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规划史作业——京都-浅析日本中世纪政治城市的发展与演进
京都浅析日本中世纪政治城市的发展与演进一城市簡介二城市歷史三发展对比四分析總結一城市簡介二城市歷史三发展对比四分析總結京都( 假名:きょうと,罗马字:Kyōto)是日本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于794年起被定为日本的首都,当时名为“平安京”,此后多次成为,成为日本的政治及文化的中心。“首都”在日本当时称为“京都”,之后,次第演变成日本首都“京之都”(きょうのみやこ)、“京”(きょう)、“京都”(きょうと),因此“京都”后来成为了此城市的专有名词。京都京都京都府位于日本本州岛中部附近的近畿地方,从北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与福井县、滋贺县、三重县、奈良县、大阪府、兵库县相接壤。北部面向日本海。形状大致呈现为从西北方向向东南方向长约140km的细长形状。北部的丹后半岛和舞鹤湾、若狭湾面向日本海。北部丹后山地、福知山盆地,中部的丹波高地、龟冈盆地,南部的京都盆地共同组成了标高1,000m以下的低山地带。全府面积75%以上为山地和丘陵.日本京都府京都市一城市簡介二城市歷史三发展对比四分析總結历史发展平安时代镰仓时代室町时代安土桃山时代江户时代帝国时代京都二条城8平安时代794年,桓武天皇为了摆脱寺院势力,从平城京迁都,为了祈求平安,新都命名为平安京。新京营建正值中国文化对日本影响高潮之时,平安京位于葛野盆地,依循中国“四神所依原则择地,效仿唐长安,是一座条坊制城市;东西宽4.5千米,南北长约5.2千米,大内里居于平安京的北部,以朱雀大街为中心,城市分为右京(长安)和左京(洛阳)。唐长安城律令时期9平安时代794年,桓武天皇为了摆脱寺院势力,从平城京迁都,为了祈求平安,新都命名为平安京。新京营建正值中国文化对日本影响高潮之时,平安京位于葛野盆地,依循中国“四神所依原则择地,效仿唐长安,是一座条坊制城市;东西宽4.5千米,南北长约5.2千米,大内里居于平安京的北部,以朱雀大街为中心,城市分为右京(长安)和左京(洛阳)。律令时期平安京也仅有5-6万人。市内尚残存着部分耕地,就是在平城京繁盛时期还常有狼、鹿等动物出没。由于它们仿效唐都建立封建中央集权体制的政治城市,市政机构也仿唐都设置。京师分左右二京,置左、右京职,长官称为大夫,主要负责京中户口、田宅、诉讼、租税、道路等民政事务。左右京职下设坊令、坊长和东西市司。坊令、坊长为京师的基层行政机关,掌管所辖区域的事务;市司管理市场和商贸事务。由于日本学者称这一时代为律令制时代,故将这一时期的城市称为律令城市。平安京东西两京地图宽延三年(1753)10平安时代中期条坊制瓦解宅第割的演变1)左右格局的残缺10世纪以后右京长安因为地势地下产生的环境问题而遭废弃,左京洛阳极度繁荣,城市中轴线由朱雀大街转移到左边的室町大路,京都由此直称“洛阳.2)宅第割的解体宅第割又称四行八门制,将40丈见方的街区划分为32户。律令制逐渐崩溃以后,街区内的用地划分逐渐突破了宅第割,大进深用地增多,街坊空间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3)”巷所“和”小屋“的出现。居民自发占用坊墙与住宅间的市政用地,10世纪以后,毁坏坊墙,修建对道路开门的”小屋“。4)居民对大内的入侵13世纪开始,平民开始入居宫城,天皇的居所搬迁,皇宫内的大宿直成为全国的纺织中心。东寺所辖的“巷所”11平安时代院政时期中世纪京都的扩张11世纪以后,后三条天皇对摄关政治进行改革,打击了藤原势力,其后的白河天皇在城市东北部的鸭川和白川之间建造了白河北殿和白河南殿,作为自己的“院御所”,史称“院政”。院政时期的京都城市发展跨过鸭川向平安京以外的范围延伸,贵族的住宅大多集中在左京北部,而离宫的修建也使得京都市区向平安京以外的地区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白河地区的街坊规划与平安京相对应,显示出严谨的条坊格局,大小也与平安京严格对应。条坊在城内随着皇权的衰落而衰退,在城外又随皇权复辟而复兴。12镰仓时代是以镰仓为全国政治中心的武家政权时代。源赖朝于1185年击败竞争的武士家族平家以后,在鎌仓建立幕府,故名。始于1185年(文治元年)镰仓幕府成立,终于1333年(正庆二年,元弘三年)幕府灭亡,历经149年。