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探析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206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民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儿童福利政策,坚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在孤儿保障对象、儿童福利服务、孤残儿童医疗救助、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不断开拓创新,推动了儿童福利事业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全省儿童福利事业取得了新的进步。从2010年起启动实施适龄孤儿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3年来累计投入380万元,共计资助512名孤儿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了孤儿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他们走向社会创造了良好条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规模越来越大,流动儿童的福利问题也日益凸显。目前,我国对流动儿童福利仍然实行国家福利责任制,这种福利制度依靠政府投入资金,按计划进行资源分配,已难以满足实际需求。虽然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少年儿童的教育成长只争朝夕,流动儿童福利对户籍和学籍管理体制的依附亟须打破。流动儿童的福利问题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关系着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需要解决的难点,也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首先,政府要科学合理地界定和承担国家福利责任,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等方面明确自身职责,适当扩展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保障体系,提高流动儿童定点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其次,应设立关爱流动儿童专项资金,由妇联、共青团、民政等相关部门联合努力,将资金用到实处。同时,家庭、学校和社区应探讨最佳组合,以家庭保障为基础,开展社区互助,一方面,通过开办家长学校等形式,拓宽流动人口家庭获取教育信息的渠道,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另一方面,针对跨地区、跨学校的不连贯学习生活给流动儿童造成的学业和个人成长的断档问题,学校和社区应为流动儿童专门建立教育、健康档案,在一定程度上予以弥补。此外,政府可以鼓励和扶持民间非营利组织,参与针对流动儿童的服务输送,遴选那些资质好、能力强的社会团体、慈善组织,承担和实施流动儿童护理、心理咨询等服务,不仅要关注养、教、治问题,更要找出帮助他们回归正常成长轨道的方法。因此应当重视加大对儿童福利事业投入,具体为:(1)将继续实施“十一五”儿童福利机构建设规划暨张海林儿童福利机构建设“蓝天计划”,切实加强儿童福利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儿童福利机构在孤残儿童救治、养育、康复、特教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功能。(2)推动儿童福利保障内容逐步由单纯养育向养、治、教、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继续实施“儿童福利机构残疾儿童手术康复明天计划”、“孤残儿童特殊教育”、“福利机构脑瘫儿童康复训练示范基地”、“全国贫困家庭唇腭裂儿童和疝气儿童手术康复计划”以及“艾滋孤儿救助安置”项目,以使在院孤儿能够得到有效康复,使新入院具有手术适应症的残疾孤儿得到及时的手术矫治。(3)进一步完善孤儿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开展适龄孤儿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帮助适龄孤儿通过职业技能教育提高就业能力。开展县(市)区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体系建设项目,用于改善基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设施条件,提高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整体水平和能力。目前的儿童福利事业由补缺型已经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全省儿童福利事业取得了新的进步。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建立儿童福利领域慈善行为导向机制,以此促进儿童健康福利事业的有序发展。儿童福利领域慈善行为导向机制的基本内容,其中包括:①明确了慈善力量的具体构成,既包括在公益慈善领域开展活动的社会组织,也包括广大富有爱心、乐于奉献的个人和企事业单位。慈善表现形式既包括捐献资金、物资,也包括付出劳务、开展服务等。②明确了帮扶的目标群体,积极探索对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残疾儿童、患大病重病儿童、流浪儿童、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儿童的救助和保护。