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无锡市物联网发展规划21
1无锡市传感网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根据温家宝总理考察无锡时对加快我国传感网产业发展,在无锡建设“感知中国”中心的指示精神,特制订本规划。本规划的实施期限为2009年到2020年。结合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国家“十二五”规划编制以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本规划实施期限划分为近期(2009年-2011年)、中期(2012年-2015年)和远期(2016年-2020年)三个阶段。一、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一)发展的背景及意义传感网是以感知为目的的物物互联网络。随着各国基于传感网“U社会”计划的推出,特别是美国“智慧地球”计划的提出,传感网已成为各国综合国力较量的重要因素。据Forrester等权威机构预测,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将是传感网产业,到2020年,物物互联业务与现有人人互联业务之比将达到30:1。传感网将对微电子、软件等相关产业产生巨大的拉动力和辐射力,对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战略意义。(二)国际传感网现状及趋势进入二十一世纪,美、日、韩、欧等主要信息化发达国家和地区均将传感网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美国将传感网技术列为“在2经济繁荣和国防安全两方面至关重要的技术”,美国已将基于传感网的“智慧地球”计划上升至国家战略,其中仅2009年4月公布的40亿美元智能电网技术投资计划,这一项将在未来20年内产生800亿美元节约收益;加拿大、英国、德国、芬兰、意大利、日本和韩国等国也纷纷加入传感网的研究,欧盟将传感网技术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于2008年初正式成立欧洲微纳制造技术平台(MINAM),致力于推动全欧洲传感网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三)国内传感网现状及趋势我国传感网络及其应用研究是中国科技领域少数位于世界前列的方向之一,与国际相比具有启动较早、水平相当、国际同步、部分领先的特点。早在1999年,中科院启动传感器网络研究,由其提出的传感器网络体系架构、标准体系、演进路线、协同架构等代表传感器网络发展方向的顶层设计已被ISO/IEC国际标准认可,使我国成为国际标准主导国之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在重大专项、优先主题、前沿技术三个层面列入传感器网络的内容,使传感网成为国家03专项“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的主要方向之一。目前,我国传感网络研究已形成以应用为驱动的特色发展路线,在技术、标准、产业、规模和应用与服务等方面进入了世界领先行列,使我国在信息技术领域迎头赶上甚至占领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成为可能。二、无锡市发展传感网的基础和优势3(一)无锡市电子信息及传感网相关产业现状电子信息产业是支撑我市传感网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产业。2008年3月无锡市被确定为全国仅有的两家国家微电子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2008年全市653家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共完成销售收入2167.86亿元,其中70家规模以上集成电路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96.95亿元,占全省46.5%。在IC设计领域拥有华润矽科、美新半导体、硅动力等70家设计公司,2008年设计业销售收入超过31亿元;在集成电路制造领域拥有无锡海力士-恒亿半导体、华润等一批微电子重点骨干企业;在集成电路封测领域拥有长电科技、华润安盛、英飞凌、东芝半导体等一批知名企业,掌握BGA、MCM、CSP等先进封装技术,提供从芯片测试到成品测试的专业服务,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在国内均名列前茅。在国家公布鼓励的集成电路企业名单中,无锡占据17席,占江苏省的46%,占全国总数的12%。2008年,无锡507家软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65亿元,软件出口及信息技术外包5.4亿美元,并且在电力、电信、安全、智能交通和城市管理、教育等应用领域已形成一批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软件产品集群。(二)无锡市发展传感网产业的比较优势1、产业优势。无锡的IC产能、制造技术位居全国第一,IC设计产业列全国第四位,在传感网产业上下游都具有很大的优势:一是产业集群优势。无锡是我国微电子产业的发源地和重要产业基地,拥有中电58所、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华润微电子、海力士、美新半导体等多个在国内外知名的微电子研发机构4和企业,现有IC产业链主要环节及配套企业160多家,从业人员约3万人,拥有15条4寸——12寸晶圆生产线和完善的“材料-设备-工艺-检测封装-器件-系统应用”的微电子产业链,拥有坚实的技术基础和丰富的人才储备,在重点发展微纳传感器件产业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微纳传感器件结构设计优势。无锡具备从事微纳传感器设计的企业包括中电58所、美新半导体、纳微电子和麦哲科技等。其中58所具有集成电路设计、掩模制版、工艺加工、测试、封装、可靠性检测等能力;美新半导体主要从事基于CMOS的微纳级系统芯片设计生产,研发能力保持国际一流。当前无锡正围绕中电58所,建立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进一步强化无锡地区的微纳研发能力。三是微纳传感器制造优势。在加工方面,无锡美新半导体是全球第一家使用标准CMOS工艺、单芯片上集成混合信号处理的热对流微纳惯性传感器制造商,设计生产能力为1500万片/月,加速度计产品500万片/月;在代工方面,无锡华润微电子是微纳代工能力很强的国内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拥有1条月产能超过6万片的8英寸生产线、1条月产能超过11万片的6英寸生产线、2条5英寸生产线和2条4英寸生产线,建有0.35微米(以上)工艺水平的CMOS、BCDMOS、微纳等标准工艺平台;在封装方面,拥有长电科技、东芝半导体、英飞凌科技和华润安盛科技等实力企业。在全球十大微纳封测企业中,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仅有的两家独立封测企业之一。2、技术优势。无锡在传感网产业的上下游具有与国际同步,5国内先发的技术优势。