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新长城自强社2014—2015年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支教课件一课程名称:神奇的气球授课教师:授课地点:授课班级:授课时间:教具:气球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吹不散的气球:内容:把两个气球并列挂在一根赶上,然后用吸管往两球中间吹气,看气球是被吹跑了,还是聚拢在了一起;现象:两个气球合在了一起;原理:当你吹气的时候,两只气球的之间空气变得稀薄导致压力下降,但两只气球外侧的空气仍保持着原有的压力,这样气球外侧较大的压力便将气球推到的一起;启示:当过马路的时候,或者是在路边等汽车时候,距离车道远一点,特别是在铁路旁。能抓住气球的杯子:内容:用一个杯子加热后,扣在一个吹大的气球上现象:过一会儿后,杯子把气球吸住了;原理:原来,杯子直接扣在了气球上,无论如何也无法将气球吸起来的,用热水处理过的杯子,应为杯子内丹空气渐渐冷却,压力变小,因此可以吧气球吸起来。启示:吸盘的使用。吹不大的气球:内容:用一个气球放到瓶子里面,气球的嘴套在瓶子的嘴上,密封住瓶子,然后给气球吹气;现象:不管怎么用力吹气球都吹不大原理:把气球放到瓶子里的时候,气球和瓶子之间会有很多气体被关在了里面,当气球吹大一点的时候,瓶子里的空气被挤压,体积变小,瓶内的空气被压小压小压小。。。然后因为吹的压力没有气球和瓶之间的压力大,这个空间就不能再小了,这里面的气压会因为体积变小就增大了,除非再加大吹气球的力量,把气球和瓶之间的空气再挤压小一些,否则,气球很难再进入气球内,气球就无法被吹大了。启示:喝盒装饮料时候,多插几个孔,更容易吧饮料吸入嘴里。教学心得:支教负责人签字:二课程名称: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授课教师:授课地点:授课班级:授课时间:教具: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课件教学目的:1、科学概念: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一带电。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电荷在电路中能够流动起来并产生电流。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3、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教学内容:(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老师打算用手里拿着的漂亮小气球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想不想看呀?生:想看!师:小气球与纸片接触,很显然不能将纸片吸起来。那么,我把小气球在头上摩擦几下再与纸片接触,同学们注意看,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纸片被吸起来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板书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二)体验静电现象实验1: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慢慢靠近碎纸屑,你发现了什么?生:摩擦过的塑料梳子能吸起碎纸屑。实验2:用梳过头发的干燥梳子再次靠近头发,你发现了什么?生:头发飘起来了。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生:塑料梳子经过摩擦,产生静电,就把纸屑和头发吸起来了。师:你还见过那些类似的现象呢?利用身边的物品(如:文具、书本、头发、桌椅、衣服等)通过摩擦等方式体验静电现象。教师引导学生解释自己体验的静电现象:你用了什么材料?你是怎么做的?发生了什么现象?指名学生谈谈自己的体验。小结:通过摩擦的方法可以使一些物体带上静电,其实生活中还有一些静电现象不是通过摩擦产生的,比如:电视屏幕带电。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和非生物。(三)认识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1、认识电荷师:我们找到也看到了这么多的静电现象,同学们不觉得奇怪么?既然静电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1)出示课件:正电荷和负电荷讲解:物质同时具备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体不显示带电,当物体受到外界影响(如:摩擦)时,物体表面的电荷发生了转移,正、负电荷数就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带电了。(2)出示课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讲解:当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梳子和头发摩擦,头发上的电荷发生了转移,跑到了梳子上,梳子有了多余的电荷显负电;头发因缺少电荷而显正电。2、认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活动一:用充气气球摩擦头发。师:用充气气球摩擦头发,气球带负电,头发应该带什么电?生:正电。师:当气球再去接触头发时,你观察到什么现象?生:气球能把头发吸起来。课件出示示意图。活动二:让两个都用头发摩擦过的充气气球相互靠近,观察有什现象发生?提问:(1)两个都用头发摩擦过的充气气球带什么电?(2)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课件出示示意图)(3)这和我们了解到的哪一种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似?小结: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相互排斥,跟磁铁的现象类似。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四)认识电流的形成1、认识电流的形成(出示课件)静电虽然是由于电荷转移形成的电现象,但是在静电中,电荷是不能流动的。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电,电荷是能持续流动的,我们称之为“电流”。电荷的流动需要导线作为通过的道路,电荷在导线里按照一定的方向不断的流动起来,就像不停开动的缆车一样。这样,我们使用的电灯、冰箱等才能正常工作。2、认识电源要帮助电荷流动起来,还需要提供动力的装置,这个动力就是电源。(五)课堂练习(出示课件)【我会填】1.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靠近头发,会发现头发和梳子相互吸引的现象,这属于()现象。2.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包括人类在内的()和()。3.物质同时具有两种电荷:()和()。4.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5.要想使电荷流动起来形成电流,需要具备()和()两个条件。【我会答】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六)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简单了解了有关静电的一些知识,并且知道了流动的电荷形成电流,才能使用电器工作。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们还会了解更多电的奥秘。(七)布置作业晚上睡觉前在黑暗中脱衣服,你能看到小火星吗?板书设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电荷流动(电流)电源电路教学心得:支教负责人签字:三课程名称:点亮小灯泡授课教师:授课地点:授课班级:授课时间:教具:小灯泡、1.5v的干电池、导线、实验记录单、小灯泡的剖面图或剖开的大灯泡的实物、电池和小灯泡的图片等。