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国学讲堂――《龙文鞭影》
龙文鞭影邻实国学大讲堂绪言第一节蒙学经典《龙文鞭影》简介在我国古代传统蒙学中,除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外,还有一本读物——《龙文鞭影》。在众多的蒙学传统经典中,《龙文鞭影》是相对被冷落的一部,原因之一就是书名的晦涩。龙文,名出《汉书•西域传》:“薄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这里的薄梢、龙文、鱼目、汗血即是四种良马之名。其中龙文勿需鞭策,见鞭影即驰。蒙书《龙文鞭影》即取其意,形象地反映了该书编撰者希冀读到该书的孩童“逸而功倍”的效果,看了这本《龙文鞭影》,青少年就有可能成为“千里马”。古代经常有以动物比喻才思俊秀的孩童,有一个成语叫“骥子龙文”,即是用两种千里马的名字比喻神童。这部书名的意思即为希望能以此鞭策天下俊才,使其都成为良马驰骋天下,短短名的意思即为希望能以此鞭策天下俊才,使其都成为良马驰骋天下,短短四个字,看起来晦涩,其实寄托了编者的良苦用心。一、《龙文鞭影》的编撰和修订《龙文鞭影》原名《蒙养故事》,原由明代万历年间萧良有撰写。萧良有,字以占,号汉冲,汉阳人。自幼聪颖异常,有神童之誉。明万历八年(1508年)会试第一,进修撰,任国子监祭酒,在当时声望极高,著有《王堂遗稿》。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教育机构中的最高学府,祭酒相当于此学府的校长。萧良有以校长身份,亲自来撰写蒙书,也就是小学生读的书,可见那时对蒙学教育之重视程度。《龙文鞭影》写成之初,其作用为“蒙养”,内容则全是“故事”。萧良有搜罗典籍故事,辑录人物轶事,并录此书中,以四字言韵的形式编撰而成,所用韵部为平水韵的平声韵。形文简炼而朗朗上口,梗概备述而工整清晰。该书内容主要来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典故,同时又从《庄子》和古代神话、小说、笔记如《搜神记》、《列仙传》、《世说新语》等书中广泛收集故事。辑录了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如孔子、诸葛亮、司马迁、李白、杜甫、朱熹等人的轶闻趣事。全书共收辑了包括孟母断机、毛遂自荐、荆轲刺秦、鹬蚌相争、董永卖身、红叶题诗等两千多个典故,文字简练扼要,而能阐明故事梗概,可称之为一本典故大全。《龙文鞭影》成书的年代较《三字经》等要晚,是在明朝万历年间才出现的。李氏《蒙求》以掌故内容开其先河,以后陆续出现了一大批掌故、知识蒙书,《龙文鞭影》就是在这种影响下产生的比较完善的一部蒙学书。《龙文鞭影》在传统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由浅入深的作用,在完成了集中识字两千来个之后,为进一步读《四书》、《五经》和作文打下基础。它和初读的“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几种蒙书比较起来,有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它广泛地汲取了前人的若干蒙书的材料,融入了二十四史的不少人物典故和神话、小说、笔记,是一部集自然知识、历史掌故于一体的骈文读物。第二节本书的研究方法《龙文鞭影》包罗万象,内容博杂,历史、趣闻、世讳等等均备。若无释要,恐难谙其一二。前人与之相关的著述不可谓不多,但基本上以解释性的居多。其中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原注释的基础上进行注疏,增补材料、辨正错讹,与原作的精神一脉相承。另一类是故事辑释,即把原书中的典故翻译成白话文,并作适当的扩展,使之变成一部现代白话版的“通俗龙文鞭影”。至于对这部重要蒙学读物以某一角度切入,进行深入的专题研究,则至今罕得一见。教育,《龙文鞭影》应该是适应这种需要产生的。全书共辑录的千余则历史故事,每则讲述一两个人物故事或事件,言简意赅,又都有史料作依据,可读性很强,教育意义也很明显。比如,有一则故事叫《西巴释鹿》,说的是周时有个叫西巴的人,给孟孙当仆人。一次,孟孙外出打猎得到一只鹿崽,主人让西巴用车把这只鹿崽拉回家去。途中,山林中的母鹿发现鹿崽叫人拉走,便跟在车后不肯离去。西巴被动物的母子之情感动,决定把这只鹿崽放掉,让它们母子团聚。西巴赶着空车回家,孟孙知道后,大怒,把西巴辞退。