠给夏令营。这期间,许多大城市相继建了一批少年宫,许多海滨、山地、林区建立了一批夏令营营地。在农业集体化初期创建了自然科学和农业试验活动站。这就是社会主义国家最早建立的专门从事少年儿童校外教育的机构。苏联的校外教育20年代,苏联的少先队也是建在校外的。1922年2月13日第一个以少先队命名的儿童组织在莫斯科克拉斯诺普列斯基印刷厂里正式建立。并将“时刻准备着”作为队员的口号。少先队将大部分儿童组织起来,在校外开展了以劳动和社会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有意义的活动。如:认购工业化公债,收废铁,星期六义务劳动,扫盲等。校外教育主要着眼于多数少年儿童的教育,以普及性的群众活动为主。儿童教育家、列宁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多次强调,学校和校外教育机构“应该与邻近的各种工厂、作坊和农场的生活建立联系,并且参加到他们的某一生活中去”。苏联的校外教育30年代,苏联突出强调了课堂教学为主、课本知识为主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为主,严格建立了学校的秩序和纪律。在强调学校教育的同时,校外教育不仅数量和类型有了较大发展,而且越来越重视科技教育、艺术教育和特长儿童的培养。此间,少年宫等校外教育机构大大减少了群众性活动、劳动和社会服务,并且规定只有学习好的学生才能进入少年宫大门,活动时间主要是放学以后和节假日。这样少年宫的主要工作内容就转到了小组培训和配合学校教育的阵地活动上来。苏联的校外教育由于狠抓了普通教育和校外教育,同时又通过普及科技教育和艺术教育,培养少数特长儿童,受到了较好的效果,结果使整个一代人的素质大大提高,出现了许多出类拔萃的尖子人物,他们很多人小时候就是少年宫等校外教育机构的积极分子。1957年苏联首先把人造地球卫星送太空后,西方教育家不得不承认是苏联普通教育质量高和少年宫的校外教育机构培养特长儿童的结果。苏联的校外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任校长的巴甫雷什中学实行了一种半天上课、半天开展课外、校外活动的学制。在600多名学生中组织了120个兴趣小组,很多学生在兴趣小组中培养了自己的专长,毕业后经过继续深造,成为这方面专业的人才。人们亲切地称这些课外、校外活动是少年儿童的“学习乐园”。他的教育思想逐步的被人民所重视、所接受,从而推动了校外教育的发展。据50年代中期的统计,全苏有校外教育机构和场所近8000个,其中少年宫和少年之家2100多所,总数量是30年代的4倍多。苏联的校外教育80年代中期统计,全苏已有校外教育机构和场所近十万个。其中:少年宫(家)4842所少年儿童剧院和儿童艺术教育馆173个,儿童图书馆8174个少年自然科学家活动站860所少年旅行家活动站229所,儿童铁路47条,儿童船队160个,少年海员俱乐部250个少年业余体校6473所少年儿童音乐、美术、舞蹈、工艺等业余学校7364所儿童公园157个还有分布更多、更广的街道、居民区的儿童俱乐部。我国校外教育机构的建立第一个校外教育机构——大连市儿童文化馆第一个少年宫——中国福利会少年宫第一个自行设计和兴建的少年宫——太原市少年宫第一个儿童宫——广州市少年儿童宫广西北流县少年之家北京市校外教育机构的建立1952年1O月25日,北京市少年之家正式成立。建在北海阐福寺。l956年元旦,北京市少年宫正式建立。l957年5月26日,北京市少年科技馆正式成立。1956-1958间,北京市各区县的少年之家普遍建立。我国少年宫教育的形成1956-1960年一大批少年宫、少年之家建立。西安市碑林区、新城区,贵州云岩区,江苏的扬州、镇江、泰州、连云港,广西南宁、桂林,安徽的芜湖,浙江的绍兴,内蒙的包头,山东的烟台等等。中央机关和部队大院的少年之家。据1956年的统计,全国有少年宫5所,少年之家26所,儿童图书馆4所,儿童俱乐部(文娱室)12个,其他机构十几个,共约80所。我国少年宫教育的形成1957年2月,北京市正式成立校外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由教育局、文化局、园林局、市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体委、市科协、市电台组成,副市长刘仁任主任。