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浅析香港电影产业的发展
1浅析香港电影产业的发展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杜晨指导教师沈镝摘要:本文总共分为四部分。在第一部分中,把一百多年香港电影产业的发展分为了6个阶段,分别简单介绍了当时电影产业发展的概况,让读者对香港电影产业整体的发展有个清晰的认识,接着第二部分着重介绍了香港电影产业衰退的现状,并且对存在的影片质量较差;大制作仍然玩不转;新人难以担当大任以及失去自身影片特色这四大重要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针对前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法。关键词:香港电影;电影产业;问题;对策HongKongFilmIndustryontheDevelopmentoftheResearchStudentmajoringinPublicAdministrationDUChenTutorSHENDiAbstract:Thispaperisdividedintofourpartstotal.Inthefirstpart,tomorethan100yearsHongKongmovieindustryintothedevelopmentofthesixstages,werebriefedatthetimethemovieindustryanoverviewofthedevelopment,allowingreaderstoHongKongfilmindustryasawholeinthedevelopmentofaclearunderstanding,thenthesecondpartFocusontheHongKongfilmindustryrecessioninthestatusquo,andtheexistenceofthevideoofpoorquality;bigproductionstillhavenoidea;rookiedifficulttoplaygreatandlosetheirowncharacteristicsofthesefourfilmsimportantissueswereanalyzed.Thethirdfrontagainstsomeoftheproblemsraisedthequestionoftheexistenceofamoreconstructivesolution.Keywords:HongKongFilm;FilmIndustry;Director香港电影,一直是华语电影的重要代表,可是从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逐渐低迷……本文通过对香港电影衰落问题做出深入研究,对早期香港电影和如今香港电影的对比研究,结合现状,分析90年代开始香港电影产业发展存在的弊端,探讨解决类似于香港电影日益低迷弊端等公共问题,寻找挽救的方法。同时,相对于刚刚兴起的内地电影产业来说,还是有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一、香港电影产业发展香港电影从1897年4月泊入至2006年底一百多年的发展史,分为如下6个时期:(一)初创时期(1897——1945)从电影泊入的1897年到30年代初,香港电影发展较内地缓慢,基本上没有规模化的制片工业,至1931年粤语有声片问世,香港电影工业才出现了第一次勃兴。1941年212月香港沦陷,日占时期的香港电影再次陷入停滞时期,直到1945年9月侵占香港的日军投降,香港电影开始缓慢的复苏。30年代初至40年代初的10多年间,是香港电影工业第一次繁盛时期,其制片企业的兴盛、以粤语电影为主的制片数量飞速增长以及独立制片体制的成熟标志着这一时期电影工业已告别草创阶段而进入规模发展时期;在美学形态上既有教化电影、抗战电影等趋同时代的进步电影,亦有言情片、喜剧片等题材多样、风格多样的类型电影。但这一时期香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相对微弱,中原文化仍根深蒂固,香港文化基本上叠合在内地文化之中。香港电影虽亦规范于中国电影的发展之中,无论是内容或形式方面均未逸出内地电影的轨迹而呈现出独特形态。(二)延续时期(1946——1955)国共两党战后在意识形态上对垒亦影响香港社会,内地电影中左中右三种势力并存的格局也被复制到了香港。因此香港电影形成了左右对峙的局面。