中世纪京都的扩张源赖朝在镰仓地区巩固了政权之后于1190年来到东京,建立了幕府统治,镰仓位于关东,京都位于关西为了巩固在京都地区的统治,源赖朝在武家势力集中的六波罗地区建造宅邸,设置了六波罗南厅和北厅,他们组成了镰仓幕府在京都的代表机构“六波罗探题”。京都权利空间再度转移。六波罗探题相当于镰仓幕府在西日本的代表,位高权重,因此历来皆由掌握幕府实权的北条家指派族中才俊出任。镰仓时代室町时代南北朝时期日本的南北朝时期,在这段时期里,日本同时出现了南、北两个天皇,并有各自的承传。发生于1336年-1392年,之前为镰仓时代,之后为室町时代,因幕府设于京都附近的室町得名。足利尊氏对应后醍醐天皇的南朝建立了北朝,于1336年建立室町幕府。两个朝廷对立的南北朝时代一直持续到公元1392年,最后被北朝统一。室町时代京都的农业和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城市空间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平安时代的町为四行八门制度的条坊制町,到了室町时代随着市民活动的中心转向街道,町的形态也随之变化,町沿街的界面被称为面,相连的部分成为颊。随着街道中心地位的强化,沿同一条街道两侧的居民的认同感逐渐增强,出现了两侧町或者两面町的概念,町的概念由方形地块转变为线性街道空间。町的变化:左-四行八门与四面町;中-四丁町;右-两侧町战国时期上下京的町组室町时代战国时期应仁之乱(1467年─1477年,应仁元年—文明9年)是日本室町时代的8代将军足利义政在任期间的一次内乱。幕府管领的细川胜元和山名持丰等有名守护大名的争斗。其范围除九州等部分地方以外,战火遍及其他日本国土,此后日本进入战国时期。京都作为应仁之乱的起始地,长达11年间都是主要战场,大半个城市沦为废墟。之后京都在市民的努力下开始逐渐复兴。贵族势力的上京和市民势力的下京阻隔更加明显,16世纪中叶,上京6个町组、下京5个町组建立起来。两者均由土垒包围且中间只有室町小路一条道路连接。随着产业的发达,由工商业者组成的町众阶级日益兴起,他们在都市运营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使得此时的京都可说是自由度较高的自治城市。上京下京境内·境内·境内·境内·二条城,最初是指第十三代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辉的居城、织田信长为十五代将军足利义昭建造的城池,1573年织田信长举兵将足利义昭放逐河内,此城便被焚毁,在其它地方另筑二条御所,之后献给皇太子。但是一般所提及的二条城,是德川家康筑城的二条城(朝廷则称之为二条亭)。1867年(庆应3年)第十五代将军德川庆喜,在二条城举行“大政奉还”仪式,将政权归还给了天皇,二条城因而闻名。二条城洛中洛外图屏风是16世纪室町时代末期以来描绘京都市井风俗的屏风,目前最有名的狩野永德的上杉本洛中洛外图屏风作于安图桃山时代。右边屏风画面中央以二条城为主,左边屏风则描绘反映丰臣氏馀威的方广寺大佛殿。京都洛中洛外图屏风战国时期上下京的町组安土桃山-江户时代安土桃山时代是1573年至1603年之间的日本历史,织田信长驱逐最后一个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昭,结束了室町时代的战国时期。是织田信长与丰臣秀吉称霸日本的时代。以织田信长的安土城和丰臣秀吉的桃山城为名。织田信长进入京都后采取了讨伐上京,建设二条城等措施将原来各自为政的町和境内进行整合。丰臣秀吉后续继续进行大规模城市改造,建设聚乐第和武家町,整修公家町,同意规划寺町,城市功能分区等,使得京都各个自治团体解体,纳入了城市新的统一体中将原来分裂的上下京整合为一个整体,城市空间再次因政治因素发生变化。聚乐第二条城战国时期上下京的町组安土桃山-江户时代秀吉对京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其主要内容包括了修建聚乐第,将其作为秀吉统治京都的据点。并且在聚乐第附近修建武家屋敷供大名居住;修内里,并强制贵族居住在其附近;将京都市内的寺庙集中搬迁至鸭川西岸的寺町,并且将在日本全国都有强大势力的本愿寺自大阪迁至京都,加强对佛教势力的控制;实施天正地割,在京都市中心修建南北向的道路,使得京都市内的街区由正方形变为长方形,改变了平安京以来京都的都市格局;建设御土居,以此作为洛中和洛外的分界线。