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周易》哲学智慧漫谈
《周易》哲学智慧漫谈.txt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不要用自己的需求去衡量别人的给予,否则永远是抱怨。-----------------------Page1----------------------------------------------Page2-----------------------引语神秘的殿堂卓异的智慧——请来关注《周易》的哲学智慧亲爱的少年朋友,我们同属于世界上的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家——中国,同属于在这个文明国家里生息、繁衍和发展的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们,创立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少年朋友们,千百年来,古老的中华,以其文化上的遥遥领先的优势,曾长期享有泱泱文明大国的盛誉,并深深影响了周边民族或国家,由此形成过一个以中华为轴心的“文化圈”。所有这一切,都是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由衷地自豪的。因此,充分地发掘、认识和吸收祖先的智慧,是我们开创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未来的基本前提。这里,我们暂且先把注意力放到对祖先智慧的发掘和认识上。我们将会看到的是,我们伟大中华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一部名叫《周易》的古老典籍,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我们的这本小册子所要介绍的,也就是古老的《周易》的哲学和智慧,它的起源、发生和发展,它在今日之风采。这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的历史是有好处的。亲爱的少年朋友,你们听说过这部书吗?你们听说过“八卦”这种东西吗?“八卦”就是我们将要讲到的《周易》中的八种符号。诸葛亮是我们熟知的三国时期的一位军事家,他足智多谋。据说,他指挥作战时,就曾利用《周易》中的“八卦”,摆过“八卦阵”。这个阵式,可有无穷变化,其中的神奇奥妙,真可令人眼花缭乱。自然,随着历史的发展,古老的《周易》哲学智慧,也已经在近代,初步再现出其风采。比如,本世纪40年代,留学于法国的我国著名科学家、《周易》学家刘子华先生,就通过潜心研究,运用《周易》有关学说、思想,预测到太阳系中第十颗行星——木王星的存在,由此断定,木王星,应为构成太阳系的最后一颗主要星球,因此获得巴黎大学所授予的博士学位。他的这一重大发现,已初步为现代天文学所证实。以上所述,是《周易》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内容。这些内容涉及的只是《周易》哲学与智慧的某些侧面或方面,我们希望顺着以下论述的展开,少年朋友们会跟随我们一步步地进入到《周易》的哲学殿堂,真正较为全面、准确地领略到其精妙、卓异之处。一、艰难求生存趋吉而避凶——《周易》的诞生《周易》这部闪耀着先民精妙而又神秘的智慧之光的古老典籍,包括《经》与《传》两个有机的组成部分。《经》即《周易》的古经,也就是《周易》这部经典的原初形式。《传》之“传”字读“zhuàn”,指《易传》,包括《彖(tuàn)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传》,《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以-----------------------Page3-----------------------及《杂卦传》等10篇文字。这10篇文字是最早全面、系统地解说、阐发《周易》古经的文字,古人又称之为“十翼”。“传”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作为一种著述的“传”,是对经典的解释和阐发。上述解说和阐发《周易》古经思想的10篇最早的文字,自然就被称之为《易传》。而“翼”,本义指的是飞鸟的翅膀。大家知道,正是因为有了翅膀,鸟儿才得以自由自在地在大自然中飞翔。而且,各式各样美丽可爱的翅膀,又是鸟儿们自身所拥有的,最佳身体“保护伞”。因此,鸟儿的翅膀,至少有两个重要功能或作用:一个是辅助鸟儿,使它们能够飞翔;一个则是保护鸟儿的身体,使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免受伤害。于是,“翼”字就衍生出一个重要的引申义:“辅佐”或“辅助”。由10篇文字所组成的《易传》又称“十翼”,意味着这10篇文字,是辅助于对《周易》古经的理解和应用的。