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城市规划原理讲稿主讲教师李秀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第一节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主题词◇城市的定义、本质和特征◇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一、城市的定义、本质和特征(一)、城市定义1.城市的字源学解释“城市”的中文是由两个字组成:“城,廓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而市则意味着市场——“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在英语中,对应于中文“城市”的词有两个:一是“urban”,含义是城市、市政,源自拉丁文“urbn”,意为城市的生活。另一个是“city”,意为城市、市镇,含义为市民可以享受公民权利、过着一种公共生活的地方。还有一些与此相关的或是延伸的字,如:citizenship(公民)、civil(公民的)、civic(市政的)、civilized(文明的)、civilization(文明)等,说明城市是与社会组织行为处于一种高级的状态有关,是安排和适应这种生活的一种工具。2.城市定义《辞源》对城市的注释是:“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1933年《雅典宪章》提出,城市“应保证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活动的正常进行”。自此以后,居住、工作、游憩、交通便作为城市必须具备的四大功能,要求在城市规划中进行合理分区和平衡布置,这是衡量城市规划成功与否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准则。对城市定义,吴良镛院士作了科学全面的解释,“城市聚集了一定数量的人口;城市以非农业活动为主,是区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城市是一定地域中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同范围中心的职能;城市要求相对聚集,以满足居民生产和生活方面的需要,发挥城市特有功能;城市必须提供必要的物质设施和力求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城市是根据共同的社会目标和各方面的需要而进行协调运转的社会实体;城市有继承传统文化,并加以绵延发展的使命”。《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2.0.2条定义为: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三条规定为: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二)、城市的本质人类将物质、能量、信息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并赋予某种精神的聚集节点,是人类社会的延伸,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的某些阶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社会组织赖以生存的载体。它表征了人类在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力量与向往,以及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积累和变迁,同时也是人类和人类社会自身最生动的写照。(三)、城市的特征(1)城市是人创造的,人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活生生的、有机的组成部分。(2)城市是社会的延伸,是科学技术与人类历史文化、人与自然相结合的产物。(3)城市是“类人体”,有其自身的生成——发展——衰亡规律,但这个规律又不同程度地受人类社会发展的制约。(4)城市有自己的“波粒二重性”,即既是物质、科学技术的堆砌物,又是精神、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5)城市中的物质与精神、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城市本体与自然环境、创造者(人类)与被创造者(城市)等诸多方面,具有多种互补性,是一个互相嵌套的整体。二.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在原始社会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商业和手工业与农牧业的分工,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出现了城市三.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城市的产生、发展和建设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1、城市的发展受到防御要求的影响2、社会政治制度对城市建设有着直接影响,3、经济制度也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四.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五.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关于城市发展基本规律的解释,可以用以下几方面的理论体系进行概括:1、城市发展与区域理论2、城市发展的经济学理论3、城市发展的人文生态学理论4、城市发展的经济全球化理论5、城市发展与交通通讯理论6、城市进化理论第二节城市的物质、社会和产业构成主题词◇城市的物质构成◇城市的社会构成◇城市的产业构成一、城市物质构成城市的物质的两种领域:公共领域:社会公众共享的物质环境,是公共投资和开发的范畴;起主导作用。非公共领域:社会个体占用的物质环境,是非公共投资和开发范畴。二、城市物质构成的基本属性城市的物质构成具有空间属性,表现为可达性和外部效应两个方面。可达性:空间联系的便利程度,与城市道路交通网络有关,影响城市的级差地租及空间分布。外部效应:城市经济学的一个突出表现,有正负两种外部效应。三.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趋势1、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方式2、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3、城市物质环境与城市经济发展四.城市的社会构成城市社会的人际关系以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在乡村社会,村落是以地缘关系把不同家族组合起来的生活共同体,地缘关系和乡土意识是十分重要的社会认同基础。五、城市社会环境的演化趋势1、人口老龄化:大于等于60岁的老人占10%或大于等于65岁的老人占7%。2、家庭核心化:大家变小家,多人口变少人口,以父母加子女为主的核心主干家庭为主。3、生活闲暇化:生活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六.城市的产业构成1、经济活动的三大产业分类第一产业:产品直接来源于自然界的部类。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类。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部类。2、城市产业的基本部类和非基本部类基本部类主要是为了满足来自城市外部的商品或服务需求。制造业非基本部类则是为了满足城市内部的商品或服务需求。服务业七、城市产业构成的演化趋势1、从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到以第三产业为主导。2、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到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3、以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第三节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主题词◇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水平的度量◇城市化的阶段特征◇城市化的进程特点◇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1.