城市空间的格局也从中世都市转变为近世城下町。聚乐第天皇行幸安土桃山时代是1573年至1603年之间的日本历史,织田信长驱逐最后一个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昭,结束了室町时代的战国时期。是织田信长与丰臣秀吉称霸日本的时代。以织田信长的安土城和丰臣秀吉的桃山城为名。安土桃山-江户时代江户时代是德川幕府统治日本的年代,时间由1603年创立到1867年的大政奉还。是日本封建统治的最后一个时代。德川家康將幕府設在江戶,但京都仍然是日本的國都所在地。德川家康新建了二條城並以其作為京都新的都市核心,然而京都整體的都市空間仍然維持了豐臣秀吉時期的格局。秀吉对京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其主要内容包括了修建聚乐第,将其作为秀吉统治京都的据点。并且在聚乐第附近修建武家屋敷供大名居住;修内里,并强制贵族居住在其附近;将京都市内的寺庙集中搬迁至鸭川西岸的寺町,并且将在日本全国都有强大势力的本愿寺自大阪迁至京都,加强对佛教势力的控制;实施天正地割,在京都市中心修建南北向的道路,使得京都市内的街区由正方形变为长方形,改变了平安京以来京都的都市格局;建设御土居,以此作为洛中和洛外的分界线。城市空间的格局也从中世都市转变为近世城下町。帝国时代明治维新之后,京都经过大政奉还和王政复古重新成为日本的政治中心,为了体现新的政治气息京都新政府内部开始有要求迁都的呼声。1869年(明治2年)日本天皇和维新政府从京都移驻江户,并把江户改称为东京,使之成为日本新首都的重大历史事件。1868年,日本的首都从京都迁移至东京,除了皇室及公家之外大量商人也都从京都迁居至东京,京都面临巨大的危机。京都市政财界采取了大量措施试图挽回危机局面,其主要内容包括了实施学区制;创建京都帝国大学,使京都成为西日本高等教育和研究的中心。之后京都又在大正时期完成了三大事业(第二琵琶湖疏水、铺设上下水道、扩宽道路及铺设有轨电车)。这些措施使得京都跨过了危机,开始转变为现代化都市。1921年,京都实施了其首个都市计划事业,开始进入现代城市规划时代。帝国时代城市职能的转变:发展教育文化事业东区:京都帝国大学;医科大学北区:师范学校;大谷大学西区:高等蚕业学校东区西区北区教育事业发展京都市内共有37所大学。在京都就读的大学生多达13万9237人,在日本所有都市中位列第二位,学生占总人口的比例则高居政令指定都市首位。1886年帝国大学令颁发之后,日本第二个帝国大学—京都帝国大学即设在京都。帝国时代文化事业帝国时代交通事业一城市簡介二城市歷史三发展对比四分析總結城市发展时间轴平安时代平安时代后期镰仓时代皇权强势皇权复兴武家掌权武家掌权,城市格局变化,商业活动对城市影响较大,规划较随意,与皇权政治区分较大。皇权复辟,条坊制度复兴,与原有规划严格对齐,凸显出皇权的权威和强势。平安时代中期皇权旁落统一规划,条坊制度,工整规则,凸显出皇权的权威和强势。原有城市规划遭到商业活动和居民活动的破坏,条坊制度开始发生变化。城市发展时间轴室町时代安图桃山-江户时代帝国时代商业主导武家掌权城市改革战乱频繁,城市在贵族和商人领导下分区自治,类似欧洲中世纪自治城市,商业活动对城市发展影响大武家掌权,城市重新整合,政治因素影响下,城市格局发生较大发改变。现代交通的发展和工商业的兴起对城市格局变化起到关键作用城市形态发展平安时代镰仓时代室町时代江户时代帝国时代城市发展既受到政治因素影响,又收到商业发展影响,在不同政权的争斗中呈现不同发展态势,城市格局由严谨规整逐渐变化为较为有机的组织状态。奈良(Nara-ken),古称大和,位于日本纪伊半岛中央,自710年至784年奈良县曾是日本的首都,称为“平城京”,在佛教传入日本的公元6世纪至8世纪期间,奈良一直作为日本的政治、文化中心而繁荣,是日本历史和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奈良奈良(Nara-ken),古称大和,位于日本纪伊半岛中央,近畿地区的中南
本文标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规划史作业——京都-浅析日本中世纪政治城市的发展与演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263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