《周易》的《经》与《传》,皆非出自一人、一时,它们的形成,都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历史过程。汉朝时的人们就认为,就《周易》的《经》与《传》的成书而言,可概括为以下两句话:“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更”是经历的意思。就是说,由《经》与《传》所组成的《周易》一书,曾先后经由三位圣人的撰述,方得以形成;这在时间上,则经历了相对于汉朝人而言的“上古”、“中古”与“近古”三个历史阶段。三位圣人,分别是伏羲、周文王和孔子;三个历史阶段,则分别指伏羲所处的远古时代(“上古”),周文王所处的西周时期(“中古”)以及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近古”)。伏羲,是传说中我国原始时代的圣人,相传,他曾教民结网,从事渔猎和畜牧活动,因而被誉为我国文明的始祖。周文王,则是周朝的开创者,他及他的儿子周武王,领导曾是商王朝管辖之下的周部落,并联合周边其他部落,打败残酷暴虐的商纣王,从而建立了周王朝。孔子,更是大家所熟悉的,他是春秋末期开创私人讲学之风的著名教育家、思想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古人看来,《周易》的《经》与《传》,出自于伏羲等手,是伏羲等数位圣人忧世悯人的力作,也是他们的精妙智慧的结晶。当然,伏羲等被称为“圣人”,最主要的一点,就在于他们聪慧特达而超出于常人。然而,实际上,在这里,“圣人”毋宁应视为先民集体智慧的一种象征。将《周易》的成书,归之于伏羲等数位名人身上的看法,并不那么可靠。但是,如果我们转换一下角度,视这些人为几个人格化了时代概念,则这一传统看法又变得基本可信了,并且也能与上述“三古”说,大致吻合在一起。那么,言及此,少年朋友,你们或许要发问了:《周易》一书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它既然多半不可能出自于古人所讲的伏羲等数位名人之手,那么又究竟是什么人的作品?这一作品的问世,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些,也正是下面所要回答的问题。首先,我们先看一下《周易》古经的诞生过程。1.万物有灵人物相通-----------------------Page4-----------------------——一个原始的宇宙观“世界观”或“宇宙观”少年朋友们,在哲学上,有一个基本的术语,叫做“世界观”或“宇宙观”。大家知道,一提到人,在我们的脑海中所闪现出来的,总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这些人,总要生活在一定的具体时间与空间之中。作为一个活生生地存在着的人,他终归要对与自己相处的他人,对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及大自然,有一个总的基本看法。这个总的基本看法,在哲学上,就称之为“世界观”或“宇宙观”。“观”字,就是看法的意思。“世界观”或“宇宙观”,是哲学家们所要投入大量精力,苦力究心,予以探讨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世界观”或“宇宙观”是哲学家们的专有品。实际上,任何人,无论他是男性还是女性,是老人还是青年,是工人还是农民,是贵族还是平民,是高层次的文化人还是低层次的一般人士,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也无论他是原始人、古代人、近代人,还是现代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自己的“世界观”或“宇宙观”,或者是类似于“世界观”或“宇宙观”的一些基本观念。所不同的是,哲学家们的“世界观”或“宇宙观”,较之一般人的“世界观”或“宇宙观”,更为系统、缜密、深刻而已。“世界观”或“宇宙观”,并不是人们在求生存、求发展之余,为打发时光,为“找乐”,才产生的。相反,人们形成和树立一定的“世界观”或“宇宙观”,为的就是以它来作为自己生存、生活和发展的指导,从而更好地生活下去。一切文化、文明的创造,都是要以这种“世界观”或“宇宙观”作为最初始基的。而且,人们又不断通过其文化、文明的创造、传承与更新,丰富、完善和重建着自己的“世界观”或“宇宙观”。而这一不断得以丰富、完善和重建的“世界观”或“宇宙观”,又指导、激励着人们,去从事新的文化、文明的创造。“宇宙观”的出现,几乎与人类的历史同步自从劳动创造了人,世界上就有了人类的存在。作为人类先祖的原始人,在他们劳动、生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或“宇宙观”画面。这一画面,是人类最早或最为原始的“世界观”或“宇宙观”画面。