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浅谈教师创新素质的提高
1浅谈教师创新素质的提高刘红【摘要】知识经济时代是创新的时代,创新时代的特征是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本文从创新教育的要求入手,就如何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对当前的教育改革有所裨益。【关键词】教师素质创新教育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蓬勃发展,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针对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特征,世界各国都在酝酿或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教育改革。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需要创新教育,创新教育需要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因此,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是目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内容,是教育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自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需要,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伴随着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我国培养并形成了一支数量充足的教师队伍,其素质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无论是学历层次还是教学科研的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广大教师以自已辛勤的劳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的专门人才,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评价和价值认同。但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绝大多数教师都是由工业经济时代的教育体系培养的专门人才,从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传统应试教育的产物,他们的教育思想、理念,价值观、人才观,知识结构,教学方法等,都带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所有教师,要真正肩负起实施创新教育、为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神圣使命,必须对自身的素质重新认识,并进行自我改造。根据创新教育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结合现阶段教师素质存在的某些缺陷,笔者认为,要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树立以创新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和理念正确的教育思想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贯彻实施党的教育方针以及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的重要保证。只有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才能科学地确立教育的目标,规范教育、教学的过程和行为。因此,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是教师的首要素质。长期以来,由于受工业经济时代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和传统应试教育环境的影响,我国在新教师的培养过程中,片面强调了专业化的学科知识的教育,削弱了作为教师重要素质特点之一的教育思想、理念方面的教育,即使是对在职教师的进修、培训,也往往是偏重于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提高,而很少注意教育思想、理念的更新,更加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包括学校,在制度、政策、机制等方面,更多的是注重对教师业务素质的考核,却极少关注对教师教育思想、理念的评价。以上种种原因,使得以素质教育为标志的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新思想、新理念,并没有真正在教师心中扎根,没有真正内化为教师的素质,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过去教育上的一大缺憾。现在,人类已经迈进了21世纪,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作为广大的教师,必须具有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变革而及时更新教育思想、理念的自觉意识和能力,正确把握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敏锐观察和准确判断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快捷捕捉和掌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信息,从而使自已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永远处于时代的前沿。“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江泽民同志的这段讲话,不仅是对新时代特征及时代精神的高度概括,而且也为我们进行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树立以旨在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教育理念,即树立以创新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和理念,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我们广大教师的素质要求。22.增强培养创新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否培养大量的创新人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创新素质,不仅关系到知识经济战略的实施及成败,而且将从根本上关系到我们的国家能否在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放眼世界,许多有战略远见和作为的政府,无不把加快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知识经济战略的核心,作为21世纪经济竞争的聚焦点。可以说,21世纪世界各国的竞争,说到底将是各国创新人才素质的较量,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广大教师,必须从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从而强化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并以为民族振兴、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自己劳动成就感的最高标准,心甘情愿地奉献出自已的聪明才智。3.把塑造刨新人格作为最新道德标准知识经济时代是创新的时代,要求把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确定为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体现。作为创新人格塑造的具体化,其主要内容表现为:教师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自已的劳动使受教育者具有全面发展的能力,能适应未来经济社会的不断变化而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这里面有两个十分重要的目标定位,一个是“全面发展的能力”,另一个是“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而人的全面发展关键在于人是否具有全面发展的能力。因此,开发人所具有的全面发展的潜能,使之具有全面发展的能力,这才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最为本质的要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具有任何其他因素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教育过程看作是人的全面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是人的全面发展潜力得到提高的基础工程,这是教育社会功能乃至本质的最重要的体现。这就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特定的社会价值,即教师的全部劳动都必须服从于开发学生全面发展潜能并使之具有全面发展的能力这一最高目标,并以此作为教师最高道德的具体体现。教师的最高道德还体现在能为学生未来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尊严”是一种社会的认同,是一种体现社会进步要求的价值评价。学生未来生活与工作所获得的尊严,正是我们所有教师的重要价值取向,为使学生获得这种生活与工作的社会尊严而付出艰辛的劳动也正是教师最高道德的体现。4.重视对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科学研究每一个教师都想把自已的学生培养成才,他们在自已的岗位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献,无怨无悔。但最终的结果与自已的愿望往往不一致,甚至出现与愿望相反的结果。比如,老师在课堂上总是想多讲一些知识,但学生对“填鸭式”的课堂教学常常表现为没有乐趣,甚至对教师失去亲和感;教师想通过布置大量的习题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但许多学生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负担感,以至于产生厌烦的情绪;教师想利用考试并按分数排队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但结果却导致一些学生的心理逆反乃至心理扭曲等等。出现这些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一点是因为我们教师缺乏对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因为对人才成长规律缺乏科学的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及过程就会出现盲目性、不合理性,其结果就会事与愿违。要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多方的共同作用,但关键的一点是我们教师必须重视对人才成长规律的科学研究,其研究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是人才成长的环境特点研究。人才是特定社会环境的产物,不同的经济社会环境造就不同素质的人才,知识经济社会的环境培养的是创新型人才,需要教师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必须注重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的提高。第二是人才成长的阶段性特点研究。人才的成长及培养是一个过程,是由各个不同的阶段组成的系统工程。人才成长在其不同的阶段都有相应的特点及培养要求,我们要尊重人才成长在不同阶段的特点与不同要求,对不同阶段的教育、教学目标作出科学的界定,既不盲目超越,也不消极滞后。第三要十分重视创新人才特点的研究。我们只有通过对创新人才的素质特点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对创新人才培养3的实效性。例如,个性张扬是创新人才的素质特点之一,没有个性就没有未来的创造力,这就需要我们承认个性的差异性,主动寻找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特殊措施及教学方法。所以,我们教师只有对自已的教育对象的成长规律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才能更好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培养出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实现愿望与结果的有机统一。5.提高对知识整合、融合及教学渗透的能力知识经济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需要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是对各种不同知识具有一种整合、内化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对我们所有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应当具有扎实的专业学科知识,而且应当具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所需要的拓展性知识,即专业学科知识以外的其他诸多学科(至少是相关学科)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具有对多种学科知识的整合、融合,并有机地渗透于教学过程的能力。这就需要所有教师首先对自已的知识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补充:文科专业毕业的教师应加强对自然学科、技术学科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培养自已的自然科学素质;理科专业毕业的教师应加强对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培育自已的人文科学素养:非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应加强教育学、教育论等方面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然后根据创新教育的要求,结合教育教学实践,积极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不断提高教学过程中知识整合、融合及渗透的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对学生知识整合、内化能力培养的目标。当然,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除了以上五个方面需加强外,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要求。例如,要加强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的自觉性,通过启发式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探究式教学来提高学生对未知事物及领域的兴趣;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拓展学生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通过间接的创新体验以及有效的创新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通过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等等。再如,要提高教师有效开发和利用创新教育资源的能力,让学校的创新教育走向社会,主动融合到创新社会的大环境中,充分发挥学校外部各种创新资源的作用,使学校的创新教育充满活力。我们坚信:为了祖国的民族复兴大业,我们广大教师一定会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提高自已的创新素质,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参考文献】[1】彭坤明.创新与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李其龙,陈永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本文标题:浅谈教师创新素质的提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847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