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香港电影界左右两种势力均有所增长,出现了更加势均力敌的对抗。50年代中期之后,以商业电影为代表的中间力量不断扩大,左右对峙局面由盛而衰,香港电影进入了现代化发展的新时期。在这一时期,左右对峙中的香港电影工业和美学层面都得到了发展,香港电影工业特别是国语片发展迅速,独立制片体制进一步更新,同时大厂体制也逐渐成熟,海外市场尤其是台湾市场的开拓卓有成效。在美学形态上,香港电影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态上分别延续了旧上海电影的创作体钵,在主题内涵上,影片表现出的大都是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和价值观;在电影叙事等艺术表现方式上对旧上海电影并没有革命性的美学突破,更多表现为传承和延续。(三)黄金时期(1956——1966)50年代中期之后,香港社会的经济进一步发展,文化开始转型,形成了由中原文化、西方文化和岭南文化组成的复合文化体。香港电影亦随着其文化的转型开始了新的发展。在工业层面,“光艺”、“电懋”、“邵氏兄弟”等具有新马资金背景的大型现代化制片企业登陆香港,使香港电影的大厂制片体制有了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根本创新,制片数量也进一步飞升。在美学层面,涌现出了时装文艺片、粤剧片、黄梅调电影、喜剧片、歌舞片、青春片等各种题材和类型的影片,艺术表现手段亦显得新颖、多样,已经具备了进行本土化转型的美学基础。当时香港出现了潮语片和厦语片,它们流行于南洋一带。厦语片尤其对台湾电影事业有重大影响,由于它上座率高而引出了台语(与厦语基本相同)片。[4]P.23整个50年代,香港共生产2100多部影片,平均年产量超过200部,仅次于印度、美国、日本,居世界第4位。(四)过渡转型时期(1967——1979)60年代后期,香港经济开始腾飞,本土文化意识逐渐成熟,电影也开始了更为本土化和娱乐化的转型。电影工业层面上,大厂体制在度过了它最为辉煌的时期后由盛而衰,而独立制片体制却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嘉禾”成立后,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了新的“卫星制”制片体制,极大地促进了香港电影工业的发展。[2]P.17在美学层面,新武侠片、功夫片、喜剧片、犯罪片、色情片、恐怖片、科幻片等多种商业类型片相继涌现,电影语言也以全新的面目出现,形成具有鲜明本土特色的电影;在主题内涵方面,开始表现土生土长的新一代年轻港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价值取向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过渡转型时期之前的香港电影,实际上是从属于传统中国电影且仅带有一定地域特色的华南电影,而之后的电影才是独具文化品格和鲜明地域色彩的香港电影。[3]P.52潮语片和厦语片在香港基本已停止拍摄。但台语片至80年代仍在继续生产。在这一时期香港的影院已发展到90多家,平均3万人就有一家影院,看电影成为香港居民最喜爱的文娱活动之一。70年代,香港影坛发生了近乎改朝换代的变化。活跃了近20年的粤语片演员多半去世、后继无人,输出的版权费被压得极低,加上电视中粤语节目的冲击、抢走了大批3粤语片观众,所以经营粤语片的制片公司一蹶不振、成批停业,连规模、影响都很大的中联电影企业有限公司、华侨影业公司和光艺影片公司也相继关闭,粤语片产量由过去每十年的1500多部急剧下降至171部。与此相对应,国语片则由400多部上升到700多部。两项相加平均每年产量只有80多部。在粤语片锐减的情况下,国语片在香港上演时几乎都配了粤语对白,所以从这时期开始,已无国语片粤语片的严格界线。在这同一时期,香港电影界涌现出了一批青年导演。他们大多数是留学生,回到香港先投身电视台、取得经验后转向了电影。他们寻找在艺术上有共同语言的人结成固定或不固定的创作集体,取长补短,进步很快,已形成香港影坛一支重要生力军。他们非常活跃,热心电影艺术的推广、普及和提高,分别发起组织了火鸟电影会、第一映室、电影文化中心等团体,促进了香港电影的发展,特别是注意在内容上和艺术上提高电影的水平。[4]P.68(五)繁荣时期(1980——1993)80年代香港经济再度飞速发展,晋升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文化本土化趋于定型。