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1课时┃溶液的酸碱性及中和反应第11课时溶液的酸碱性及中和反应第11课时溶液的酸碱性及中和反应第11课时┃考点聚焦考点聚焦考点1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酸性溶液碱性溶液变色规律紫色石蕊试液变____色变____色酸红碱蓝中不变无色酚酞试液______色变______色酸无碱红中不变注意事项指示剂遇到酸性或碱性溶液时,变色的是指示剂红红蓝不变第11课时┃考点聚焦考点2pH与酸碱性溶液的酸碱度可用pH表示,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如图11-1所示:pH<7:溶液显酸性,pH越________,酸性越强。pH=7:溶液显________性。pH>7:溶液显碱性,pH越________,碱性越强。大小中第11课时┃考点聚焦考点3pH的测定在玻璃片或白瓷板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到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说明](1)试纸不可直接伸入溶液,以免污染溶液。(2)测定溶液的pH时,试纸不可事先用蒸馏水润湿,因为润湿试纸相当于稀释被检验的溶液,这会导致测量不准确,若该溶液为酸性溶液,则pH偏高,若该溶液为碱性溶液,则pH偏低。(3)用pH试纸只能粗略地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测得的pH是整数而不能是小数。第11课时┃考点聚焦考点4酸碱中和反应概念酸与碱作用生成____和____的反应与复分解反应的关系______复分解反应现象现象常不明显,可通过________指示反应情况应用治疗胃酸过多,改良酸性土壤等指示剂盐水属于第11课时┃归类示例►类型一酸碱指示剂归类示例命题角度:酸碱指示剂遇酸碱溶液时的颜色变化。例1[2013·广西]小烧杯中盛有含石蕊的氢氧化钠溶液。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烧杯中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是()A.紫色——红色——蓝色B.蓝色——紫色——红色C.蓝色——红色——紫色D.紫色——蓝色——红色B第11课时┃归类示例[解析]氢氧化钠是碱,石蕊遇碱变蓝,所以一开始溶液呈蓝色;逐渐滴加稀盐酸,因为酸碱中和,所以当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恰好反应时溶液呈紫色;因稀盐酸过量,最终溶液呈酸性,溶液也就呈红色。第11课时┃归类示例变式题[2012·泸州]根据下列实验现象可以判断某溶液一定呈碱性的是()A.常温下,测得溶液的pH<7B.溶液中滴入酚酞显红色C.溶液中滴入石蕊显红色D.溶液中滴入酚酞不显色B例2[2012·丽水]下表是一些物质的pH,对于胃酸过多的人,空腹时较宜食用的物质是()A.番茄B.葡萄C.牛奶D.玉米粥物质番茄葡萄牛奶玉米粥pH4.0~4.43.5~4.56.3~6.66.8~8.0第11课时┃归类示例►类型二pH与酸碱性命题角度:根据物质的pH判断酸碱性。D[解析]番茄、葡萄、牛奶的pH都小于7,显酸性,所以不适合胃酸过多的人食用;玉米粥的pH接近或略大于7,呈弱碱性,适宜胃酸过多的病人食用。第11课时┃归类示例变式题[2012·衡阳]一些物质的近似pH为:泡菜3.4、苹果汁3.1、西瓜汁5.8、鸡蛋清7.6,其中酸性最强的是()A.泡菜B.苹果汁C.西瓜汁D.鸡蛋清[方法点拨]该类型题目考查的是对pH的理解。题目不是抽象的给予,而是放在一定的生活情景中,要求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B第11课时┃归类示例►类型三pH的测定命题角度:考查pH的测定及误差分析。例3某化学兴趣小组按以下步骤探究某一温度下氯化钠饱和溶液的酸碱度。[猜想或假设]溶液的pH可能为(请将你的猜想填入空格中)①pH7;②________;③________。[设计和实验]要测定该溶液的酸碱度,除有正确的操作步骤外,其中不能采用下列物质中的________(填序号)来进行实验。①pH试纸②紫色石蕊试液③酚酞试液pH7pH=7②③第11课时┃归类示例组内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甲同学:取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氯化钠溶液滴在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测得pH=7。乙同学:取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先用蒸馏水将试纸润湿,然后用玻璃棒蘸取氯化钠溶液滴在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测得pH=7。丙同学:取pH试纸直接浸入氯化钠溶液中,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测得pH=7。第11课时┃归类示例[评价]三位同学中操作规范的是________同学,指出其余同学操作上的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和分析]丙同学认为凡是盐溶液的pH都等于7。你认为该结论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举一例说明。甲乙同学不应该用蒸馏水润湿试纸;丙同学不应该把pH试纸浸入待测溶液中不正确。如碳酸钠溶液显碱性,pH7,硫酸氢钠溶液显酸性,pH7,这两种物质都是盐。第11课时┃归类示例[解析]本题从同学们熟悉的身边事物入手,引导同学们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同学们实验探究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猜想pH时,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大于7,一种是小于7,一种是等于7;溶液的酸碱度用pH试纸来测定,pH试纸在使用时不能用水润湿,也不能直接插入溶液以免污染试剂;pH试纸在使用时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然后将pH试纸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得出pH。