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思修》课程介绍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是一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道路的课程。该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是,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统领,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紧密联系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一系列人生课题,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逐渐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有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使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本课程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系统的知识性,又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和教育性,更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因此,它在高校育人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高校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具体落实和现实体现,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实现高校培养目标的必经环节,党中央和教育主管部门一直予以极大的关注。1998年,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颁发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要求把“两课”教育列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学科,把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的重点课程加以建设。2006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的要求,在全国高校普遍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即“05方案”。根据“05方案”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开设两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主要思想概论”课(简称“概论”课),其中,“基础”课是“05方案”的开篇之作,从06年秋季开学起在大学新生中开始实施。本课程总课时为45课时,3个学分。二、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本课程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像“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直接对应的是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直接对应的则是学生的个体人生实践。因此,本课程应当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教科书”。明确这一点,是设计好该门课程教学活动的基本前提。1、教学目标定位于有效指导学生的个体人生实践,既传授思想、道德和法律方面的各类知识,更传达人生理念,强调情感熏陶,注重养成教育。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项目都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2、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紧紧围绕有效指导高职学生的个体人生实践来设计。从内容上,教师必须在全面透彻地把握教材内容的同时,深入了解高职生的所思所想,理解学生成长中的困惑和烦恼,懂得学生心灵成长的规律和特点,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设计出有理论内涵、有知识含量、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教学内容,理论讲述内容一定深入浅出,且以实例说明,切忌长篇大论。从方法和手段上,必须从高职生的学习特点,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要有足够的耐心、有饱满的激情、有宽容的心态,课堂上多让学生发言,多采用现代教育手段,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3、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统一起来。书面化的理论内容尽可能生活化,化为生活化的哲理和生活化的常识,使学生易于理解,也易于化为行动;实践教学不搞形式主义,要树立实践教学无处不在的思想,善于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发现启发心灵、促进成长的机会,善于发现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并挖掘事例,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4、把课堂集体教育与课余个别教育结合起来。充分理解该课程的特殊性,把课堂之外的时间也作为该课程教学活动的一部分。课堂教学要设计好,对课堂之外与学生的个别交流也要精心准备,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进行平等真诚的心灵交流。5、课程考核强调过程性,学生到课情况、参与课堂讨论情况、听课笔记、听课感想等都作为平时成绩,并加大计分权重(60%以上)。期末考试,增加专题研讨环节,由学生分组围绕有现实意义的人生专题,集体研讨并制作PPT,在班级集中展示。期末考试试卷,强调两部分内容:基本知识点的考核和运用基本理论分析现实问题能力的考核。三、理论教学内容及组织方式根据国家统编教材的内容,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主要为: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主要讲述:大学生活的特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性质、内容和任务;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及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的意义和方法这四方面的内容。重点是帮助学生尽快地从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换,适应大学生活;明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性质、任务和主要内容;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及其意义,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绪论外,教学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共计八章。第一部分:一至三章。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化理想为现实。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主要讲述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帮助大学生将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紧密联系起来,做忠诚的爱国者,在报效祖国、为国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着重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大学生追求崇高的人生目的,确立进取的人生态度,正确认识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投入积极的人生实践,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第二部分:四章及五、六章的部分内容。