教学目的:科学概念:1、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2、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3、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4、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过程与方法:1、连接简单电路。2、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3、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日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2、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3、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教学内容:一、引入当我们闭合家里的开关,电灯就会亮起来。电灯为什么会亮呢?考虑过这样的问题吗?让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小灯泡吧!二、认识小灯泡等的结构1、小灯泡的构造:(1)小灯泡大家都看到过吧?你能画一画印象中的小灯泡吗?要求划出小灯泡的内部构造观察小灯泡。(2)每组一个灯泡,观察小灯泡的各部分结构。(3)交流观察结果,并对自己画的小灯泡作出修正。(4)猜猜电流是怎么从小灯泡内部通过的?用手指画一画。2、观察导线、电池,说说导线和电池的结构三、让小灯泡发光1、点亮小灯泡(1)小组活动----连接这些实验器材,想办法使小灯泡亮起来,用手比划说说电流是怎么流动的?并做好记录,用箭头画出流动的方向。(2)组织学生汇报:连接好的小组上台展示,并说说电是怎么流动的?它的方向是怎样的?没有连接好的也上台展示,与全班同学一起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渗透短路、断路等知识。2、尝试用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1)还能用哪些方法点亮小灯泡,用实物图画下来哦。(2)画出每一种连接方法的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3)把连接图贴在黑板上,在全班交流,分析接亮的共同点。3、出示实物图,分析哪个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四、安全教育我们在课堂上使用的都是电池,电压较小,不伤及到生命,而发电厂发出的,通过导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交流电,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的、致人死亡的点,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用家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尤其要注意。教学心得:支教负责人签字:四课程名称:凸透镜聚焦原理授课教师:授课地点:授课班级:授课时间:教具:1、分组实验材料:光学实验盒(凸透镜、纸屏、蜡烛、火柴等)放大镜,滴管,盛水的玻璃杯2、课件:凸透镜光学示意图、成像示意图教学目的:1、掌握凸透镜放大、聚光、使物体成像的特点,并会使用凸透镜。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归纳概括能力——通过反复实验,归纳凸透镜成像大小的规律。3、通过实验和制作,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通过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教学内容:一、导入新课猜谜导入:同学们,老师今天特意带来一个谜语,想考考大家,有信心吗?(出示谜语:小小玻璃片,作用可真大。老爷爷用到它,读书、看报都不怕;老奶奶用到它,做的针线活人人夸;小朋友用到它,科学发现成绩大。)学生自由猜谜。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引导,揭示谜底是老花镜,然后指出老花镜其实是凸透镜。引入今天的课题《凸透镜》。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一)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活动:亲密接触,认识凸透镜老师为每一个小组准备了一些放大镜(师出示一个放大镜)。请大家仔细观察或用手摸一摸,看它在外形上有哪些特点?咱们比一比看一看谁观察得仔细。1、学生分组观察:(教师随机指导)(此观察活动大约需要3—4分钟要保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直到每一同学都仔细观察一遍,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2、学生在小组之间互相交流描述自己所观察的放大镜。3、学生分小组汇报观察结果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这些放大镜虽然有的中间厚一些,有的薄一些,实验用放大镜由镜片、镜框、镜柄三部分组成,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边缘薄,中间厚,镜片透明。人们根据放大镜这一特点,又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凸透镜。(板:凸透镜)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做凸透镜。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关于凸透镜的知识。(二)亲身体验,分组研究凸透镜的作用同学们以前玩过放大镜和激光灯吗?那你一定有很多玩法!你想怎样玩?会有什么发现?每一个小组商量一个玩的方案,在做好简单的分工,玩的过程要及时记录产生的问题、疑惑和自己的发现。学生分小组商议、分工、进行探究,记录。气氛活跃,热烈。教师在小组内巡视,并做提示:不要用激光灯照射眼睛!不要用凸透镜看太阳,否则会灼伤眼睛!1.学生分小组研究凸透镜放大和聚光的作用,然后汇报自己小组的发现。教师小结:看来,玩中真有大名堂!通过玩,我们发现了凸透镜有放大、聚光的作用,你们真棒!(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教师可放手让学生尽情地玩,并时刻提示学生怎样做有危险性在玩中学生肯定会有自己的许多发现,教师应恰当地进行点播,使学生清楚放大镜的放大和聚光的作用。)2.亲手实践,探究凸透镜有成像的规律(1)实验指导咱们继续来尝试一种新的玩法,好不好?老师已经给大家准备好了实验材料。(实验器材每四人一组,每组的实验装置为:蜡烛、火柴、凸透镜、纸屏、小瓷盘。实验桌上有一张记录卡。)大家把蜡烛、凸透镜、纸屏直立在桌面上,然后用火柴点燃蜡烛(师提示要注意安全),调整蜡烛、凸透镜、纸屏三者的位置,看看有什么发现?实验时注意: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这个实验,小组长分好工,把实验过程中的发现记录在《实验记录卡》中。附:(1)试验记录表:凸透镜的位置像的特点填倒或正填大或小凸透镜距纸屏近,距蜡烛远时凸透镜距纸屏远,距蜡烛近时(2)学生分组实验:凸透镜成像实验。学生分组开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3)学生汇报交流:学生分组上台展示记录表并介绍实验方案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及时点评,引导学生观察并得出结论,刚才每个个小组的代表向我们演示了他们的发现,现在请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验情况再结合其他小组的实验情况,将大量的实验信息进行分析,看能从中发现什么或得出什么结论。(4)学生讨论分析实验数据。通过分析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结果与说出
本文标题:小学科学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259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