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咏史怀古诗词鉴赏咏史诗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怀古诗是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的诗。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由于这类诗歌都以古人、古事、古迹为描写对象,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所以并称咏史怀古诗。类型一:怀人伤己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由于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贬)对比失落型:古人展抱负,建功业,得遂心愿,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同病相怜型: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怀人伤己杜甫《蜀相》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方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类型二:怀古伤今古代以寒士为主流的诗人,在心怀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而去关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时,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或是警戒的一类诗歌。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怀古伤今古盛今衰型:繁华远去,只留荒芜,物换星移,世事沧桑物是人非型:风景依旧,朱颜已改。物是人非,讽今伤今李白的《越中揽古》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只有鹧鸪飞。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作者身置其中,发一己感慨;类型三:怀古咏史,理性反思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①借古讽今,别有寄托: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这首诗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氛,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②理性分析,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如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秦末楚汉相争,最终以项羽垓下大败,自刎乌江而降下帷幕。杜牧以诗人的眼光,从败不馁的角度立意,指出出色的战将自当胜不骄,败不馁,尤其是在受重创、陷绝境时,更应“包羞忍辱”,这才是真正的男儿。杜牧在为项羽的失败同情、惋惜之余,又对他的刚愎自用,缺乏自知不无讽刺。尤为人激赏的是,诗人借题发挥,道出一个颇有积极意义的命题:百折不挠,才能成功。怀古诗小结内容分类怀人伤己怀古伤今理性反思思想感情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昔盛今衰的伤感,物事人非的沧桑;借古讽今的感伤;理性反思,启迪后人。表现手法对比;借古讽今;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答题方法①寻找连接点;②归类,探求主旨鉴赏咏史诗要抓什么关键内容?(一)弄清史实(二)体会意图(找准联接点,体悟感情、目的)(三)领悟感情(四)分析写法杜牧诗三首杜牧(公元03~852),晚唐杰出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樊川”。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并常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描写中,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关于诗人:杜牧才气纵横,抱负远大,但生活在盛世不再、大厦将倾的时代;虽满怀抑郁怀旧情绪,但生性豪俊,因此他的诗歌并没有走向消沉凄恻,不管是感慨时事,抒发襟怀,还是咏史怀古,写景题咏酬赠,大都溢露出豪宕俊爽的意气和悠远飘逸的情韵。尤其是论史绝句,议论警拔,别具一格。杜牧诗歌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写作背景简介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临潼县城南骊山下,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唐玄宗于开元十一年(723)修建为行宫,“治汤井为池,环山列为宫室,又筑罗城,置百司及十宅”。原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官,长生殿就在此宫内,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到了破坏,多年过后,杜牧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面对断壁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写下这三首七绝。【诗文解释】从长安回望骊山的景色如锦绣一般,山顶上,华清宫的门一扇接一扇地打开。一位骑手飞奔而来,赢得杨贵妃嫣然一笑,没有人知道这是从很远的南方运来的鲜荔枝。【诗文赏析】荔枝是杨贵妃最爱吃的水果,而且要吃新鲜的,为此,唐玄宗命令手下从岭南到蜀地沿途特设一个个驿站飞骑传送,以保证荔枝是新鲜的。这样一来,沿途不知要死多少人马。但如果杨贵妃吃了后不高兴,说明荔枝不是新鲜的,那不知又有多少人要遭到灾难了。杜牧经过骊山华清宫时想到这些,深深地感慨道:历代君主昏庸无能,为博得宠妃一笑,不知让多少老百姓遭殃。想到这里,写下了这首诗。诗人写作的目的?借古讽今。这首诗借吟咏杨贵妃吃荔枝之事,寄寓自己对历史兴亡的感慨,批判唐玄宗和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暗含讽刺。揭示“安史之乱”的祸根,警醒后来的君王不要贪图享乐而不务国事。(一切有责任感、有忧患意识的文人们在看待历史时,无不以深邃的目光、劲健而又流畅的笔调,将写景、抒情同怀古咏史紧密结合在一起,突出表现一种深沉的、盛衰兴亡的历史感慨。)【词语解释】过华清宫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第一句描写了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诗人从回望的角度,勾出了骊山的全景。“绣成堆”一语双关,,既指骊山两旁的东绣岭、西绣岭,宫殿楼阁如团团锦绣,又是形容骊山的树木葱茏,花草繁茂,美不胜收。“长安回望”四字极为重要。作者已“过”华清而进入长安,又回头遥望。长安是当时的京城,明皇应在京城日理万机,妃子自应留在京城,可此时他们却在骊山行乐!