三个月以后,一天,孟孙又来到西巴住处,要请西巴给自己孩子当老师,连照顾他的生活。西巴听后十分惊讶:“主人,你能信得过我么?”孟孙说:“信得过。你对一头小鹿都那么有感情,何况对我的孩子了。考虑再三,认为你是最合适的人选。”这个故事讲的是感情和信任。再如,宋朝的范仲淹在选拔监司时,对不合格的人一笔勾掉。有人说:“你勾掉一个人很容易,可是,他不能入选,全家人生活无着落,说不定要一家人哭啊。”范仲淹说:“如果我选了不合格的人,影响天下治理,那要造成‘一路哭’啊。”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个伟大政治家忧国忧民的情怀。现在讲,文人、艺人要注重职业道德,在《龙文鞭影》中,就有不少古人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宋朝有一个叫穆修的文人,应邀为亳州一座新建成的佛庙写记。当地一个财主为了让穆修把自己的名字写进这篇记文,拿出500两白金作为交换条件。穆修坚决不收这500两白金,说:“我宁肯到处乞讨,也不能让这样名声不好的人玷污了我的文章。”通过研究还可以发现,《龙文鞭影》这本书在扬善的同时,还有不少故事是抑恶的,鞭挞虚伪、奸诈、丑恶。比如,战国时,楚国国王的夫人见有个宫女长得很美,受到国王宠爱,便暗中陷害她。这天,夫人对这个美女说:“国王很喜欢你,只是烦你的鼻子,以后见到国王时,最好把鼻子遮掩起来。”美女按照夫人说的话去做了。几天后,国王对夫人说:“那个挺美的宫女见我时为什么总遮起鼻子来呢?”夫人说:“那是人家嫌你有臭味儿。”国王大怒,居然下令把这个美女的鼻子割掉了。对《龙文鞭影》中的所有句子进行清点,初集有对偶句530对,二集为503对,两者相加共1033对。其中6对12句为虚言,其余1027对皆为实际的人物典故,总数共约2054个。之所以称“约”,是因为这样粗略的统计并不精确,在《龙文鞭影》中,有的四字句中存在两个典故并用的情况,如“韦文朱武”、“阳孝尊忠”、“召父杜母”等。在逐一解构分类之后,可以总结为十类品德,十类品德分别为:淡泊明心;多智多趣;好学博识;忠直守节;仁厚崇礼;明德重义;志远意坚;知止自省;孝亲善友;重情然诺。当然,对这2054个典故进行分类也很难做到精确,比如“十族诛方”既可以归入忠直守节,又可以归入明德重义。但即使这样,这种解构式的研究也是有意义的。明清两代,中国文人的思想深度超越前代,这样一部寄托了多位大儒的蒙学著作,探究它的编撰动因,实际就是站在明清文人的高度来探寻中华民族的根,于今当然大有裨益。第一章淡泊明心第一节或许是无为思想的外现可以归属于“淡泊明心”的典故有162则:梁鸿五噫;紫芝眉宇;庄子涂龟;懒残煨芋;司马微讥;启期三乐;浩从床匿;管宁割席;赵抃携鹤;张翰思鲈;武陵渔父;闽越樵夫;渊明赏菊;和靖观梅;笔床茶灶;圹先表圣;孙琏织屦;休那题碣;叔邵凭棺;鼾睡陈抟;庞德遗安;捋须何典;捉鼻谢安;巢父清高;罗珦持节;卧游宗子;坐隐王郎;卧床逸少;卫玠神清;安期东渡;志和耽钓;南郭先生;为圃苏卿;许询胜具;向长损益;玄拜隐侯;德舆西掖;光安耕钓;方慕巢由;孙昉四休;敬微谢馈;孟嘉落帽;庞蕴投金;五湖范蠡;徐邈通介;完粹李侗;王莽买婢,程松献姬;赵普不纯;孝绪凿垣;姊拒广孝;表圣坠笏;受蒜闵贡;丈人承蜩;之才觅虱;阳城裂麻;斗耻趋王;谧耻饯梁;行乞董京;王校同庚;孙忭更名;卢三改注;丈人抱瓮;司马拜林;初平起石;杨亿鹤蜕;郗超造宅;孙济酤缗;灯候沈彬;济叔不痴;隐之卖犬;韩康卖药;周术茹芝;李泌烧梨;梁相鹓鸱;商安鹑服;子尼名士;敝履东郭;粗服张融;鹿门隐庞;愿归盘谷;学士焚鱼;善讴王豹;佐卿化鹤;次仲为乌;谢名蝴蝶;子晋牧豕;李广成蹊;左慈掷杯;驾鹤缑仙;刘晨采药;子瞻嗜蠔;佛图涤肠;汾阳额光;三径陶潜;金书梦珏;孙登坐啸;陶怡松菊;潜懒折腰;庄梦髑髅;骨相吕岩;袁粲啸咏;宏景盘桓;若水饯班;园名独乐;摩顶守坚;弥勒同龛;上寿童参;漉酒渊明;太初日月;得得和尚;何何尊师;令威华表;晋室七贤;潘谷称仙;弃疾云烟;浩然遭放;窝名安乐;馆号逍遥;何点三高;田乐烟霞;北陇孔嘲;纸驴张果;卧云师复;仲彧牧豕;继善种珠;驯鸡纪渻;尘甑范冉;文子击霓;四友题署;殷浩书空;枣阳怪童;丕曜佯哑;严姓冒庞;献章主静;指口谢朏;张氏祝鸡;崔比王谢;昱拟巢由;陶谷易眼;马后练裙;黔娄布被;延祖弃官;清时安石;近游束皙;刘子高操;僧岩不测;魏野草堂;卖卜君平;象林桂父;金陵茅君;痴翁廷直;狂士仲交;东桑跨鹤;充隐皇甫;相尉联榜;翼道囷铭;闭门氾腾;杜佑驾驷;俨诘游岩;谢敷处士;徐干中论。在这些典故中,主人公大多可以称为“隐士”,他们身上反映出来的精神,则可以总结为“淡泊”。