香港电影的工业形态和美学形态亦有了进一步发展,“卫星制”体制被继续丰富和完善,进而变异成为以院线制营销模式为基础的新体制,电影票房、从业人数、港产片票房比例等各项经济指标均达到了历史最佳水平。经过“新浪潮”电影运动,香港电影的美学储备有了坚实的基础,电影创作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形成了以动作类型为主和以喜剧类型为主的复合类型片。[5]P.84较为纯粹的商业类型片成为这一时期香港电影的主流,而文艺类型片也在美学形态上有所突破,呈现出新的景观,亦为这一时期以商业类型为主的香港电影注入了深厚的人文内涵。香港有更多的制片机构或电影工作者和内地有关方面合作,拍摄了有巨大影响的影片。如中原电影制片公司在1982年公映了一部由连获5届中国武术全能冠军的李连杰主演的影片《少林寺》,风靡全世界,李连杰也由此成了继李小龙之后世界知名的功夫片明星。李翰祥组织的新昆仑电影公司与内地合拍的影片《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在香港和东南亚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六)风格化时期(1994——2006)90年代之后,由于香港社会的人心浮动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香港经济发展出现了颓势。在这种大环境下,也由于香港电影自身的诸多问题,其电影工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低迷。为寻求救市之策,香港特区政府和香港影人都在积极的努力,而中央政府也给以了大力支持。香港电影产业模式中,传统的大厂体制及“卫星制”、院线营销模式等均已告亡,除和内地合作制片外,出现了产业重组、联合新媒体工业等多种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新产业模式。在工业趋于个性化的同时,其美学层面也显现出了风格化特色,突破了繁荣时期流水线式的商业类型片制作模式,表明了香港电影在经过重大社会变革考验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6]P.102二、香港电影产业当前存在的问题香港电影自踏进九十年代,已经没有主流电影,并且开始从高峰期慢慢滑落。与好莱坞剧本创作严谨的工业体系相比,香港电影业对于剧本仍然停留在随性而至、可有可无的冷漠中。剧本的粗制滥造、创意匮乏已成为香港电影失去观众的死结。当下占据市场主流、能够吸引观众入场的只剩以性和爱情为题材的喜剧,2000年到今年,每年港片十大票房排行榜上,这类影片几乎都占去半数。明星断层,也成为电影业青黄不接最突出的表现。今年3月香港国际影视展公布的报告显示最受买家欢迎的男女演员仍不外乎80年代出名的刘德华、周润发、梁朝伟、张曼玉等四十岁左右的明星。流行文化圈如今只注重包装年轻偶像,而这些偶像明星多为非专业演员,这类依赖新鲜感和年fans追捧的明星很难保证长期稳定发展,使那种跨年龄阶层的实力派巨星难以出现。42004年,这一年中,息影十年的许冠文复出,远走好莱坞五年的成龙回归,王晶也高产地推出三部电影。但这些当年香港电影的旗帜,在当下市场中的反响却分明显现着力不从心的无奈。“香港电影已经完成历史任务”的论调,在昔日辉煌期电影偶像的彷徨中,得到进一步验证。电影市道低迷也使投资方越发谨慎,不顾一切地讨好观众。直到2003年,寰亚公司因出产《无间道》系列风生水起。票房低,世道差,拍片少,新人难当大任,恶性循环,一往无前,何时何处是最深的低谷,香港电影的抛物线很不好预计。而客观地说,香港电影票房低迷是受了经济大环境的影响。资深电影人、香港导演会永远荣誉会长张同祖认为,经济不景是票房收入低的主要原因。在经济疲弱、失业率高的情况下,市民花钱十分谨慎,遇有好电影才入场。曾经以种类丰富、不断衍生新类型著称的香港电影业现今已变得越来越单一。(一)内容空洞无物风格不鲜明经常上演的是两人经过一系列误会、猜疑和折磨而最终走到一起的爱情故事;变身男女的喜剧爱情,傻女和帅哥终成眷属的肥皂剧;杂糅了幽灵、鬼魅与港味搞笑于一身的鬼故事……香港电影便在这样不动大脑的剧情中继续,尽管《天下无双》、《嫁个有钱人》和《呖咕呖咕新年财》都有2000万港元的票房,但这些老套陈旧的故事让人担心能否继续吸引观众。续集、系列片以及
本文标题:浅析香港电影产业的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23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