③明确了慈善帮扶的工作内容,兼顾经济援助和服务支持,既帮助儿童解决基本生活方面的需求,也满足儿童在教育、医疗、安全、心理健康、社会融入等方面的需要。鼓励慈善力量从事医疗救助,鼓励个人、企事业单位加大对儿童大病医疗救助的捐献力度。通过规范化的项目运作,形成“医疗救治——基本医疗保险(放心保)报销——国家医疗救助——慈善组织救助”的良性流程。协助慈善组织争取资源支持。民政部要求,各级民政部门要秉承儿童优先的原则,在引导社会捐赠、配置慈善资源时,向服务儿童的慈善组织和慈善项目倾斜。行为导向机制的战略目标是:民政部门着力落实执行9上内文.indd2062013-11-1516:16:43207国网扬州供电公司党委认真贯彻上级党组织的决策部署,以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为目标,努力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建立健全并推进实施“十个一”党建工作机制,使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效发挥,保障了公司安全健康发展。今年以来,扬州公司党委在坚持和传承党建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新要求,以“依靠信息化、坚持标准化、严肃规范化,实行党建工作项目化”为抓手,用科学管理思想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既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又明显改变了心智模式,有效激发了员工内生动力和工作活力,将被动工作改为主动作为,为推动公司各项工作奋力争先提供了坚强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1.围绕一个计划,党建工作融入中心扬州公司党委紧紧围绕年初“两会”明确的目标任务,以融入中心、服务发展为原则,以定人员、定事项、定目标、定责任、定时限的“五定”要求,务实制定下发公司年度党建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意见,并按照“金字塔”模式层层分解,确保党委年度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有效落实。具体地说,就是围绕公司安全生产、优质服务、电网建冯迎春设、和谐稳定等中心工作,将年度党建工作意见按照“工程—行动—项目”三个层次,自上而下量化为凝心、强基、育才等“六大工程”,党建“小指标”管理、员工价值提升、内控机制完善等22项行动,与经济薄弱村“第一书记”结对、作风建设督查、供电所“五小”建设等97个重点项目和党委中心组学习、支部“三会一课”等116项例行工作,每季末公司党委结合上级部署和公司中心工作动态微调,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党建工作项目化,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融会贯通、全面覆盖、序时推进,有效指导公司各级党组织开展好年度党建工作。2.搭建一个平台,党建工作管控有力针对传统的下基层检查时效性不强、过程控制不够、难以掌握支部日常工作情况等不足,应用信息化手段,开发应用“旗帜”网络管理平台。这一平台严格按照“计划性管理、项目化落实、分数化评价”要求,设立“党建园地”和“工作任务单”两大模块,通过工作项目完成后的量化评价,切实推动工作提速、管理提质、作风提效。一是互动展示激发学习意识。“党建园地”由各支部自行维护,实时展示支部概况、支部动态、先进风采,图文并茂,更新便捷,消除了传统纸质“党建园地”存在的戗板内容固定、难以及时体现工作亮点、支部相互交流学习不便等对制度覆盖群体的保障,并大力拓展保障范围。慈善力量积极探索对未纳入制度保障的困境儿童的救助和服务;民政部门通过福利制度建立儿童健康福利的普惠型项目,慈善力量以满足多元化需求为目标,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有针对性的救助和服务项目;面对同一目标群体时,福利制度侧重于经济保障,慈善力量在进行经济援助的同时更加侧重于提供服务。针对儿童健康福利事业,近年来,我国相继建立了孤儿国家保障制度、艾滋病感染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加速补缺型儿童福利制度向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的转变。但从现实情况看,目前儿童福利制度覆盖的范围、保障的标准、服务的内容距离人们的要求还存在差距,亟须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通过对儿童福利事业的具体实施,将有助于提升儿童福利领域慈善活动的目的性和成效,推动来自社会的慈善资源与政府的财政资源、行政资源有机衔接、优势互补,实现效用增值,借助慈善力量促进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的建设。目前,为了提供对孤儿、弃婴的救助和保护,全国已形成了以国家办的儿童福利机构为骨干,分散供养为基础,城乡结合,社会参与的格局。我国的儿童福利事业主要是指政府和社会为残疾儿童、孤儿、弃婴以及其他处于特殊困境下的儿童提供的福利项目、设施和服务。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更加十分重视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全社会也给予了极大的关心与支持,由此使得我国的儿童福利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作者单位:吉林省梨树县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吉林梨树136500)9上内文.indd2072013-11-1516:16:43
本文标题:探析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109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