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概要青神中学校龚明文序言:历史课程的变化特点:1.在课程结构上:构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在初中设置分科型的“历史”和综合型的“历史与社会”课程;2.在课程类型上:高中的历史课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类型构成,使历史课程多样化;3.在课程内容上:改变专业化.成人化的历史学科体系,构建(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历史教学体系,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4.在教材开发上:实现历史教材(类型的多样化),教科书(版本的多样化),并使历史教科书充分体现出(“教本”与“学本”)的结合;5.在教学方式上:大力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和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6.在课程评价上:提倡评价的(科学性.多样性.灵活性和实践性),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第一章中学历史课程面面观1.“课程”: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西方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简称“课程”。在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时期)。唐代孔颖达《五经正义》中为《诗经.小雅》作的“疏”里有“维护课程”一句。2.历史课作为我国进现代学校的一门基础课程,始于(清末)兴办的新式学堂。第一节中学历史课程演进思考题:我国近百年来历史课程设计和课程标准演变的原因及其成败得失。一.中学历史课程设置回顾1.清末中学历史课程:1862年,清政府创办京师同文馆开始,我国一批近代学校出现。1904年.清政府推行“癸卯学制”,历史课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清末教育的核心是强调“忠孝”和“中体西用”,因此,中小学历史课程设置,中国史明显多于外国史,突出的是忠君爱国教育。历史知识的选择,限于传统的“帝王将相”和合乎“致用之道”的内容,其知识范畴比较狭隘。2.民国时期中学历史课程:⑴.北京政府时期的历史课程:A.1913年公布“壬子癸丑学制”中学本国史课程和外国史课程各占一半。这一时期的历史课程基于“普通教育”和“健全国民”的宗旨,课程目标与教学重点是学生对民主共和政体的认识。此外,进化论思想也体现在课程目标中。B.1922年,北洋政府推行的“壬戌学制”有两个变化:分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两级;课程采用选科制和学分制,高中文化史采取中外文化史合编的方法,要求中国文化须与外国文化并重。初中历史课程目标注重学生的能力以及品德的培养,首次提出“以研究历史的方法指导学生,以养成学生读史的习惯。高中历史课程重视对世界文化的了解,强调学习历史与现代社会的结合。⑵.国民政府时期的历史课程A.1929年,公布的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初.高中均开设中外历史课程。B.1940年的“标准“带有一定的战时色彩:增加许多与抗战相关的内容;中外历史所占比例有所调整。⑶纵观民国时期的历史课程:就课程内容而言,经历了一个从通史到专史再到通史的嬗变,但它不是简单回归,而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过程,知识体系与时俱进。3.新中国中学历史课程⑴.奠定基础的阶段(1949-1957):A.中学历史课程设置有几个变化:20世纪50年代初期,受苏联影响,中学历史课程设置有几个变化:一是先教世界史,后教中国史;二是历史课程改为直线式编排,初中讲授中外古代史,高中讲授中外近代史;三是世界史内容照搬苏联的体系。B.1956年制订了新中国第一个完整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历史课程恢复了螺旋式设计,在内容上开始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色,有的书将这一时期称为历史课程的“黄金时期“⑵.遭到破坏阶段(1958-1967):1958年以后,政治运动的冲击使历史课程蒙受很大影响,历史课一再削减;十年“文革”时期,历史课程遭到严重破坏。⑶.拨乱反正阶段(1977-1991):A.1978年制定了新时期第一个《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课程内容采用直线式的设计;B.1990年颁布了新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规定:初.高中各讲授一遍中外历史,课程安排恢复了螺旋式设计,而且高中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⑷.改革发展阶段(1992-2000):A.1992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在全国推行,1996年又公布《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新时期中学历史课程的基本框架形成,历史课程建设进入改革发展阶段。B.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史课程改革的特点:逐步形成了初高中双循环.螺旋式设置历史课程的基本思路,增强了课程内容的层次性;改变了只有必修课的单一结构,高中出现历史选修科目,使课程类型趋于多样化;存在的问题是,由于文理分科,高中历史选修课实际变成文科学生的必修课,而读理科的学生根本无法选择。二.新世纪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及其思考思考题: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特点.成效和亟待解决的问题。1.新一轮中学历史课程改革⑴.中学历史课程设置的变化:2001年,教育部制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奏响了新世纪课程改革的号角。这次课程改革,《历史课程标准》取代了《历史教学大纲》,成为历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A.根据规定,初中开设“历史”或者“社会与历史”两门选择性必修课程,高中历史课按模块和专题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B.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必修有三个模块,即历史⑴.历史⑵.历史⑶,实际上分别是政治史.经济和社会生活史.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史。选修有六个模块,即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阵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2.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特点:基础性.时代性.综合性.选择性.多样性。3.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几个亮点:⑴.提倡组织丰富多彩的历史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利用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如开展课堂讨论.参观历史博物馆等⑵.建立发展性历史学习评价体系。在评价方法方面:采用课堂观察.历史习作.学习档案.历史调查.考试等;在评价主体方面:由单纯的教师评价改为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评价。⑶.《历史课程标准》具有一定的弹性。4.对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思考:⑴.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的力度和成效:A.从知识观角度看,新课程重视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养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B.