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页共3页毒理学基础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脂/水分配系数:化学物在含有脂和水的体系中,在分配达到平衡时在脂相和水相的溶解度比值。2.LD50:半数致死剂量,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3.毒性:指毒物引起机体损害作用的固有能力。。4.氧化应激:是指体内氧化与抗氧化作用失衡,倾向于氧化,导致中性粒细胞炎性浸润,蛋白酶分泌增加,产生大量氧化中间产物。5.毒物兴奋效应(hormesis)指毒物表现为在高剂量对生物体有害;低剂量对生物体有益,其剂量效应曲线的特征为低剂量具有刺激效应、高剂量具有抑制效应的现象。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40分,请将正确的答案填写在对应方格内)。123456789101112131415CDADBDBAACBCCDC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DBACDBCDBDAACBD31323334353637383940AADDCABDBA三、论述题(共20分)。1.16世纪的瑞士医生Paracelsus被认为是毒理学的先驱,他曾经说过:“Allsubstancesarepoisons,thereisnonewhichisnotapoison.Therightdosedifferentiatesapoisonfromaremedy.”请说明这句话的含义,并运用毒理学知识围绕剂量、毒性、毒作用等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举例说明。(10分)所有的物质都是毒物,剂量将其分为毒物和药物。可从剂量、毒性毒物兴奋效应,半数致死剂量(2)将名词解释清楚即可,或不列名词能阐述清楚,条理清晰亦可适当给分.剂量是指毒物引起损害作用的暴露剂量、吸收剂量和靶剂量。因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方式不同,所以在暴露剂量相同情况下,最终进入机体内的吸收剂量第2页共3页和靶剂量有所不同。而靶剂量是指到达作用部位产生损害作用的有效剂量。毒物的化学结构是影响毒性的关键因素。毒性是指毒物引起损害作用的固有能力。通过LD50进行评价。LD50是指半数致死剂量,即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在高剂量下,毒物的损害作用往往表现为对机体的损害或抑制作用。而低剂量时则表现为对机体的的兴奋效应,这称为毒物兴奋效应。这种效应的存在也再次证实了剂量对毒物所致损害作用起到关键影响。即剂量决定毒物。2.Ames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10分)参考答案:Ames试验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typhimurium)的组氨酸营养缺陷型(his-)菌株,在含微量组氨酸的培养基中,除极少数自发回复突变的细胞外,一般只能分裂几次,形成在显微镜下才能见到的微菌落。受诱变剂作用后,大量细胞发生回复突变,自行合成组氨酸,发育成肉眼可见的菌落。某些化学物质需经代谢活化才有致变作用,在测试系统中加入哺乳动物微粒体酶,可弥补体外试验缺乏代谢活化系统之不足。阴性与阳性实验四、案例分析题(共20分)。1.DDT是一种农用杀虫剂的有机氯农药,可经皮肤吸收,是暴露中毒的典型代表,由于其在常压时即使在12C°以下,也有一定的蒸发,所以吸入DDT蒸汽亦能引起中毒,还可以经消化道进入体内引起中毒。该化学物吸收进入体内后,可随血液分布至全身,其主要受损部位是神经系统,肝脏肾脏及心脏。本品为脂溶性物质,故对富含脂肪的组织具有特殊的亲和力,在人体和动物的脂肪中的畜积性极强。其损伤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泌亢进如流延,平滑肌痉挛如尿失禁,心血管抑制,如低血压;(2)CNS症状,如烦躁不安;(3)烟碱样症状,如肌肉痉挛;(4)其他并发症,如脑水肿。根据以上案例,回答下列问题:(1)生活中,人群接触DDT的主要途径是哪一种?(2)通过饮食摄入DDT是否会出现首过效应?为什么?(3)动物长期慢性给予DDT后,短时间禁食(3天),并给予水分保证,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4)如短期暴露DDT,一般情况下,体胖者与体瘦者谁的耐受性更大?为什么?第3页共3页答案:(1).经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经消化道。(2).首过效应:外源性化学物质经吸收后在进入体循环之前首先经过门静脉循环进入肝脏,在肝脏生物转化酶的作用下发生生物转化而后才进入体循环。此效应可使DDT经体循环到达靶器官的毒物原型数量减少,明显影响其所致毒效应的强度和性质。因经过消化道经过肝脏入血的毒物,被代谢活化,其毒作用应增大。呼吸道并未直接入肝,而是先进入体循环,所以与消化道相比毒作用弱,(3).出现毒物的再分布。短时间禁食会因脂肪动员,毒物从脂肪中释放从而导致DDT毒损伤作用:。(4).体胖子者耐受性更大,因为体胖子体内脂肪含量较多,DDT主要储存在脂肪组织,较多的脂肪可以增加对DDT的耐受。且因体重大,所以相对染毒剂量低
本文标题:毒理学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773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