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管理学一管理与管理学1了解管理的作用管理可以通过各项职能活动,聚集资源,并合理分配、协调资源,实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2管理学所要解决的基本矛盾有限的资源与互相竞争的多种目标的矛盾,这是管理的基本矛盾。3理解管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知识体系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一般性综合性历史性实践性知识体系4掌握管理的含义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5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及其启示科学性管理科学性是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具有自身的客观规律,管理的科学性强调的管理活动必须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艺术性管理的艺术性强调的是管理的实践性,管理者必须因地制宜地将管理知识与具体管理活动相结合,同时还要有灵活的自主性。启示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体,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有助于促进我们既重视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又不忽视在管理实践中随机制宜地灵活运用。6管理的二重性及其启示自然属性:与生产力相联系反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分工与协作过程社会属性: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监督与指挥的过程启示:管理的二重性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学习先进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知识的必要性管理活动总是要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的学习和应用二管理理论的发展1了解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1)古代管理思想(2)近代管理理论(3)现代管理学派(4)当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2理解现代管理的不同学派(1)管理过程学派以哈罗德·孔茨为代表。法约尔被认为是这个学派的创始人。主要观点:管理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地循环过程。管理过程的职能有五个:计划工作,组织工作,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工作,控制工作,(2)决策理论学派以赫伯特·西蒙为代表。主要观点: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决策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用满意原则代替最优原则;组织设计的任务就是建立制定决策的“人-机系统”。(3)社会合作系统学派以美国的巴纳德为代表,该学派从社会学角度来研究管理,提出了“组织结合力”的概念。主要观点:一个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有意识的加以协调的活动或效力的系统“。作为一个组织,必须具有三个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成员间的信息沟通。(4)系统管理学派以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为代表,该学派用用系统论和控制论的观点来研究企业的管理问题。主要观点: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各要素(子系统)构成的一体化系统;组织系统中任何子系统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子系统的变化。组织是环境的子系统,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与环境之间存在输入、输出关系。(5)权变理论学派以伯恩斯、伍德沃德、劳伦斯、洛希等为代表。权变,就是随机应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不同内外环境情况权衡通变。主要观点:管理要根据内外条件随机应变,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无条件适用于一切组织的最好管理方法,必须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案和方法。(6)经验学派代表人物是德鲁克和戴尔。主要观点:他们主张通过分析经验来研究管理学问题。不少学者认为,经验学派实质上是传授管理学知识的一种方法,称为“案例教学”。(7)管理科学学派管理科学学派主张运用数学符号和公式进行计划决策和解决管理中的问题;经营管理是管理科学在管理中的运用;信息情报系统就是由计算机控制的向管理者提供信息情报的系统。3掌握泰勒的科学管理法约尔的一般管理梅奥的人群关系论等①泰罗的科学管理内容工作定额标准化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差别计件工资制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贡献在历史上第一次使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泰勒科学管理的精髓是用精确的调查研究和科学知识来代替个人的判断、意见和经验。讲求效率的优化思想和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泰勒理论的核心是寻求最佳作方法,追求最高生产效率。局限性泰勒对工人的看法是错误的。他认为工人的主要动机是经济的,工人最关心的是提高自己的金钱收入,即坚持“经济人”的假设。他还认为工人只有单独劳动才能好好干,集体的鼓励通常是无效的。“泰勒制”仅解决了个别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问题,而没有解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如何经营和管理的问题。②法约尔的一般管理内容(1)从企业经营活动中提炼出管理活动法约尔区别了经营和管理,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管理包括在经营之中。(2)倡导管理教育法约尔认为管理能力可以通过教育来获得(3)五大管理职能法约尔将管理活动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五大管理职能,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讨论。(4)十四项管理原则1分工2权力与责任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7报酬合理8集权与分权9等级链与跳板10秩序11公平12人员稳定13首创精神14集体精神局限性(1)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的局限性主要在于他的管理原则缺乏弹性,以至有时实际管理工作者无法完全遵守。贡献(1)提出了管理的“普遍性”。(2)管理理论更“一般性”。约尔的管理理论是概括性的,所涉及的是带普遍性的管理理论问题,其形式对象均是在极其普遍条件下有关管理的一般理论,所以更具理论性和一般性。(3)为管理过程学派奠定了理论基础。它所开创的一般管理理论,后来成了管理过程学派的基础理论。③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理想官僚式)(1)存在明确的分工(2)按等级原则对各种公职或职位进行法定安排(3)通过正式考试或教育培训而获得的技术资格来选拔员工,并完全根据职务要求来任用(4)担任公职的人都是任命的(5)行政管理人员是“专职的”管理人员(6)行政管理人员只是企业的工作人员(7)行政管理人员必须遵守组织中的规则、纪律和办事程序(8)组织成员间的关系以理性准则为指导贡献(1)韦伯对理想官僚组织模式的描绘,为行政组织指明了一条制度化的组织准则。