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人体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2、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3、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它包括同化和异化过程。4、兴奋性:是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5、应激性:是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6:适应性:是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7生理负荷:是指机体内部器官和系统在发挥本身所具有的生物学功能,保持一定生理机能活动水平的过程中,为克服各种加载的内、外阻力(负荷)所做生理“功”8、糖酵解:指糖在人体组织中,不需耗氧而分解成乳酸;或是在人体缺氧或供氧不足的情况下,糖仍能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分解成乳酸,并释放出一部分能量的过程,该过程因与酵母菌生醇发酵的过程基本相似故称为糖酵解(一系列酶促反应的过程)。9、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其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水平。10、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11、运动单位:是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运动性单位、紧张性运动单位)12、肌丝滑行学说的过程: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即当肌肉收缩时,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向A带中央滑动,结果相邻的各z线互相靠近,肌小节的长度变短,从而导致肌原纤维以至整条肌纤维和整块肌肉的缩短.13、动作电位与静息电位产生原因:静息电位是K离子由细胞内向细胞外流,造成内负外正,这是基础,当K离子的静移动两等于零时,其电位差值就稳定在一定的水平,这就是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由于Na离子在细胞外的浓度比细胞内高的多,所以他一般向内扩散,但他由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控制,安静时关闭,受刺激时,通道激活钠离子内流,造成内正外负,出现电位变化,形成峰电位上升支,最后达到一个平衡点时,钠离子平衡电位。。14、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动力性收缩(等动收缩、离心收缩、向心收缩)静力性收缩(等长收缩)。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向心收缩时肌肉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靠近,因而引起身体运动。离心收缩是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15、绝对力量与相对力量:一个人所能举起的最大重量为该人的绝对力量。相对力量=绝对力量/体重。16、快肌(白肌):有氧能力低、无氧能力高、毛细血管密度低、收缩时间快、收缩力量大、运动模式速度类、非耐力运动员、疲劳快。17、慢肌(红肌):有氧能力高、无氧能力低、毛细血管密度高、收缩时间慢、收缩力量小、运动模式耐力类、耐力运动员、疲劳慢。18、血液是一种粘滞的液体,由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含纤维球蛋白)组成。血清不含纤维球蛋18、血红蛋白的功能Hb: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结合蛋白,由一分子的珠蛋白和四分子亚铁血红素组成,红细胞携带氧和二氧化碳是靠红细胞内的Hb来完成,与亚铁结合生成氧合血红蛋白,该现象称氧合作用,反之就是氧离作用。19、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包括血浆和组织液。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20、酸碱度: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平均值为7.4,最大能力范围6.9-7.8。21、碱储备:血液中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通常以每100毫升血浆的碳酸氢钠含量来表示碱储备量。碱储备的单位是以每100毫升血浆中H2CO3能解离出CO2的毫升数来见解表示的,正常约50-70﹪。22、心肌的生理特性:心肌具有自动节律性(自动产生收缩和兴奋的特性)、传导性(传导兴奋的能力)、兴奋性(对刺激产生反映的能力)和收缩性。前三都是以肌膜的生物电活动为基础故称电生理特性;心肌的收缩性是指心肌能够在肌膜动作电位触发下产生收缩反应的特性是心肌的一种机械特性。23、心输出量:是指每分钟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量。24、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心输出量的大小决定于心率和每搏输出量,而每搏输出量又取决于心肌收缩力和静脉回流量。A心率和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等于每搏输出量与心率的乘积,因此心率加快和每搏输出量增多都能使心输出量增加;B心肌收缩力,如果心率不变,每搏输出量增加,则每分输出量也增加,因此,心肌收缩力是决定没搏输出量的主要原因之一;C静脉回流量,心脏输出的血量来自静脉回流,静脉回流量的增加是心输出量持续增加前提;D神经调节;E体液调节。25、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26、收缩压: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的最高值称收缩压;舒张压: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舒张压。27、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心脏每搏输出量;心率;外周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的关系。28、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肌肉运动时心输出量的变化(正比);肌肉运动时各器官血液量的变化(血流增加);肌肉变化时动脉血压的变化。29、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窦性心动徐缓;运动性心脏增大;心血管机能改善。30、外呼吸:在肺部实现的外界环境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它包括肺通气(外界环境与肺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和肺换气(肺与肺毛细血管中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31、内呼吸:组织毛细血管中血液通过组织液与组织细胞间实现的气体交换(又叫组织换气)。32、胸内压指的是胸膜腔内的压力;胸膜腔为负压的主要作用有:①能够牵拉肺呈扩张状态,有利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②能够对位于胸膜腔内的心脏(心包膜也是胸膜的延续)和大静脉的机能产生良好的影响。33、最大深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34、肺通气机能的指标:肺活量、连续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最大通气量。35、气体交换的动力:分压差,36、影响换气的因素:分压差的大小、气体的分子量和溶解度、呼吸膜、通气/血液比值、局部器官血流量。