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七章 人口分布、迁移与经济发展
1内容回顾人口质量与经济发展人口的质量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的关系人口质量的指标直接指标间接指标:物质生活质量指数、人类发展指数经济技术发展与人口质量的关系人力资本投资模型2第七章人口分布、迁移与经济发展3本章内容7.1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7.2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7.3人口城市化47.1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7.1.1人口分布1.人口分布的基本含义一定时点上的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状况。又可称为人口地理分布或人口地域空间分布。2.静态分布与动态分布人口的静态分布是人口过程在一定历史时间中相对静止状态的空间现象,反映特定时间内的人口分布特征。人口的动态分布是人口空间现象在历史发展中的变动情况。反映长期时间中人口分布特征的变化。53.人口分布的区域性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来考察,人口分布意味着人口在一定地域的集散与扩散,因此人口分布的基本特征是区域性。人口分布的变动总是聚集在生活比较优越的地带,特别是自然生态和经济环境比较优越的地带。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20至60纬度地带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海拔200米以下集中在沿海、近海地带的趋势。64.人口分布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从全世界人口分布状况来看,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的面积不到世界土地总面积的10%。各大洲人口分布也极不平衡,亚洲人口最多,占世界总人口的60.8%(1999年数据)。我国的人口分布,主要聚集在东南沿海地区,东南部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42.9%,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94.2%,而西北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57.1%,人口仅占全国的5.8%。77.1.2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1、人口密度含义:一定时点上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表示一定时点人口同其居住的地区面积之间关系的指标,反映一定土地面积上人口的稠密程度。人/平方公里或人/公顷表示。计算公式:D=P/A,D为人口密度,P为人口数,A为土地面积意义:有助于认识人口数量分布的地区差异性,认识人口数量分布的特征和规律性。8人口密度一般把人口的密度分为几个等级:第一级人口密集区>100人/平方千米第二级人口中等区25~100人/平方千米第三级人口稀少区1~25人/平方千米第四级人口极稀区<1人/平方千米世界人口密度状况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在亚洲有日本、朝鲜、中国东部、中南半岛、南亚次大陆、伊拉克南部、黎巴嫩、以色列、土耳其沿海地带;在非洲有尼罗河下游、非洲的西北、西南以及几内亚湾的沿海地区;在欧洲,除北欧与俄罗斯的欧洲部分的东部地区以外,都属于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在美洲主要是美国的东北部、巴西的东南部,以及阿根廷和乌拉圭沿拉普拉塔河的河口地区。9人口密度人口密集地区的总面积约占世界陆地的1/6,而人口则占世界总人口的4/6。这些人口密集的地区也是世界工、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人口密度是个经常变动的量。2000年“五普”数据显示,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分别为452.3人/平方公里、262.2人/平方公里和51.3人/平方公里,东部人口密度是西部的8.8倍。与1990年“四普”数据统计相比,中国人口分布东多西少的格局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反而日渐显著。其中江苏省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25人,居全国各省之首。10人口密度概念的不足之处例如,它考虑的只是陆地土地的面积,并未考虑土地的质量与土地生产情况。以我国的情况来说,江苏人口的平均密度约为700人/平方千米,而西藏的平均人口密度为1人/平方千米。从数字上看,会认为西藏人口稀少,江苏人口过密,同时,也会想到西藏土地在供养人口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其实,情况往往并非如此。西藏地区是海拔平均4000米的高原和山地,耕地只限狭窄的南部河谷地区等,实际耕地面积很有限;高原上的草场,由于干寒,产草量很低,单位面积的载畜量也很有限。相反,江苏位于长江入海处,有大片的长江三角洲平原,开辟成的水网农田的生产力很高,所以有效的耕地面积远远超过西藏。缺乏可比性112.人口经济密度含义:一定时点上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时所拥有的人口数。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口和某种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公式:PED=P/A(P人口数;A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包括综合指标和单项指标。如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量(产值)、能源消耗总量等;以及耕地面积、资源蕴藏量、农用地面积、农业总收入、农业总产值等等。在一定意义上说,人口经济密度大小,更能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口稠密程度,人口和经济的关系。127.1.3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人口数量及其变动。人口的自然增殖及人口迁移。自然环境及其变动。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势地貌、水、地质矿产资源、动植物植被、土壤等。各种自然因素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基础和使分布发生变动的决定性力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相应的生产关系即社会制度。非经济的社会因素:政治、战争、军事、灾害等。137.1.4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历史经验表明,人口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生产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才能使各地区的人口增大,提高人口密度。人口分布的发展趋势是分散还是集中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特别是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力分布的变化。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体制下,人口分布主要分散于农村,而在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体制下,大量的农村人口逐渐聚集到城市,人口集中和城市化的过程。人口分布也会影响经济发展。经济适度论:人口过密和过疏都对经济发展不利,人口过密会出现人口和劳动力过剩,从而产生大量的失业人口和待业人口,对经济发展造成压力;人口过疏则会出现劳动力不足,市场狭小,从而影响生产的发展。讨论题:在农业社会,人口多好,还是少好?147.2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7.2.1人口迁移的含义是人们由于经济原因或社会因素离开居住地转移到其他地区,通过地域的移动行为改变人口规模和结构。