这是他在管理思想上的最大贡献。(2)韦伯这种强调规则、强调能力、强调知识的行政组织理论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高效率、合乎理性的管理体制。现在我们普遍采用的高、中、低三层次管理就是源于他的理论。局限性(1)过分强调了层级节制体制,要求下级对上级在职务上绝对服从,忽视了下级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民主精神。(2)过分强调组织利益和组织效率,难以应付社会个性化的发展要求,难以应付多样化的社会需求。(3)过分强调专业分工和职能权限的划分,忽视了宏观协调以及消除本位主义的问题。(4)过分强调人员的稳定性④梅奥的人群关系论内容(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梅奥认为,人们的行为并不单纯出自追求金钱的动机,不能单纯从技术和物质条件着眼,而必须首先从社会心理方面考虑合理的组织与管理。(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企业中除了存在着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这种非正式组织以它独特的感情、规范和倾向左右着成员行为,与正式组织相互依存,对生产率有重大影响(3)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在决定劳动生产率的诸因素中,置于首位的因素是工人的满意度,而生产条件、工资报酬只是第二位的。高的满意度来源于工人个人需求的有效满足,不仅包括物质需求,还包括精神需求。贡献梅奥的人群关系理论克服了古典管理理论的不足,奠定了行为科学的基础,为管理思想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局限性(1)过分强调非正式组织的作用(2)过多的强调感情的作用,似乎职工的行动主要受感情和关系支配(3)过分否定经济报酬、工作条件、外部监督、作业标准的影响⑤巴纳德的组织理论内容组织是一个合作系统巴纳德认为“组织是2人或2人以上,用人类意识加以协调而成的活动或力量系统”,(2)组织存在要有3个基本条件巴纳德认为,组织不论大小,其存在和发展都必须具备3个条件,即明确的目标、协作的意愿和良好的沟通。(3)组织效力与组织效率原则所谓组织效力是指组织实现其目标的能力或实现其目标的程度。所谓组织效率是指组织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满足其成员个人目标的能力和程度。组织效率就是组织的生存能力。(4)权威接受论巴纳德还认为,管理者的权威并不是来自上级的授予,而是来自由下而上的认可。贡献(1)巴纳德在组织管理理论方面的开创性研究,奠定了现代组织理论的基础(2)对于经理人员,尤其是将一个传统的组织改造为现代组织的经理人员来说,巴纳德的价值尤其突出。局限性巴纳德的组织管理理论的不足主要在于,某些概念缺乏明确性,如对“组织效力”和“组织效率”的概念,巴纳德没有做出更明确的解释和说明三信息的获取1信息的概念信息由数据生成,是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得到的。信息被用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从而为管理工作提供依据。2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可以输入、处理、输出数据和信息,并提供反馈、控制机制以实现某个目标的元素或组成部分的集合。3信息的定义信息由数据生成,是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得到的。信息被用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从而为管理工作提供依据。4信息与数据的区别与联系数据是记录客观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数量特征的抽象符合,如文字、数字、图形和曲线等。数据不能直接为管理者所用,因为其确切含义往往不明显。信息由数据产生,是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得到的,被用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从而为管理工作提供依据。信息和数据的区别不是绝对的,有时,同样的东西对一个人来说是信息,而对另一个人来说则是数据。5有用信息的特征高质量质量是信息最重要的特征及时多数管理工作需要及时的信息。完全信息想有助于管理工作的有效完成,那么他必须是完全的。6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如何改变管理者的工作以及利用信息系统进行辅助组织各个层次的管理工作(1)MRP(2)MRP2(3)ERP的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体现对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的思想;(2)体现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的思想;(3)体现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的思想。P83三个软件四决策1了解决策的涵义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2决策的原则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原因(1)组织内外存在的一切对组织的现在和未来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但决策者很难收集到反映这一切情况的信息;(2)对于收集到的有限信息,决策者的利用能力也是有限的,从而决策者只能制订数量有限的方案;(3)任何方案都要在未来实施,而人们对未来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对未来的影响也是有限的,从而决策时所预测的未来状况可能与实际的未来状况有出入。(4)人是有限预期的,不可能百分之百满足人的预期。3决策的程序诊断问题(识别机会)明确目标拟定方案筛选方案执行方案评估效果4决策的方法p五221(1)集体决策方法头脑风暴专家咨询(德尔菲技术)名义小组技术(2)有关活动方向的决策方法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美国波士顿公司提出政策指导矩阵(3)有关活动方案的决策方法确定型决策方法——线性规划、量本利分析风险型决策方法——决策树法不确定型决策方法——小中取大法、大中取大法、最小最大后悔值法非确定型5决策的特征目标性可行性选择性满意性过程性动态性6决策的划分标准(1)按决策的重要性划分战略决策:指与确定组织发展方向和长远目标有关的重大问题的决策.具有全局性、长期性与战略性,解决的是“干什么”的问题.战术决策:为完成战略决策所规定的目标而制定的组织在未来一段较短的时间内的具体的行动方案,解决的是“如何做”的问题.(2)按决策的重复性划分程序化决策:又称常规决策,是指对经常出现的活动的决策.非程序化决策:又称非常规决策,一般指涉及面广、偶然性大、不定因素多、无先例可循、无既定程序可依的决策.(3)按决策条件的确定性划可分为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以及风险型决策.(4)根据决策的主体不同划分:可分为个人决策与集体决策.(5)从进行决策的事态划分:初始决策和追踪决策(6)按决策设计时间长短划分长期决策短期决策(7)根据决策的目标、变量条件能否量化来划分定量决策定型决策7决策的理论古典决策理论主要内容⑴决策者必须全面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情报。⑵决策者要充分了解有关备选方案的情况。⑶决策者应建立一个合理的自上而下的执行命令的组织体系。⑷决策者进行决策的目的始终都是在于使本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行为决
本文标题:管理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937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