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统筹城乡发展论文城乡统筹发展论文:四川省内河水运建设现状及其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论文城乡统筹发展论文:四川省内河水运建设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的研究一、四川省内河水运发展现状近年来,四川省水运发展以建设长江“黄金水道”为契机,加大了对内河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努力实现内河水运通江达海的发展战略,并积极探索“水运通畅、港口完善、干支结合、江海直达、环境和谐”的绿色水运发展思路,内河水运建设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国家“七五”至“十一五”期间,四川省加大投资对长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渠江等主要通航河流进行整治和渠化,逐步形成以横贯东西的长江黄金水道为主轴,以岷江、嘉陵江高等级航道为干线,以渠江、沱江、涪江、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等地区重要航道为补充,“一横两纵六线”的四川省内河水运体系的主骨架。“十一五”的水运建设发展目标是打通“四江”、建设“两港”,依托长江提高四川省水运服务沿江经济社会,服务重大装备及沿江工业布局战略,服务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同时积极实践“综合利用水资源,航电结合,整治与渠化结合,联合建设,滚动开发,发展水运”的内河水运建设思路。二、四川省内河水运建设所面临的问题1.内河水运投入不足,水运基础设施整体落后据统计,从建国初到“六五”期末的36年中,四川省内河航道、港口建设投资2113亿元,仅占全省地方交通总投资(不含铁路,下同)的7.8%;“七五”期间,四川省内河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197亿元,虽有较大增加,但仍只占全省地方交通建设总投资的9.7%。1998年,四川省公路投资11915亿元,水运投资尚不足1亿元。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造成内河水运基础设施条件整体落后,对四川省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不利影响。2.内河水运投资机制不完善在欧美等国家,内河水运建设作为国家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的费用都由国家承担,各国都采用各种有效市场手段开辟资金渠道以弥补国家财政不足。同样,四川省内河水运建设也是以国家投资为主,但其他招商引资来源过于分散且不稳定,投资机制不够完善,不利于内河水运的综合开发和持续发展。3.不能与其他运输方式进行有效衔接由于缺乏对各种运输方式总体能力和各自优势的深入分析,缺乏多种运输方式科学布局的综合交通发展规划,致使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等运输方式的规划和建设“分兵作战、各自为营”。目前,四川省现有港口中没有一条直达铁路线,公路到达港口的条件也较差。沪州港、宜宾港等主要港区与腹地主要城市之间缺乏快速、便捷的连接通道,以致现有的交通条件使内河水运难以与其他运输方式形成有效衔接,不利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4.内河港口发展滞后,船舶技术水平不高,航道等级普遍偏低(1)内河港口发展滞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功能单一,仅限于一些简单的装卸、运输、仓储等服务功能。码头靠泊能力小,装卸设备差,技术水平落后。全省现有吞吐量在100万吨以上的港口3个、50万~100万吨的港口4个、20万~50万吨的港口12个、1万吨以上港口88个。港口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低,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港口群。(2)内河船舶技术水平不高。由于航道等级低、港口设施落后,致使四川省内河船舶普遍存在着平均载重吨位小、船型复杂、船型标准化程度低、技术经济性能差、专业化运输船舶发展缓慢等问题,由此引发企业包袱重、行业整体效益不高、水路运输产业结构不适应现代水运发展需要等问题,不利于四川省内河水运的可持续发展。(3)内河航道等级低,导致与高等级航道之间的衔接和通达性差,难以在现有航道网络中有效组织高标准、大功率、长距离的直达运输,难以形成运输规模效益。航道、船舶、港口三者之间还没形成良性互动,使得内河水运的优势发挥受到了影响,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5.内河水运发展体制机制不顺,不同涉水部门在水资源开发管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协调目前,我国水系河流开发建设和管理从中央政府层面是分部门分行业进行管理,如防洪、供水、水运、灌溉、环保、发电、养殖、旅游等分属不同部门,而在地方则是分省、自治区按行政区划进行管理,这不可避免地出现职能交叉、管理重叠的局面,且容易诱发部门利益、地方利益争议等。体制机制不顺已经成为制约内河水运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相关各涉水部门在开发建设枢纽过程中往往只注重本部门、本行业的利益,而忽视对水资源综合利用的考虑。三、加快四川省内河水运建设的建议1.提高社会各界对内河水运发展的认知程度水运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运输方式,加快水运发展,发挥水运优势,对推进四川省乃至西部区域经济崛起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四川省各地、各有关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水运建设的重要性,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科学规划,明确目标,强化措施,群策群力,进一步促进四川省内河水运又好又快发展。2.