从课程设计看,新课程注意初.高中内容的衔接,但又避免简单重复;C.从学习方式看,新课程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特点。⑵.历史课程改革还存在的问题:A.有些新理念,如新的评价方式并没有深深扎根于中国的本土经验,许多老师感到难以付诸学习;B.教学资源贫乏,教师又缺少专业指导。三.港台地区的历史课程改革思考题:我国港台地区历史课程变革的历史背景.社会反响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1.台湾地区的中学历史课程改革⑴.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台湾地区国中(初中)和高中均开设中国史和外国史课程,采取螺旋式排列。⑵.台湾高中历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世界史的知识不够完整;将台湾史内容插入中国史课程的部分章节,颇值得海峡两岸史学界关注。2.香港地区中学历史课程改革⑴.香港的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包括中史科(中国历史)和历史科(世界历史)。中史科以叙述从商代到近代的政治史为主,专题史或文化史为辅,由浅入深,在中学个阶段重复教学,构成螺旋式课程结构。历史科课程主要讲授进现代世界历史,采用直线式课程结构。⑵.初中中史科课程的宗旨:A.认识中国历代重要史事.人物事迹及文化知识;B.具有基本史识及处事能力;C.建立优良的品德,培养对民族及国家的归属感。⑶.高中中史科的宗旨:A.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历代之乱兴邦的基本史实;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培养学生优良的品格;B.中史科的课程取向非常重视文化传统。C⑷.历史课课程的取向,重视史学概念和方法的习得,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其课程宗旨是:提高研习历史的兴趣及热忱;促进对人类过往活动的认识和了解;鼓励学生了解历史证据的本质运用;促进对因果.沿革.等的认识;培养基本的学习技能;奠定日后研习及追寻个人兴趣的良好基础。第二节.中学历史课程目标1.世界各地的课程目标思考题:美.澳.英.日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历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和特点。⑴.美国中学课程标准:1994年,美国颁布了有史以来第一个《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包括美国历史课国家课程标准;美国历史科世界史国家课程标准。⑵.英国中学历史课程标准: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连续出台了三个《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⑶.日本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特点:着眼于课程内容的整体性;重视思考能力和方法论的培养;强调基础的历史知识的学习。2.台湾地区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总的来说:既有文化寻根的一面,又有台湾当局寻求台独的政治倾向;重视公民教育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3.中学历史课程目标反思与重建思考题:历史学科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基本架构及其教学实践。(1).对传统中学历史课程目标的反思:我国过去的中学历史课程目标比较重视知识,过分强调内容体系的完整性,面面俱到。由于受课时限定,历史科只能讲一些概要性.结论性的内容。⑵.中学历史课程目标的重建:初.高中都将课程目标分解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主要区别有:A.关于知识目标:初中课程要求“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高中课程要求“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高中课程更注重理想.宏观知识的学习。B‘关于能力目标:初中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历史学习技能;高中课程则简化为两项重要能力,即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和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C.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初中课程目标是: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求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民主与法制意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D.关于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初高中课程都提出探究性学习.善于与他人合作学习目标,都注重历史学习方法的培养。但高中课程对历史学习方法的表述为: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性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同他人,尤其是与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四.中学历史知识目标及其教学实践1.基本的历史知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从实践操作上,教师可以把课程标准以及据此变成的教科书上的内容视为基本的历史知识。2.陈述性历史知识及其教学实践⑴.陈述性历史知识的含义及其分类:A.陈述性历史知识的含义: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或称事实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知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知如何”的知识。B.陈述性历史知识的分类:史实性的知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加工过的历史知识(历史概念.历史结论)。⑵.历史概念的教学问题:A.历史概念: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有概括性和层次性特点。B.如何进行历史概念教学呢?运用变式组织感性材料;重视历史概念的相互比较(从属关系的概念比较.并列关系概念的比较.矛盾关系关系的观念比较.不同情境下的同一观念比较);构建系统化的历史观念体系。3.程序性历史知识及其教学实践⑴.程序性历史知识:是关于“历史这一门知识是如何而来的”知识。⑵.程序性历史知识的教学实践:A.向学生介绍历史学家所用的方法,分析证据,并用证据建立“事实;B.使学生学习一些历史逻辑思维以及一些关键概念,如“变迁”.“发展”.原因“和影响。C.具体地说,就是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史料.辨别史料.诠释史料并运用史料作为证据来认识过去。五.中学历史能力目标及其教学实践1.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是人们用以再认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2.历史学科能力内容及其教学实践:⑴.历史阅读理解能力:A.历史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从史料.教材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B.培养学生历史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是
本文标题: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212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