全市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院士工作站2家,博士后工作站(含分站)1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含共性中心)7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行业企业拥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在标准化方面,我市依托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及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在国际、国内标准化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突破。国际标准层面,以微系统所和无锡微纳传感网中心技术专家为主的中国代表团取得重要话语权,已成为国际标准的主导力量之一。由微系统所和无锡微纳传感网中心提出主要技术思路、并与CUNY、ETRI、SAMSUNG等国外著名机构和企业联合提交的标准提案EGTS已获IEEE802.15.4e标准采纳。国家标准层面,微系统所是中国传感器网络标准化工作组秘书处单位,在现有的7个标准化工作小组中,微系统所和无锡微纳传感网中心担任了3个小组的负责人。行业标准层面,微系统所作为副主编单位参与制定了国家城市轨道交通标准,现已颁布。二是在网络构架方面,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在国内外有先发优势、主导优势和话语权。江苏省无线电研究所、江南计算机研究所、公安部交通研究所等在锡部省属研究所也已在各自领域开展网络架构的实践。三是在器件生产方面,国内mems龙头企业无锡美新半导体,已成功开发了20多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热对流技术加速度传感器。无锡尚诣纳米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纳米发电机、无锡沃浦光电传感科技公司开发的痕量气体传感器、6无锡爱睿芯电子有限公司开发的数字射频芯片、无锡康森斯克半导体有限公司开发的电荷式机械气压传感器等也均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四是在器件设计方面,拥有华润矽科、硅动力、中科芯、紫芯等70家IC设计公司,器件开发设计基础良好。五是在软件开发方面,近几年引进、培育了江苏省嵌入式软件工程中心、清华紫光、永中科技、环宇软件和航天金穗等大量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开发企业,完全具备传感网下游增值业务软件的开发能力。3、人才优势。无锡是江苏省第一批“人才特区”试点城市。近几年来,无锡以“530”计划为依托,大量引进各类专业性技术人才,其中“双高”(高层次、高技能)人才5388人,海外留学归国人才3000多人,与传感网产业相关技术人才近500人,为传感网产业的快速和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同时,无锡的科研和教育资源丰富。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的研发团队,在传感网系统总体、节点设备开发制造、软件研发力量上都居于国内前列;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设立的全国首个“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培训基地”落户无锡;在以无锡为中心的200公里范围内,集聚了全国三分之一的高等院校,以江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北京大学软微学院、东南大学微电子学院无锡分院等为核心的培训基地将为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传感产业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提供重要的保障。4、平台优势。在支撑传感网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方面,无7锡具有成功实践经验。无锡超级计算中心是全国最早面向社会开放的、资源共享、功能齐全的高端计算基础平台,拥有“神威2000A”高性能计算机(现正升级为每秒100万亿次),还配置了多种计算分析软件,自2006年11月投入运行以来,已为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半导体、IC设计、动漫、新材料、汽车设计等研究提供了大规模运算以及海量存储等服务,充分发挥了公共服务平台的重要支撑作用。世界软件巨头IBM与无锡共建的“中国云计算中心”已于2008年在太科园正式落户。该中心是IBM公司的最新技术——“云计算”在全球最先投入商业运营的项目之一,也是IBM为中国客户搭建的世界上第一个虚拟计算环境,实现了软硬件资源在不同客户之间的共享,每个用户都可以在指定的时间内享受“云计算”提供的“按需供给”服务。无锡超级计算中心、“中国云计算中心”、SUN开源技术中心、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设在无锡的两大顶级数据中心都将为无锡传感网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平台支撑。5、市场优势。随着传统电信业务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电信服务业向信息服务大行业转变的进程不断加快,增值电信业务正日益成为颇具发展潜力的新亮点。2008年我市城乡本地固定电话用户267.9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587.59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85.06万户。大量的用户群带来了新的信息服务需求,为传感网产业提供庞大的消费群体和市场容量。6、应用优势。M2M(机器对机器)运营管理平台被称为传感网的导入期业务。中国移动无锡分公司以该平台在同业中的领先8优势作为强大支撑,根据无锡实际,在环保、电力、交通等行业,制订了太湖水文及排污监测、电力系统环境监控、远程抄表、智能公交等应用领域的M2M解决方案,满足客户对过程监控、指挥调度、远程数据采集和测量、远程诊断等方面的信息化需求,为实现工作生活的智能化、远程化、实时化和自动化提供了便捷服务。目前无锡全市已拥有M2M业务用户近5万户。7、产学研联合优势。与清华、北大、南大、东南、交大、复旦、同济和中科院七校一院即“7+1”模式的政产学研合作框架,加速了无锡与科研院校由单一的项目合作向人才交流培训、共建研发平台、创新载体等多目标合作的转变;与南邮、北邮等共建政产学研基地,将继续扩大我市产学研联合优势;与中科院微系统所联合中兴、华为、贝尔、Cisco、Nokia、中国移动、民航、航天、清华大学等全国产学研用80多家大型企事业单位,发起并积极推动成立全国传感网产学研用联盟(筹备中),将确立我国传感网产业在国际标准化中的主导地位,助推传感网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世界科技发展方向,瞄准国际科技前沿成果,以自主创新实现“传感网”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突破,抢占新一轮技术革命制高点,引领我国第三次信息产业革命浪潮,为我国科技未来发展、国家长期竞争9力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做出贡献。(二)基本原则第一,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创新创业,培育骨干企业,促进产业快速发展。同时,市区各级加大财税、金融政策
本文标题:无锡市物联网发展规划2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01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