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朱生豪的翻译特点浅析
朱生豪的翻译特点浅析汤志明(福建农林大学人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2)摘要:朱生豪是中国翻译莎剧第一人,他的翻译风格独特,形神兼备,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对其翻译风格做一个探讨。第一是朱生豪的翻译体现出通过大量的意译来传达原作神韵的特点。第二是朱生豪对戏剧的翻译考虑到了读者和观众的双重功能。第三是朱生豪本身的诗词才华在翻译中的恰到好处的运用,也是他的一大特点。关键词:朱生豪戏剧翻译1.引言朱生豪(1912-1944),著名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家,诗人,出生于浙江嘉兴。1929年,17岁的朱生豪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进入之江大学,主修中国文学,兼修英国文学。在学生时代,朱生豪表现出极高的诗词禀赋,被誉为“之江才子”。1933年大学毕业后,朱生豪曾留校担任《之江校刊》英文部主任编辑,不久,他转入上海世界书局任英文编辑。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剧集堪称划时代的翻译文献。[1]在中国翻译莎士比亚的学者中,朱生豪占着最为突出的位置。[2]2.神似形似兼顾自从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的提出,无数的翻译家都力图做到既能符合原文的表达形式又能符合原文的表达内容。朱生豪在翻译莎剧时力求做到这一点。他在1944年写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译者自序》中这样写道:“余译此书之宗旨,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凡遇原文中与中国语法不合之处,往往再四咀嚼,不惜全部更易原文之结构,务使作者之命意豁然呈现,不为晦涩之字句所掩蔽。”[3]而他也确实做到了。朱生豪的翻译流畅,文词非常优美,不仅让中国的读者感受到莎剧的伟大的文学价值,同时也让我们感叹中文的博大精深。这主要是因为,朱胜豪的词汇的调用,表达的处理,善于通过在中国语言中寻找合适的符号来保持原作的神韵,传达莎剧的气派。这也是至今他的翻译版本仍然有很大影响的原因。读朱生豪翻译的莎剧,我们总是有一种不是在读翻译而是在读原著的感觉。他运用多种风格,他会根据原文的格调不断的转换语言的风格。在“MuchAdoaboutNothing”中有这么一段:Cloudio[Readingoutofascroll]DonetodeathbyslanderoustonguesWastheHerothathereliesDeath,inguerdonofherwrongs,Givesherfamewhichneverdies.SothelifethatdiedwithshameLivesindeathwithgloriousfame.Hangthouthereuponthetomb,PraisingherwhenIamdumb.Now,music,sound,andsingyoursolemnhymn.SONGPardon,goddnessofthenight,Thosethatslewthyvirginknight;Forthewhich,withsongsofwoe,Roundabouthertombtheygo.Midnight,assistourmoan;Helpustosighandgroan,Heavily;heavily:Graves,yawnandyieldyourdead,Tilldeathbeuttered,Heavily,heavily.对其中的歌部分,朱生豪是这样处理的:歌惟兰蕙之幽姿兮,遽一朝而摧焚;风云怫郁其变色兮,月姊掩脸而似嗔;语月姐兮毋嗔,听长歌兮当哭;绕墓门而逡寻兮,岂百身之可赎!风瑟瑟兮云漫漫,纷助予之悲叹;安得起重泉之白骨兮,及长夜之未旦!这一段是Claudio说的一段悼词。朱生豪使用中国的骚体形式来翻译,堪称大胆创新。不仅做到了神似更是形似。这种特殊的形式,非常符合这一段的风格的要求。再如在“KingofLear”中有这么一段:FoolshadDeerlessgraceinayear,Forwisemenaregrownfoppish;Theyknownothowtheirwitstowear,Theirmannersaresoapish,这是剧中的一个傻瓜唱的一段话,朱生豪的翻译是这年头傻瓜供过于求,聪明人个个变了糊涂。顶着个没有思想的头,只会跟着人一样葫芦。从形式上讲,原文是押韵的,翻译的处理也力求做到押韵。从内容和风格上讲,打油诗般的唱词非常符合傻瓜的人物形象。3.读者观众兼顾谈及朱生豪的翻译就不得不谈到戏剧语言的特点和戏剧的翻译。戏剧是一种动态的文本,是以观众为对象的。Pulvers指出:戏剧必须在演出的瞬间被演员和观众所共同分享。如果思维滞后情感太多,那么这一瞬间就有可能失去意义。[4]译者在翻译时必须要考虑到戏剧是用来表演的,而且演员也要通过口语的方式来进行对话和演出。所以翻译剧本的语言必须既以读者或者观众为中心,又要照顾到演员演出的需要,即既要顺嘴,还要顺耳,还得顺眼。[5]朱生豪翻译莎剧时,“必自拟为读者,查阅译文中有无暧昧不明之处.又必自拟为舞台之演员,审辨语调之是否顺口,音节之是否调和.”[6]160我们来看看朱生豪在实际的翻译中是如何体现的。以下是李尔王剧中的一个片段:Osw:Whatdoesthouknowmefor?Kent:AKnave,arascal,aneaterofbrokenmeats;abase,proud,shallow,beggarly,three-suited,hundred-pound,filthy,worsted-stokingknave;alily-livered,action-takingknave,whoreson,glass-gazing,superserviceable,finicalrogue;one-trunk-inheritingslave;onethatwouldstbeabawdinwayofgoodservice,andartnothingbutthecompositionofaknave,beggar,coward,pander,andthesonandheirofamongrelbitch;onewhomIwillbeatintoclamorouswhining,ifthoudeny’sttheleastsyllableofthyaddition.