一、中国的“隐士文化”“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南史·隐逸》云:隐士“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而且一般的“士”隐居怕也不足称为“隐士”,须是有名的“士”,即“贤者”,《易》曰:“天地闭,贤人隐。”又曰:“遁世无闷。”又曰:“高尚其事。”……可见是“贤人隐”而不是一般人隐。总结起来就是,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做官而不去做官也不作此努力的人,才叫隐士。魏晋是中国历史一段特务统治的时期,政治黑暗,道路以目。文人为求避祸或是精神独立,大多选择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和谈尚玄远的清谈风气。在当时特殊环境下,生成了一种“隐逸文化”。“隐逸文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就是一批名士遁迹山林,做了隐士。尽管儒家创始人孔子说过“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人得意时仕,失意时隐,自古而然。但六朝隐士之多,恐为历代之冠。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有“千古隐逸诗人”之称,他的诗达到了“隐逸诗”的巅峰。最有名的要数《饮酒》第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另一位有些名气的隐士是宋代的林逋。林先生倒是未曾做过官,当然他是不屑做官,一个人在杭州的小孤山上种梅养鹤。揽清风赏明月,宠“梅妻”护“鹤子”,水清浅处疏影横斜,月黄昏时暗香浮动。观庭前花开花落,看天外云卷云舒,活脱脱一个神仙。明代的唐寅,科考遭冤,从此便与官场无缘。二十多岁就对人生有了彻悟:“……世上钱多赚不尽,朝里官多做不了。官大钱多心转忧,落得自家头白早……”由此他便给自己的人生定了位: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就写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唐寅三十六岁时搬进了桃花坞,从此他在“桃花坞里桃花庵”,成了“桃花庵里桃花仙”。“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在花下眠”。“别人笑我忒疯颠,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他去世时的绝笔诗可谓大气:人生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中国古代多隐士,隐士多文人。隐士文化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隐士也并非千人一面,可以把它们分为十个类型。其一是真隐、全隐。如晋宋间的宋炳,元代的吴镇等,从不去做官,皇帝下令征召也不去,也不和官方打交道。其二是先官后隐。这种情况一般都是社会太黑暗,官场太腐败,士人不堪,辞官隐居,如陶渊明,《晋书》、《宋书》、《南史》三史中均称之为“隐逸”。明代的文徵明,只在京城当了一年翰林,便安心隐居至死。其三是半官半隐。如王维,开始做官,后来害怕了,但如果辞官隐居又没有薪水,生活没有保障,于是虽做官,却不问政事,实际上过着隐居生活。这类人从名义上不能算做隐士,但却大有隐逸思想。四忽官忽隐。如元末明初的王蒙,明末董其昌,做了几年官,又去隐居,朝廷征召,或形式有利,又出来做官,做一阵子官又回去隐居。其五是假隐。如明代陈继儒,虽不做官,但好和官家打交道,有人写诗讥笑他“翩翩一只云间鹤,飞来飞去宰相家”。其六是名隐实官。如南朝齐梁时陶弘景,人称陶隐士,虽隐居山中,朝中大事还向他请教,被称为“山中宰相”。这种人身为隐士,实际上不具隐士思想,他不做官只是为了更自由而已。其七是以隐求官。如唐代卢藏用。刘肃《大唐新语·隐逸》记载,卢藏用考中进士,先去长安南的终南山隐居,等待朝廷征召,后果然以高官被聘,授官左拾遗。后来,另一隐士司马承祯亦被征召而坚持不仕,欲归山。卢藏用送之,指终南山云:“此中大有嘉处。”这就是后来的“终南捷径”。用这种隐居手段已求高官者,实非真正的隐士。唐代山
本文标题:国学讲堂――《龙文鞭影》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507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