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咏怀(阮籍)及杂诗(陶渊明)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竹林七贤三国魏7位名士的合称,成名年代较“建安七子”晚一些。包括:魏正始年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7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7人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不同于建安七子,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刘伶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因此被杀。山涛、王戎等则是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成为司马氏政权的心腹。二、作家作品1、生平、性格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他的父亲阮瑀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当时,他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籍早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晋书•阮籍传》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籍早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晋书•阮籍传》)——酣饮不过是他用以逃避现实的手段,内心的痛苦却是无法排遣的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穷途之哭是其痛苦内心的深刻表现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一个孤冷凄清的夜晚,“酣饮为常”的诗人在此众生入梦之时,却难以入睡,他披衣起坐,弹响起了抒发心曲的琴弦。——实景把这“夜”看成是时代之夜:在此漫长的黑夜里,“众人皆醉我独醒”,这伟大的孤独者,弹唱起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诗章。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明月”、“清风”——衬托其高洁不群“薄帷”、“吹我襟”——让人感觉冷意透背明月相伴、清风相慰,形影相吊,高洁而落寞幽独视觉、感觉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孤鸿”——给人以失群无依之感“翔鸟”——令人顿生无处栖生之哀“孤鸿”、“翔鸟”——眼前之景/自我象征它们孤独地飞翔在漫漫的长夜里,仿佛在传播一种哀切的声情。“北林”、“外野”——凄清幽冷之境界听觉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笔触从客体的自然回复到主观的自我心里有无限感慨,却又无处诉说,永远得不到慰藉,只能是无限的忧思,永恒的悲哀……“阮旨遥深”“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其三十九》)“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其三十三》)“独坐空堂上,谁可与亲者”(《其十七》)。请找出诗歌的诗眼?忧思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诗人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如此忧思?三国魏晋时人。公元249年,司马懿杀曹爽,专国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立曹髦。公元260年,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死后,由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阮籍就是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旋。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主题:这首诗写诗人深夜弹琴和孤独不安的忧思。阮籍五言《咏怀八十二首》,是千古杰作,这是阮籍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中的第一首,有序诗的作用。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不过,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将内心的情绪含蓄在形象的描写中。艺术特色1、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形的“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犹如在人的眼前耳畔。读者可从诗中所展示的“情形色相”中感受到诗人幽寂孤愤的心境。但是那股“忧思”仅仅是一种情绪、一种体验、一种感受,人们可以领略到其中蕴涵的孤独、悲苦之味,却难以把握其具体的内容。2、中间四句似乎在写景,但是句句景中有人,“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钟嵘《诗品》)。即是此诗显著特点。因为这里所描摹的并非实有的场景,也未必隐喻着什么具体的事件,而只是借诗的意象和意境,用象征的手法,寄托一种绝对的孤独感,一种幽深而难以名状的愁绪。这种从生命本质意义上提出的孤独感是过去诗歌中从未有过的。这样写,使人感到含蓄不尽,意味无穷。3、这首诗采用动静相形,情景交融的手法,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起坐弹鸣琴”是动,清风吹拂、月光徜徉、鸿号鸟鸣也都是动。有人有景但无不示意着诗人内心的焦躁。然而,这里的动是以如磐夜色为背景的。动,更衬托出了夜的死寂,夜的深重。特别是那“孤鸿”在夜间高声哀号,给人以惊悸之感。这茫茫夜色笼罩着的一切,象征着政治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心灵上承受着的重压。4、诗人并没有直接点明诗中所抒发的“忧思”,却写道“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写清澈如水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写带有几分凉意的清风吹拂在诗人的衣襟上,造成一种凄清的气氛。这似乎是在写自然景色。但是,景中有人。因为在月光下徘徊的是诗人,清风吹拂的是诗人的衣襟。所以,可以说写景就是为了写人。这样写,比直接写人,更富有艺术效果,使人感到含蓄不尽,意味无穷。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仍是继续写景。是写孤鸿在野外哀号,而盘旋的飞鸟在北林上悲鸣。如果说,上两句是写诗人的所见,这两句就是写诗人的所闻。所见者清风、明月,所闻者哀鸿、鸟鸣,皆以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在月光下,清风徐来,诗人在徘徊,孤鸿、翔鸟也在空中徘徊,月光朦胧,夜色苍茫,他们见到什么?一片茫茫的黑夜。所以“忧思独伤心。”这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失望和愁闷的心情。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悽,终晓不能静。杂诗其二意象与意境1、阅读前四句,概括诗歌中的意象及环境特点。意象:白日西河素月东岭环境特点:空旷(荡荡)意象与意境2、阅读五至八句,概述诗歌中的意象及环境特点。意象:风房户枕席气时不眠(诗人)环境特点:清冷3、诗歌的七、八两句在诗中起何作用。讨论明确:总括前六句描绘的景象,以“悟”和“知”引入到下面的抒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情感与手法1、齐读后六句,找出直接表现诗人情感的词语?“悲悽”2、诗人为什么“悲悽”?(用诗中的语言回答)“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时光飞逝离人而去,空有壮志难得伸展。(此时诗人近50岁)情感与手法3、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悽”的?(结合诗句分层次回答)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清辉的景象,一句“荡荡空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然后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替,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接下来的两句写出了孤独文人常有的一种景象:对影独酌,倍显诗人的悲哀和孤独。4、“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中“冷”字用的妙,试分析。表面上是写枕席冷,实际上是写人的心冷。这里运用了移情的修辞手法。感情与手法这首诗写诗人终夜不眠时的情怀,抒发了事业无成的感慨;用环境的清冷衬托出自己心情的孤独,又以时光的流逝引出有志未骋的悲悽;是陶渊明咏怀诗中的代表作。人生的好戏还未正式开场,时间的舞台已匆匆撤走了!体会与感悟1、结合对陶渊明诗文的学习,你认为归隐后的他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一个人也许可以逃避喧嚣的世界,却无法逃避自己的内心。
本文标题:咏怀(阮籍)及杂诗(陶渊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234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