朱生豪的翻译:奥斯华德:你认识我是谁?肯特:一个无赖;一个恶棍;一个吃剩饭的家伙;一个下贱的骄傲的浅薄的叫花子一样的,只有三身衣服,全部家私算起来不过一百磅的卑鄙龌龊的,穿容袜子的奴才;一个没有胆量的,靠着官府势力压人的奴才;一个婊子生的,顾影自怜的,奴颜婢膝的,涂脂抹粉的混帐东西;全部家私都在一只箱子里的下流胚,一个天生的王八胚子;又是奴才,又是叫花子,又是懦夫,又是王八,又是一条杂种老母狗的儿子;要是你不承认这些头衔,我要把你打得放声大哭.原著中这一段刻画了多种的形象,朱胜豪对此的翻译也相应的采用了多样化的语汇调用。可以说是五彩缤纷,雅俗共赏。考虑到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非常庞杂多种多样的,而朱生豪处理的时候考虑到这个人物的形象,考虑到舞台演出的情景,在翻译的语言选择方面也大量使用口语化的粗俗的语言,形象地描绘出了复杂的人物形象,非常适合演出的需要。4.诗歌之美翻译莎剧的人当中,朱生豪的诗词方面的才华是非常突出的。朱生豪在中国诗词和英语两方面的造诣才让他的翻译如此的充满着抑扬顿挫之美感。朱生豪在之江大学读书之时,师承一代词宗夏承焘,他对朱生豪的评价非常之高,“对唐宋名家,颇多创新读到之见”,夏承焘在《天风阁学词日记》中写道:“朱生豪不宜才也”,“阅朱生豪读晋诗随笔,极可佩,在余诗友中,不当以学生视之”。[7]朱译莎剧,处处都洋溢着诗歌之美.他在用散文体翻译莎剧无韵诗体的过程中,注意运用汉语语言文字的音乐美,把中文诗词的平仄,押韵,节奏等特点和谐地运用到翻译当中.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朱生豪写给他夫人宋清如的一封信中看得到他在翻译莎剧的过程中是怎样追求诗歌的效果的:“……我很气.我爱你.我要打你手心,因为你要把‘快活的我要如今……’一行改成‘…我如今要’,此行不能改动的理由,第一是因为‘今’和下行的‘身’协韵,第二是此行原文Merrily,merrilyIwillnow其音节为—VV/--VV/--V/--,译文:快活地/快活地/我要/如今,仍旧是扬抑格,四音步,不过在末尾加上了一个抑音,如果把‘我如’读在一起,‘今要’读在一起,调子就破坏了……”[6]161再如哈梅雷特剧中第四幕第五场奥菲莉娅的唱词:OPHELIAHeisdeadandgone,lady,Heisdeadandgone,Athisheadagrass-greenturf,Athisheelsastone.O,ho!朱生豪的翻译:奥菲莉娅姑娘,姑娘,他死了,一去不复来;头上盖着青青草,脚下石生苔.嗬呵!译文无论在形式上还是节奏上都非常接近于原作.原文是多元韵,而译者给出的翻译采用的韵脚分别是:了,来,草,苔.来,苔与原文的gone,stone押韵格式是一致的.从节奏来看,译文中第一行为7个字,其他各行都与原文字数一样,可以说译文从音形意三个方面都达到了非常好的一致.还有,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这样的一个对话:Romeo:(ToJuliet)IfIprofanewithmyunworthiesthandThisholyshrine,thegentlesinisthis,Mylips,twoblushingpilgrims,readystandTosmooththatroughtouchwithatenderkiss.朱生豪的翻译是罗:(向朱)要是我这俗手上的尘污亵渎了你的神圣的庙宇,这两片嘴唇,含羞的信徒,愿意用一吻乞求你宥赎。原文与译文都是第一行与第三行押韵,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这样的押韵不仅使得译作做到了形合与意合,也让译作读来朗朗上口,非常适合舞台演出的需要,而且还有诗歌的韵律。这些只有在诗歌才华横溢的朱生豪的笔才能得到完美的结合。5.结语朱生豪是一个年轻富有爱国热情和具有极大理想主义色彩同时又兼具英文和中国古文功底的翻译家,如果不是因为战乱,生活贫困潦倒,导致英年早逝,势必有更多更优秀的翻译作品让后辈学习。其所留下的翻译思想和理论的资料非常少,但是其翻译精神和翻译风格可从莎士比亚的翻译中看出来,只是如今研究关注朱生豪的人太少,朱生豪的翻译所体现的对于翻译的要求值得后人学习和作为标准要求自己,即翻译不仅关乎英文,更高质量的翻译往往取决翻译者的母语的水平,同时翻译者的心中应该始终为目的语读者服务,创造出既有美感又不失真的译文是译者的一个重要素质。参考文献:[1]苏福忠.译事余墨[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217[2]李伟民.论朱生豪的诗词创作与莎士比亚戏剧之关系[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o.12009,vol.8:91[3]吴洁敏,朱宏达.朱生豪传[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上海,1989:301[4]BassnettSusan,LefevereAndre.ConstructingCultures:EssaysonLiteraryTranslation[M].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2:103[5]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M].北京:北京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127[6]朱尚刚.诗侣莎魂我的父母朱生豪宋清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60-161[7]朱尚刚.谈朱生豪(打印本)[M].嘉兴:三人丛书工作室.2004:7作者简介:汤志明(1980-),汉族,福建,助教,学士,研究方向:文学翻译ABriefAnalysisonZhuShenghao'sTranslationTangzhiming(FujianAgricultureAndForestryUniversity,Fuzhou,Fujian)Abstract:ZhuShenghao
本文标题:朱生豪的翻译特点浅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587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