[方法点拨]明确pH的测定方法及注意事项。第11课时┃归类示例►类型四酸碱中和反应命题角度:利用明显的实验现象判断中和反应的发生。例4[2012·遵义]某校兴趣小组对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后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同学们一起参与此次探究之旅。(1)探究一:判断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后是否恰好完全中和?第11课时┃归类示例方案设计者方案步骤方案预估现象方案预估结论小亮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振荡酚酞试液不变色恰好完全中和小丽用一根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反应后的溶液沾在pH试纸上,把试纸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pH=7恰好完全反应小林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稀硝酸和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盐酸过量,没有完全中和[方案设计]小亮、小丽、小林设计了如下方案进行探究:第11课时┃归类示例[方案评价]请判断以上设计的三个方案中,________同学的方案是正确的。[方案反思]请分析另外两个方案错误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丽错误的原因是:反应后的溶液如果呈酸性,酚酞试液也不变色,因此不能判断盐酸是否被完全中和小亮方案小林方案错误的原因是:因为中和反应的产物有NaCl(含有Cl-),加入硝酸银溶液也会产生白色沉淀,不能说明盐酸是否过量第11课时┃归类示例(2)探究二: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做出猜想]小亮猜想:溶质有NaCl、HCl、NaOH。小丽猜想:溶质只有NaCl。小林猜想:溶质有NaCl、HCl。你的猜想:溶质有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小丽认为小亮的猜想是错误的,她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aCl、NaOH盐酸要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或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不能共存)第11课时┃归类示例[实验设计与验证]请你将下列实验报告填写完整。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小林猜想正确有蓝色沉淀产生你的猜想正确有气泡产生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或其他可溶性铜盐)第11课时┃归类示例[解析]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了氯化钠和水,氯化钠溶液为中性溶液,其pH等于7,所以可以判断小丽的方案是正确的;盐酸呈酸性,氯化钠呈中性,都不能使酚酞变色,所以不能仅根据酚酞不变色就判断反应恰好完全;盐酸和氯化钠都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所以不能仅仅根据产生了白色沉淀就判断盐酸过量。如果氢氧化钠没有完全反应,则溶液中含有氯化钠和氢氧化钠;由于氢氧化钠可以和稀盐酸反应,所以盐酸和氢氧化钠不能共存,即小亮的猜想是错误的;碳酸钠可以和盐酸反应生成气体,取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第11课时┃归类示例碳酸钠溶液,若观察到有气体产生,则说明小林的猜想是正确的;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和氯化铜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取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氯化铜溶液,若观察到有蓝色沉淀产生,则说明你的猜想正确。[方法点拨]证明酸与碱是否发生反应,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实验来验证:一是证明酸是否存在;二是证明碱是否存在;三是证明酸与碱反应生成的盐是否存在;四是测定溶液的pH或温度变化情况。第11课时┃归类示例为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具体做法有:(1)先用pH试纸测定NaOH溶液的pH,再滴加盐酸,并不断振荡溶液,同时测定混合溶液的pH,如果测得的pH逐渐变小且小于7,则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2)先在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然后再滴加盐酸,可观察到红色逐渐消失,则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3)化学反应中通常伴随有能量的变化,可借助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来判断反应的发生,如果NaOH溶液与稀盐酸混合前后温度有变化,则证明发生了化学反应。
本文标题:2014年中考 第11课时 溶液的酸碱性及中和反应 (查漏补缺+专题专练)课件 鲁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238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