37、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是:血液中PCO2升高、pH值降低、体温升高以及红细胞中糖酵解产物2,3-二磷酸甘油酸的增多,都使Hb对氧气的亲和力下降,气离曲线右移,从而使血液释放出更多的氧气;反之,血液中P二氧化碳下降、pH值升高、体温降低和2,3-二磷酸甘油酸的减少,使Hb对氧气的亲和力提高,氧离曲线左移,从而使血液结合更多的氧气。38、胃所吸收的食物也很少,只吸收洒精和少量水分,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产物大部分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回肠能够吸收胆盐和维生素B12,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结肠可吸收其肠腔内80%的水和90%的钠离子及录离子。39、基础代谢: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所谓基础状态是指人体处在清醒、安静、空腹、室温在20—25℃条件下。其能量代谢是维持最好基本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最好低限度的能量。-40、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称为呼吸商。范围(0.71,1]。41、皮肤的散热方式:机体深部产生的热量经血液循环运送到体表,皮肤通过A、辐射、B、传导、C、对流和D、蒸发散热的方式,将体内热量散发。42、有效过滤压:动力(肾小球毛细血管压)、阻力(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43、肾脏在保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肾脏调节体内酸碱平衡是通过肾小管机能实现的。概括地说是通过“排氢保钠”,使血浆和尿pH值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主要过程是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的氢离子与小管液中的钠离子进行交换。其表现形式为:肾小球滤液中碳酸氢钠的重吸收;尿的酸化;铵盐的形成。44、生长素的主要生理作用:A、促进生长,影响代谢[促进蛋白质的合成,B、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加强糖的利用C、加速脂肪的分解利用]。45、甲状腺的生理作用:A、促进脂肪和糖的分解B、影响脑和长骨的生长C、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D、使心搏加快,加强,心输出量增大,外周血管扩张。46、胰岛素的生理作用:A、对糖的代谢,一方面促进全身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并使葡萄糖合成糖原和转变为脂肪,另一方面抑制糖原分解和糖的异生,使血糖降低B、对脂肪的代谢,促进脂肪的合成与贮存抑制脂肪的分解氧化C、对蛋白质的代谢,促进细胞对氨基酸的摄取和蛋白质的合成,抑制蛋白质的分解,利于生长。47、单眼不动注视正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称为视野。48、肌梭感受长度变化或牵拉刺激。腱梭感受张力49、本体感觉:感受肌肉被牵拉的程度以及肌肉收缩和关节伸展的程度,这种本体感受器受到刺激所产生的躯体感觉称为本体感觉。50、状态反射:是头部空间位置改变时反射性地引起四肢张力重新调整的一种反射活动。51、运动技能: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大脑皮质主导下的不同肌群间的协调性。52、运动技能的形成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并有其建立、形成、巩固和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和生理规律。只是每一阶段的长短随动作的复杂程度而不同。可划分为相互联系的三个阶段或三个过程:泛化过程、分化过程、巩固过程、动作自动化。53、反馈:是效应器在反应过程中产生信息又传回控制部分,并影响控制部分的功能。[固有反馈、非固有反馈]。54、需氧量:是指人体为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氧量(正常成人安静时需氧量约为250ml/min)。55、摄氧量:是单位时间内,机体摄取并被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56、氧亏:运动过程中,机体慑氧量满足不了运动需氧量,造成体内氧的亏欠称为氧亏。57、运动过后过量氧耗的作用:不仅用于运动中所欠下的氧,而且环要用于使处于较高代谢水平的机体逐渐恢复到运动前安静水平所消耗的氧量。过量耗氧其主要原因:体温升高、儿茶酚胺的影响、磷酸肌酸的再合成、钙离子的作用、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58、(多)有氧工作能力的标准:最大摄氧量、LT、乳酸阈。(氧利用率)59、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主要有持续训练法、乳酸阈强度训练法、间歇训练法、高原训练法,60、无氧工作能力:是指运动中人体通过无氧代谢途径提供能量进行运动的能力。由ATP-CP分解供能(非乳酸能—无氧功率的物质基础)和糖无氧酵解供能(乳酸能—速度耐力的物质基础)。61、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A肌纤维的横断面积、B肌纤维类型和运动单位、C肌肉收缩时动员的肌纤维数量、D肌纤维收缩时的初长度、E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F年龄与性别、G体重。62、力量训练原则:大负荷原则、渐增负荷原则、专门性原则、负荷顺序原则、有效运动负荷原则、合理训练间隔原则。63、速度素质:是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在最短时间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按其在运动中的表现可分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周期性运动的位移速度。64、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工作的运动能力,也称为抗疲劳能力。65、极点:剧烈运动开始阶段,由于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机能动员速率明显滞后于躯体神经系统,导致植物性神经系统与躯体神经系统感机能水平的动态平衡失调,内脏器官的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出现的一系列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66、“第二次呼吸”标志着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开始进入稳定工作状态。67、运动负荷的本质:刺激—反应,68、运动训练的本质(填):实质上就是人为地、有目的地和按计划地给机体施加系统化的适宜运动负荷刺激,使之产生人们所预期的适应性变化。69(填)运动处方的基本要素包括A运动目的、B运动类型、C运动强度、D运动时间、E运动的时间带、F运动频度和G注意事项等。。70运动负荷:是指加载于机体上的各种外部物理“功”的总称,也称为运动量。71、影响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的因素:血液中PCO2升高、pH值降低、体温升高以及红细胞中糖酵解产物2,3-二磷酸甘油酸的增多,都使Hb对氧气的亲和力下降,反之,血液中P二氧化碳下降、pH值升高、体温降低和2,3-二磷酸甘油酸的减少,使Hb对氧气的亲和力提高。72、有氧训练的生理学基础:包括最大摄氧量,乳酸阈、两方面。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机体的最大摄氧水平及利用率。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A
本文标题: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171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