城市化的含义社会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城市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它意味着人们不断被吸收到城市中,并被纳入城市的生活组织中去,而且还意味着随城市发展而出现的城市生活方式的不断强化。人口学家认为:城市生活方式的扩大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结果。因此,城市化就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这种过程可能有两种方式,一是人口集中场所(即城市地区)数量的增加,二是每个城市地区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加。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城市生活方式是一种以非农业生产为基础的生活方式,人口向城市集中是为了满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要而出现的。因此,他们把城市化看成是由于经济专业化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们离开农业经济向非农业活动转移并产生空间集聚的过程。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第二、第三产业向城市的集中就是非农业部门的经济区位向城市的集中,人口向城市的集中也是劳动力和消费区位向城市的集中。这一过程包括在农业区甚至未开发区形成新的城市,以及已有城市向外围的扩展,也包括城市内部已有的经济区位向更集约的空间配置和更高效率的结构形态发展。城市化-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教材第9页)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到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二、城市化水平的度量计算公式为:PU=U/P式PU——城市化水平;U——城镇人口;P——总人口。三、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3、城市化水平与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4、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四、城市化的历史过程1、初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以下)2、中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70%之间)3、稳定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70%~90%之间):五、城市化的发展趋势1、城市化增长势头猛烈而持续2、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使大城市在现代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六、城市化的动力机制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①为城镇人口提供商品粮②为城市工业提供资金原始积累③为城市工业生产提供原料④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⑤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七、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八、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城市化进程本身是社会发展过程城市化与城现代化互相作用和影响现代社会的指标都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的九、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1.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总规模有较大增加,城市化发展成就巨大2.城市化发展过程曲折,阶段性特征明显第一阶段:1949--1957年的正常发展时期。第二阶段:1958-1965年的大起大落时期。第三阶段:1966—1978年的停滞不前时期。第四阶段:1978年以来的迅速发展时期。3.与世界其他国家比较,中国城市化发展尚处在较低水平4.城市化水平地域域差异较为明显十、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1.基本原则(1)积极引导:(2)集约发展:(3)因地制宜:(4)转换机制:2.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城镇体系3.因地制宜地引导区域城镇的合理布局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城市化的几种模式长三角地区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海安模式耿车模式义乌模式珠三角地区东莞模式顺德模式南海模式中山模式我国城市化水平预测年份2000年2020年2050年总人口12.5亿14—15亿16亿城市化水平30%45—50%60—65%十一、城市现代化(一)城市现代化的主要目标1.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城镇现代化是建立在一个国家现代化整体发展水平之上的,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缩影。为了全面、准确地认识和考察城镇现代化问题,首先需了解度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标准问题。(1)英克尔思提出的现代化的十项标准: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3000美元以上;②农业占GNP比重——12%~15%;③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一5%以上;④非农就业者占总劳动者比重一O%以上;⑤成人识字率——80%以上;⑥大学生占适龄人口比重——10%以上或15%以上;⑦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50%以上;⑧平均每个医生的服务人口——1000人以下;⑨平均预期寿命一0岁以上;⑩人口自然增长率——l%以下。(2)我国部分学者提出的我国现代化的指标体系(3)城镇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2.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现代化目标(1)科学的城市规划(2)良好的环境质量(3)较高的生活质量(4)现代化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5)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思考题1、城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3、城市物质构成的基本属性和演化趋势?4、城市的物质构成、社会构成与产业构成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5、城市化的含义是什么?6、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7、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体现在哪几方面?8、如何理解城市化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9、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现代化目标是什么?10、怎样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本文标题: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53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