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十七年小说中间叙事中的喜剧化人物
龙源期刊网十七年小说中间叙事中的喜剧化人物作者:李永青来源:《学园》2014年第13期【摘要】十七年小说中的中间人物的“戏份”不多,而且在革命浪漫主义精神的感召下,创作者甚至给予他们戏曲丑角的喜剧性个性色彩,使他们在思想、行为、性格、语言等浅层次充满了可笑性与滑稽性,但在深层次却恢复了意识形态话语压抑下的活生生的个体的真实性和丰富性。【关键词】中间叙事喜剧化物质话语爱情修辞十七年小说【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3-0082-01奉行“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创作圭臬,十七年小说在意识形态话语的指导下,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塑造了一系列形象高大、献身于革命事业的主流英雄人物,并通过他们的成长与行动表现了新中国从诞生到成长初期不可遏制的旺盛的生命力和终将实现共产主义的美好前景。为了凸显英雄人物的苦难成长和高尚品质,创造一系列非正面人物来进行衬托,是一种非常传统的文学创作手法。只是特定的政治语境使十七年小说中的正反二元对立的叙事更为极端化和模式化,然而“叙述手法看似相当‘幼稚’甚至颇为‘简单’的五六十年代革命审美文本,事实上存在着相当‘复杂’的叙述机制”。十七年小说“在遵循既定叙事成规的同时也在努力彰显其艺术主体性和艺术自觉”。而这种艺术的主体性和自觉性得以表现的重要途径就是“中间人物”的塑造。“中间人物”的提法始于1962年8月邵荃麟在大连“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区别于“英雄人物”和“落后人物”的占大多数的“中间状态的人物”,并自此引发了关于“中间人物论”和“现实主义深化论”的批判,也使“中间人物”成为当代中国文学语境中,一个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复杂的文学现象。时至今日,当我们重新将这一文学族类放到新的学术思维框架中去审视和探讨,会发现“中间人物”反映了当时有见识的作家对社会生活的一种主观解读和客观认识。一对“反物质”话语的消解尽管中国革命是以实行土地革命,从而获得贫苦大众的支持而取得战争的胜利,但在肯定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位的唯物论的同时,主流政治话语又在不断树立“脱离低级趣味”,拒绝物质诱惑的精神典范,暗示追求物质就可能走向革命的对立面,“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袭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反物质”话语轻而易举地遮蔽了老百姓的物质困境,对物质眷恋和追求的人物,就成了“中不溜秋”的落后分子。如《山乡巨变》中的亭面糊,《三年早知道》中的赵满囤,《赖大嫂》里的赖大龙源期刊网嫂……守旧与革新、善良与愚昧、自私与淳朴等矛盾交织的思想状态使他们既有否定性因素,又有可改造的空间,作者既不用一味拔高,也不用彻底否定,反而不自觉地重拾了幽默讽刺的喜剧艺术手法,在善意的反讽与嘲笑中完成了对人物的刻画,这些落后的人物群体的思想深处寄托着民间老百姓生存的本质、存在的核心,以活跃、诙谐的形象冲淡了文本的教化色彩,对英雄人物的严肃形象和权威言行抱以调笑式的回应,形成对政治话语的一种潜在解构,以至于引起后来的批判与争论。二对革命战争严肃性的消解因为“中间人物”这一讨论最初源于梁三老汉、亭面糊等这样一些小农意识较重的底层农民,因此笼罩在这一范畴内获得较多关注的主要是一些对革命积极性不高、私心较重的、不好也不坏的带有国民劣根性的人物,但是如果将“中间人物”作为一种叙事风格,一种人物塑造策略,我们会发现在物质话语之外,在革命斗争之中也存在着他们的身影,如《暴风骤雨》中的“屯溜子”李毛驴、《山乡巨变》中“竹脑壳、头脑简单、易受挑唆、外强中干”的符癞子,《红旗谱》中当着一群妇女小孩脱裤子的刘二卯,《烈火金刚》中“有七十二个心眼儿,九十六个转轴儿”的谢老转。作为配角,他们出场的情节并不多,但是滑稽、幽默、搞笑、讽刺的个性特征却非常鲜明。三对政治化爱情的消解在政治话语中,爱情也是带有阶级性的。不同阶级之间不可能也不允许有爱情的存在,即便初有端倪,也会因为革命信仰的不同而分道扬镳,能走到一起的男人与女人只能是革命伴侣,感情发展也是革命事业的需要。革命英雄以超欲望化、超情感化的态度拒绝着阶级敌人抛过来的情色诱惑,收获着革命战友最纯粹、最纯洁的“革命情谊”,恋爱话语完全淹没在政治话语之中,但是并没有消失,而是借着“三角恋爱模式”中那个暗恋女主角而跌得鼻青脸肿的搞笑的第三者的角色存在着,优柔寡断的马有翼苦苦地恋着范灵芝,刘眉爱恋秀苇的举动被作者刻画得丑陋而滑稽等。在情与色被严重遮蔽的无性化的年代,这些被讽刺和嘲笑的不自量力的小人物,反而表露了几分感情追求上的真切与人性。总之,“中间人物”只是十七年小说中着笔不多的一群人,但是却更真实地体现了革命斗争话语遮蔽下的民间生活、人性本真。“中间人物”的创作是一种与“文化生态”共振的写作现象,一种特殊的历史语境下“人学”的话语策略,以隐讳的形态彰显着文学创作的张力。参考文献[1]余岱宗.被规训的激情[M].上海:三联书店,2004:4[2]程文超、郭冰茹主编.中国当代小说叙事演变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责任编辑:庞远燕〕龙源期刊网
本文标题:十七年小说中间叙事中的喜剧化人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445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