正因为它最早或最为原始,所以也就不可避免地显得颇为粗糙和幼稚。然而,正是这一颇显粗糙和幼稚的“世界观”或“宇宙观”画面,指导着原始人去求生存,去回应周围世界所发生的一切。而《周易》古经,也正与我国先民的这类原始“世界观”或“宇宙观”画面,密切相关。前者的产生,开始时,在很大程度上,就曾受过后者的启发与指导。那么,少年朋友,你们或许要追问了:我国先民的这种原始“世界观”和“宇宙观”画面,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它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出现,又跟《周易》古经发生过怎样的联系?原来,人类文化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一个逐渐提升的过程。它由萌芽面发生、发展,直到今天,才出现我们所见到的这种高度发达的状态。-----------------------Page5-----------------------而生活于人类文明萌芽期中的原始先民,他们正像一个个处于幼年期的孩子。由他们所勾勒出的“宇宙观”画面,自然不能同我们生活于高度文明今天的人类相比。万物有灵论就我国的原始先民而言,他们所勾勒出的早期、原始的总体“宇宙观”画面,被称做是一种“万物有灵论”的“宇宙观”画面。而这一画面的产生,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呢!开始时,通过劳动,古猿手足逐渐分工,学会了使用工具。这时,最早的一批人类,就开始与其他动物及整个大自然分离开来,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存在。我国的早期先民,也是这样产生的。他们刚刚从大自然中分离出来,自然是懵懵懂懂的。随着时间的向前推移,由于艰难的生存环境和生存需要的逼迫,也由于生存或生活经验的积累,使得他们的智力,逐渐得以开发。生存与死亡。灵魂观念的产生智力得以初步开发的我国先民,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之下,在文化、文明几乎等于零的困局之中“求生存”,并成了他们贯穿始终的头等大事。他们惧怕死亡,渴望生存,希望生活得更加顺利,更加圆满,更加长久一些。因此,“生存”与“死亡”,成了他们时时刻刻所要面对的严峻问题。在对“生存”与“死亡”这样两种截然相反的现实命运进行思索与趋避的过程中,我国先民开始生发出了“灵魂”观念,以及“灵魂不死”的观念。生存环境的险恶,使得他们时时刻刻都要面临死亡的威胁。他们逐渐发现,活着的人与死去的人,其身体的构成,并没有什么两样。但是,为什么活着的人,能够“活蹦乱跳”地活着,而死去的人,却不能再有所动作,并且还将腐烂成土呢?苦苦思索的结果,使他们忽有所悟:噢!该是有一种叫做“灵魂”的东西,在起作用。这种东西,只要与人们的身体结合在一起,人们就会成为一个活着的“活蹦而又乱跳”的人。而一旦它离开人的身体,那么,这个人,马上就会随之死去。这就是灵魂观念产生的大致经过。既然灵魂这种东西,附着在人的身体之上,人就会活着,而一旦它离开人的身体,人就会死去,我国先民因此而逐渐想象到:看来,灵魂是一种比肉体更为高贵、更为根本,更为重要的东西。而且,人的肉体可以腐烂成土,而人的灵魂,却可能是不死不灭的。这样,“灵魂不死不灭”的观念,不久也开始出现了。少年朋友,也许当你们看完我在上面的有关叙述之后,又开始展开了你们想象的翅膀。你们也许马上联想到老阿婆或老爷爷给你们讲过的有关神鬼妖怪的故事。这类故事,可曾使得你们夜晚不敢单独行走,入睡时又时常做一些可怕的梦呢!你们或许听心地善良的阿婆讲过,某某人死后,他的“魂”,却不时要来“勾”另一个活着的人。某些时候,你突然病得恍恍惚惚,又是心地善良、却又十分迷信的阿婆,急急忙忙地给你施以“叫魂”的措施。在她看来,你的灵魂游散出壳了,所以才导致你神志不清;通过“叫魂”,你-----------------------Page6-----------------------的游散出去的灵魂,就会很快返回,从而使你康复。所有这些迷信观念,同上面刚讲到的先民的灵魂观念,以及灵魂不灭观念,是十分相似的。而且,前者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后者的延续呢!距今大约1.8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就已经有了这种灵魂不死观念。借助于考古发掘,人们发现,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中的山顶洞人的尸体周围,撒有赤铁矿粉粒。红色,被认为是生命的象征。因
本文标题:《周易》哲学智慧漫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251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