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着重帮助大学生认识道德的本质、功能及其历史发展,认识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原则、基本要求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第六章“培养职业精神树立家庭道德”的部分内容,主要论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在公共生活、职业生活等主要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明确道德意识,在社会生活中自觉遵守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第三部分:五、六章的部分内容和七至八章。五、六章的部分内容主要论述社会主义法律在公共生活、职业生活等主要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具体规定,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规范。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律精神”和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这两章着重帮助大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培养依法办事、依法治国的思维方式;认识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明确社会主义法律规范,引导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积极参加法律实践。三个部分中,第一部分是思想前提,为第二、三部分的道德观和法制观提供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第二、三部分则是第一部分的深入具体的落实。三个部分服从一个统一的目标,即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新人。这样,我们把整个教学内容以教材内容为基本脉络,分为大学生活篇(绪论)、思想教育篇(第一、二、三章)、道德教育篇(第四、五、六章)和法制教育篇(第七、八章)。教学内容的组织遵循思想、情感、行为发生的规律,按照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理论的逻辑,由思想到行为、由自律的道德行为到他律的合法行为而依次展开,形成了一个环环紧扣、有机融合的完整体系。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既传达教材理论要点,又充分结合学生成长实际,以问题或案例为导引,以对典型现实事例的分析为主干,注重师生互动,强调联系自我实际,强调心灵的启迪和震撼,强调情感情操的培育和熏陶。四、实践教学项目及组织实施与理论教学内容相适应,并立足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我们实际了如下实践教学项目:实践项目一:交流:我的大学生活实践项目二:参观:天一阁(或北仑港)实践项目三:挖掘:我的十大优点实践项目四:发现:公共环境下的十大不文明行为实践项目五:体验:职业人的一天实践项目六:感悟:说出对父母的感恩实践项目七:观摩:模拟法庭(或参观望春监狱)实践项目八:经历:我的打工生活实践教学项目的实施,不仅限于本课程理论教学时段,指导教师也不仅限于本课程任课教师。必要时,由辅导员和班主任根据任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设计,组织监督学生实施项目。例如,实践项目一的实施,在学生根据任课教师的指导设计出自己的大学生活规划后,辅导员和班主任应当进一步指导学生修改完善规划,并监督学生实施。该项目的切实实施,对学生的大学生活意义重大。五、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高职学生特点和本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我们创设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三联”教学法。“三联”教学法是指将学导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结合起来,以学导式教学法为总框架,以问题教学法为主线,以案例教学法为重心,将学导式教学法的“学导四环节”中的“解疑”代之以问题教学法中的“情境和问题”,将“精讲”代之以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分析”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学法。1、学导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简介学导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均为世界五大教学方法之一。其中,学导式教学法是我国教育者根据长期教学实践总结概括出来的具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教学法。它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启发引导为主线,以优化学生的学力(能力、智力、动力)为主标,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主旨的教学法。其中,学是重点,导是关键,力是目标,效率是目的。学导式教学法的具体操作类型很多,最典型的就是“学导四环教学”。其程序是自学(教师提出目标明确、深浅适度的要求,由学生自主学习,感知教材,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解疑(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学生提不出质疑时教师要适当设疑,进而组织学生解疑。通过解疑,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同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精讲(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精讲内容,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透彻、连贯、清晰、准确的理解)——演练(通过作业、练习等巩固所学知识,完成从知识到技能技巧的转化)。案例教学法又被称之为范例式教学法。“范例”一词来源于拉丁语“exemplum”,本义为“好的例子”“典型的例子”“特别清楚的(言简意赅)的例子”。范例式教学法或案例教学法可以理解为“根据好的特别清楚的典型的例子进行教学”。范例教学或案例教学并不是为教例子而教例子,而是通过例子即通过典型的个别而了解和学习一般理论和规律。案例教学法是在批判传统的系统教育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传统教学一味追求系统全面、点滴不漏地讲授一个学科的完整的知识体系,而案例教学法认为这种片面强调全面性、完整性、系统性的做法,往往使教学在庞杂的教材内容面前匆匆而过,教不能彻底,学更不能彻底,教师学生都被繁重的教学内容压的喘息不得,而实际效果却常常是貌似系统全面,实则浮光掠影、杂乱模糊,教师学生都易产生对教学的厌倦情绪。案例教学法选用典型、精当的案例,一方面,省掉教材中非实质性的东西,克服教学内容庞杂繁重的现象,使教学突出重点,抓住难点,以彻底性代替全面性,使学生实现“教养性学习”,即通过专注而且能够胜任的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受教育与培养的状态之中,而不是处于一种疲乏、麻木、停滞的机械性活动状态;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讨论,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独立能力和问题意识得到培养和激发。同时从案例出发的思考也能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形象性、生动性和开放性、发散
本文标题:思修课程介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592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