市区成立了校外教育办公室。长春、天津、广州、重庆等地也于1956年和1957年成立了校外教育委员会。我国少年宫教育的形成少年宫教育初创时期的教育教学活动群众活动。主题教育活动。形很多样——晚会,联欢会,纪念会,见面会,座谈会,讲座,访谈,展览,竞赛,参观,等等。节假日、纪念日的活动非常普遍。阵地娱乐活动。游艺活动、俱乐部活动、阅览活动、展览、文艺表演、一日夏令营等形式进行。少年儿童自愿参加,或领票,或向学校发“活动券”参加。把展览直接送到学校也属于阵地活动。北京市少年之家1952-1954的三年间,参加各项群众性教育活动的达30万人次。少年宫教育初创时期的教育教学活动兴趣小组活动主要有:艺术类、文学类、科技类、体育类。如:合唱、舞蹈、绘画、器乐、戏剧、朗诵、木偶、雕塑、工艺;模型、植物、动物、机电、化工、天文;体操、棋类、球类、射击、无线电、地质;印染、刺绣、缝纫、玩具、阅读、墙报,等等。兴趣小组的特点是活动性强、实践性强、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少年宫教育初创时期的教育教学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的主要形式:基本功训练(讲授,制作,排练)、汇报展示(演出,展览,比赛)、外出观摩、访问、夏令营等。采用自愿报名、学校教师协调、推荐的招生办法。兴趣小组设初、中、高三个组别。学习的年限不同。每周活动1次或2次。寒暑假增加到2次或3次活动。在寒暑假办一些短期班。根据需要举办一些专题的短期“培训班”(如“队歌”指挥班)。贯彻为工农服务的方针,招生时对工农子弟给予适当的照顾。还强调在工农子弟在中、高级小组中的比例。组织艺术团、俱乐部、协会,以兴趣小组的组员为骨干,团结了学校中一大批爱好者和积极分子。少年宫教育初创时期的教育教学活动指导基层学校活动——中福会少年宫通过“布谷鸟”合唱节推动学校的歌咏活动;长沙市少年之家、徐州市少年之家举办少先队干部培训班。所有的少年宫、少年之家都印发活动资料,一方面介绍少年宫的活动,一方面交流学校间的课外、校外活动。天津、扬州、上海宝山、南京等少年宫、少年之家开展了“小小游艺车”、“货郎担”、“星期天少年宫”等“流动少年宫”的活动。少年宫教育初创时期的教育教学活动创建少年儿童业余社团在兴趣小组的基础上,成立各种社团,使少年儿童的兴趣、爱好、特长得到发展,达到更高的水平。社团聘请专业人士进行辅导,排练节目。不仅在少年宫、而且为学校、部队、农村、工厂演出。少年宫教育初创时期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对外交流“小接待员”,“小伙伴服务队”。接待各国外宾来少年宫参观,宣传我国的少年宫教育。哈尔滨少年宫选派代表到苏联的海参崴和伯力参加植树活动、接力棒活动。少年宫教育初创时期的教育教学活动少年宫教育的主要内容无论是群众活动还是小组活动都比较强调教育性、思想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相互结合和相互渗透。既适应了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需求,又逐步形成了少年宫教育的特色。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科学技术普及教育图书阅读活动少先队活动文娱、体育、游戏活动、夏令营。少年宫教育的形成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少年宫教育毛泽东主席为中福会少年宫题写了“少年宫”毛、朱、周、刘、邓、宋、董、陈、贺……参加少年宫的活动。刘少奇指示:少年宫应该多搞些少年儿童喜欢的活动和兴趣小组,少年宫的师资队伍要注意年龄结构的合理性。邓小平指示:像这样的少年宫,北京可以多建一些,区里也应该建立。周恩来鼓励组员:从小做小船,长大造大船。宋庆龄题词:儿童们在少年宫里不能只是享受幸福的童年,更要紧的是学习劳动的本领,学习为集体工作,为祖国
本文标题:我国少年宫教育发展的简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81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