人口迁移实质是动态的人口分布7.2.2人口迁移的类型时间:永久性居留和非永久性动因:经济性和非经济性(自然环境、政治、文化、军事、民族、社会、宗教等)意愿:自愿和非自愿(被动和强制性迁移)流向:城-乡乡-城乡-乡城-城国内国际157.2.3人口迁移的客观原因1.人口环境容量:环境负荷能力对可能承受的最大规模人口的限量。由人口规模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2.人口经济容量: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所形成的负荷能力对可能承受的最大人口规模的限量。随生产力的变动而变动。由人口规模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相互关系所形成。16内容回顾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人口分布的含义静态分布和动态分布人口分布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人口密度和人口经济密度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人口迁移的含义人口迁移的客观原因177.2.4人口迁移的经济模式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发展模型费景汉--拉尼斯:劳动力迁移模型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中的迁移西蒙·库兹涅茨:经济发展与人口区域再分布紧密关联18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刘易斯是第一个提出人口流动模式的经济学家,他认为,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即国民经济含有两种不同性质不同结构的部门:一个是以传统生产方法进行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极低的非资本主义部门,以农业部门或农村部门为代表;另一个是以现代生产方法进行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相对高的资本主义部门,以工业部门和城市部门为代表。经济发展依赖现代工业部门扩张,而农业部门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劳动力资源和资本积累。因此,这一模式也称为二元部门模式(dual-sectormodel)无限剩余劳动供给是刘易斯模式的前提条件,无限剩余劳动供给是指现代工业部门在现行的一个工资水平上能够得到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劳动供给,也就是说,在现行的工资水平上,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供给是无限的,是具有完全弹性的。19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刘易斯模式可以概述如下:工业部门在生产中获得的利润假定全部用于投资,形成新的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增加使每个工人的装备水平提高了,从而使劳动生产率相应提高。于是,资本家将雇佣更多的劳动力来扩大生产规模,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引起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部门流动。但是,由于农村中存在着大量的非生产性的剩余劳动,因此,虽然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了,但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仍然不会提高。结果,生产扩张给资本家带来更大的利润。受利润引诱,资本家将继续增雇工人来扩大生产规模。城市工业部门对劳动需求的增加进一步引诱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由于农村中剩余劳动规模巨大,劳动供给是无限的,工业工资水平仍将保持不变。结果资本家利润就更大了。这些利润又转化为投资,使资本积累继续增加,劳动生产率继续提高,资本家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增雇工人,农村人口继续向城市转移。这个过程一直要进行到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被工业部门吸收完为止。在这种情况下,工业部门的劳动供给就不是无限丰富了,而是像资本一样变为相对稀缺了。20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三阶段(1)第一阶段,工业资本不多,无力吸收全部剩余劳动,相对于劳动而言资本稀缺,总能在很低工资水平下,源源不断得到劳动供给,工业总产值中利润增长速度大于工资增长速度,资本迅速积累和吸收劳动力。(2)第二阶段,直到资本积累与劳动供给比例相当时,随着资本继续积累,工资开始上升。(3)最后,经济发展到劳动力短缺,工资水平不得不上升,实现现代化。刘易斯理论的不足?21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中的迁移迁移成本与效益的比较效益:迁移以后因为有更好的机会而增加的收入成本:为实现迁移而支出的各种直接和间接的费用22舒尔茨:单个劳动者自愿流动的经济分析单个劳动者自愿流动的经济分析:劳动力的流动实质上是人力资本在地区之间的迁移。人力资本模型可以被用来理解和预测自发的劳动力流动。劳动力流动两个假定:自愿和自由选择劳动力迁移的公式:如果与流动相联系的收益现值超过了与之相联系的货币成本和心理成本的总和,那么劳动力的迁移就会发生。估计劳动力流动净收益的公式为:净收益现值=解释: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两种工作之间的效用差(Bjt-Bot)越大,净现值就越大,就越有可能流动。23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分析年龄:劳动力流动的高峰年龄是在20岁-24岁之间。因为首先一个人越年轻,那么他从人力资本投资中所能够获得的潜在收益也就会越高。其次,年轻人的心理迁移成本相对较低。根据我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可知:从年龄结构上看,流向城镇的劳动年龄人口主要集中在35岁以下,约占迁移者总数的77%。在所有城乡劳动年龄人口中,迁移群体的年龄结构无疑更为年轻。其中,女性的平均年龄为28.3岁,男性的平均年龄为29.4岁。24家庭许多经验研究发现:未婚比已婚更容易流动;妻子就业阻碍流动;妻子就业时间越长,家庭越不容易流动;有学龄儿童的家庭不易流动。25教育:较高的教育水平确实有较高迁移率。30岁-34岁的美国公民的迁移率(%),1993-1994年26中国五普流动与教育的关系中国五普发现:从迁移者的受教育状况看,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1年。迁移者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高中和中专等中等教育水平上,占迁移者总体的67.6%;大学专科及以上水平者占迁移者总体的15.5%,这个比例明显高于全社会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者所占的4.8%比例。即使与城镇劳动年龄人口的受教育状况相比,迁移者的受教育水平仍然是高的,城镇本地劳动年龄人口中,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者的比例为9.9%。当对城镇外来人口进一步观察可以发现,来自其他城镇的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水平最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9年;来自农村的劳动年龄人口的受教育年限为9.33年。这两个群体的平均受教育年限都要高于城镇本地人口(9.05年)。27迁移的距离:随着流动成本的上升,流动的劳动者数量就会随之下降。原因如下:距离越远,可能流动的劳动者获得工作机会的信息就越有限。与迁移本身以及迁移之后回去看望朋友、亲戚的交通问题有关的货币成本以及迁移的心理成本,都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上升。距
本文标题:第七章 人口分布、迁移与经济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54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