拓宽内河水运建设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加快水运建设为了更好地建设内河水运,应在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大力支持的基础上,增加地方财政资金投入,稳定水运建设专项资金来源,同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坚持“谁投资、谁受益、谁积极、支持谁”的原则,鼓励和引导如证券市场、国内外金融机构的中长期贷款等社会资本进入水运基础设施建设,从而逐步建立起“政府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利用外资”的水运投资体制,为四川省内河水运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3.建立与其他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起一个发达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区域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四川省在确立西部交通枢纽地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必须建立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5种运输方式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综合运输体系,必须打破体制分割、各自为阵的投建管运模式,在发展上统一规划,在空间上衔接成网,实现运输过程各个环节无缝连接。今后,四川省铁路、公路、航空的新线与枢纽建设应当充分考虑既有内河航道与港口的地理区位,强化铁路、公路、航空与内河水运的有效衔接,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构建起适应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4.挖掘航道潜力,大力建设港口群,建设新型船舶四川省河流众多、水量充沛,全省通航里程11725公里,但等外级航道占航道总里程的65.67%。四川内河航道的总体等级水平比较低,且通航里程较短,渠化和梯级开发的航道较少,多数还处于自然状态,航道上浅滩多、淤塞严重,河势变化比较大,因此有必要大力加强航道建设。(1)充分挖掘水运资源,提高航道通航水平。行政区划调整前,重庆市一直是四川省水运规划建设的重心,行政区划调整后,四川省失去了优良的水运资源,水运在综合交通体系中的作用减弱,并滞后于公路、铁路等陆路交通发展。2008年,四川省交通部门对水运资源进行了一次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调查发现,四川省岸线资源丰富,具备提高通航能力的有利条件,与四川省经济布局的要求基本适应,在西部省区中区位优势明显,内河水运资源还有很大潜力有待挖掘,优势依然突出,开发潜力还很巨大。(2)大力建设港口群。港口群是一个区域港口运输体系,港口与港口之间及港口群之间形成具有强势集聚效应及辐射能力的物流通道和产业集群产生的效益,不仅能促进港口本身的发展,更有利于对区域经济的拉动。四川省要改变内河港口发展滞后的现状,就必须着力发展大型港口群,使其港口沿着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以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3)建设新型船舶。要坚持船舶标准化、大型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节能、环保等科技含量高的新船型;要运用船舶技术政策、行业费收政策等措施,限制小船、技术性能差的船舶(如高耗能、噪声大、污染严重等)的发展;针对四川省不同航区的通航条件及特点,组织技术人员开展运输船舶的技术攻关,并向全行业公布有关航区拟推广的系列船舶、机型;制定相应政策,采取必要措施,引导内河水运企业和个体经营者进行运输船舶更新改造,逐步使全省运输船舶向符合新规定的新型船舶方向发展。5.建立水运高层次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内河水运的规划和管理尽快建立四川省水运高层次协调机制,在省内建立交通、港航、水利、电力、环境等涉水部门的协调机制,统筹发展战略,统一发展规划,协调水运建设,确保内河水运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推动水运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要加强规划,进一步完善和制定内河港口、岸线等方面的管理规定,加强对岸线和土地资源的控制和管理,减少无序建设。要将港口规划与城市发展、临港产业、交通运输、物流园区等发展规划合而为一,实现有效衔接,改建跨江桥梁,不断完善港口与公路、铁路运输和内河水运相连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港城互动发展。6.通过内河水运建设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多地关注精神文明生活的改善,旅游业便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四川省旅游资源丰富,拥有美丽的自然风景、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数量和品位均在全国名列前茅,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资源大省。素有“千河之省”美称的四川,其四通八达的内河网络不仅仅是重要的交通运输基础,更应该显出其在旅游业方面的优势,使旅客不仅能欣赏到“两岸猿声啼不住”的美丽景色,更体会到内河水运“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便利和快捷,更多地应该引导其成为旅游亮点。内河水运的建设可实现旅游景点的有效整合和链接,在发展内河水运的同时,也促进了四川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本文标题:统筹城乡发展论文城乡统筹发展论文:四川省内河水运建设现状及其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66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