【词语解释】过华清宫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众多宫门依照次序打开第一句描写了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诗人从回望的角度,勾出了骊山的全景。“绣成堆”一语双关,,既指骊山两旁的东绣岭、西绣岭,又是形容骊山的美不胜收。第二句描写了骊山顶上雄伟壮观的行宫。“次第开”使画面产生了动感,一道又一道紧闭的宫门依次打开。夸张虚写【词语解释】一骑红尘妃子笑,扬起的尘土一人一马称一骑一名士兵骑马飞奔而来,身后扬起团团尘土,千里飞骑本应是传递重大军情的,妃子为何而笑呢?对比卷起“红尘”的高速日夜奔驰,送来荔枝的“一骑”,挥汗如雨,苦不堪言得到新鲜荔枝的贵妃,嫣然一笑,乐不可支“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士卒的血汗和无数战马的死亡;“妃子笑”的背后,正是封建统治者不恤民力,呈一己私欲而置民于水深火热中的形象写照。蕴含着对骄奢淫逸生活的无言谴责。【词语解释】无人知是荔枝来。原来这都是杨贵妃使然。当她看见“一骑红尘”奔驰而至,知是供口腹享受的荔枝到了,故欣然而“笑”。前三句,诗人设下一系列悬念:“千门”因何而开?“一骑”为何而来?“妃子”又因何而笑?诗人故意不忙说出,直至紧张而神秘的气氛憋得读者非想知道不可时,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谜底:“无人知是荔枝来。”“荔枝”两字,透出事情的原委。的确,卷风扬尘,“一骑”急驰,华清宫千门,从山下到山顶一重重为他敞开,谁都会认为那是飞送关于军国大事的紧急情报,怎能设想那是为贵妃送荔枝!“无人知”三字画龙点睛,说明事情紧急,外人无从得知,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呼应前面不同寻常的气氛。①以小见大,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讽刺统治者的荒淫骄奢与杨贵妃的恃宠而骄,揭示“安史之乱”的祸根,警醒后来的君王不要贪图享乐而不务国事。②对比③借古讽今④夸张⑤虚写⑥一语双关写作技巧:译文:战争的胜败是很难预料的,能够经受失败、挫折等羞辱的考验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江东的子弟中藏龙卧虎人才济济,如果当年重返江东再整旗鼓,有朝一日卷土重来也是说不定的。《题乌江亭》1、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吟咏了哪段历史?你从诗歌哪些地方知道的?——项羽乌江自刎。题目,江东子弟。华夏如果有一个战神似的人物,项羽无疑应属第一人选。他平生只失败过一次,然而,这一次失败却败得异常彻底,楚霸王几乎靠一己之力,打垮了秦帝国的军队,号令天下,莫敢不从。而如今,刘邦携天下之众围攻,而自己却四面楚歌。项羽率28骑垓下突围后,来到乌江边,乌江亭长泊舟于江岸,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羽笑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项羽至死不承认自己的过错,说“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遂自刎而死。2:对项羽乌江自刎,作者的态度是什么?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2分钟)——不是英雄所为。①“包羞忍耻是男儿”——诗人认为“包羞忍耻”以图东山再起才是英雄所为,才是面对失败应该有的态度。诗人批评项羽刚愎自用,批判他不能正确总结失败教训,只是归于“时不利”“天要亡我”,确实有愧于其“英雄”之名。意在说明成就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不为一时失败所挫,即“败不馁”的道理。②“卷土重来未可知”——诗人对历史事实作出了假设,惋惜项羽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亦有与项羽惺惺相惜之情。3、诗人写这一历史人物的目的何在?为什么会千古流传?借古抒怀,理性反思。批评项羽刚愎自用,批判他不能正确总结失败教训。惋惜项羽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此诗通过议论表达了一个人生哲理,即成就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不为一时失败所挫,其中说明了“败不馁”的道理,具有相当积极意义。题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肯:怎肯)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自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对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行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回答了杜枚的提问,说明楚霸王因为当时政治军事上的一系列错误才导致了军事上的失败,当时的处境已无回天之力。就算项羽回到江东,只怕也难以招集人马卷土重来。B、为什么三位诗人对项羽之死有如此不同的评价?A、李清照王安石的观点是什么?杜枚乃世家子弟,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杜枚早年仕途不顺,中年时历经磨难,所以,在他看来,只要以平常心看待胜败,“包羞忍辱”,总结失败的教训,必能“卷土重来”。(一家之言,也可有其他解释)王安石,他是宋朝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他担任宰相期间,推行新法,革新政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新法触动了贵族官僚和大地主的利益,他们联合起来反对新政,革新失败。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产生了这种看法:形势逼人,就算重头再来,但因失败已成定局,无人支持,是无法转败为胜的。李清照则希望以王者的不屈,桀骜的霸气,来唤醒南宋帝王的尊严,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早雁》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写作背景简介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黄州刺史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命运充满关切。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故称此时南飞的大雁为“早雁”。译文: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八月秋半的边地,胡人拉满了弓弦,惊散了雁群,哀哀飞向云天外。月明之夜孤雁掠过承露仙掌,哀鸣声传到昏暗的长门宫前。要知道北方正当烽烟遍地,再也不能随着春风回归家园。请莫嫌弃潇湘一带人烟稀少,水边的菰米
本文标题:《杜牧诗三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134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