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初中阅读知识一页纸通览
“初中现代文阅读知识”一页纸通览基础知识1、标点符号的作用(1)省略号:①表引文的省略,②表列举的省略,③表说话断断续续,表语意未尽。(2)引号:①直接引用;②强调,着重指出;③特殊含义(反语,起讽刺作用;特定称谓)。(3)破折号:①解释说明,补充说明;②话题转换;③声音延长;④说话的停顿或中断。(4)冒号:①表示提示性话语之后的停顿,用来提起下文;②用在总括性话语之后,表示总结上文。2、句子的类型(按语气分类):①陈述句、②疑问句、③祈使句、④感叹句。3、常用修辞方法及表达效果(7种):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比、设问、反问。比喻的作用(在记叙文中):形象生动地表现……(紧扣相似点表述事物的特点)。拟人的作用: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如是散文,一般还要回答“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设问句的作用:(1)在文章开头语段:引出……话题,引发读者思考。(2)在文中:承上启下,引起……思考。(3)在文末:发人深思,深化……主题。排比句的作用:加强语势,强烈地抒发了……的思想感情(记叙文);从多个角度阐述了……(议论文)。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强烈地表达了……的感情。夸张的作用: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突出(渲染)了……的特点。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某种事物本质)。4、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记叙类作品常见表现手法1、对比:突出人或物的特点(性格、品质),起突出强化的作用,彰显主题。(1)环境的对比(2)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对比(3)主要人物的前后对比。2、衬托(侧面烘托):把两类或同一类不同性质的事物放在一起,使主体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可分为两类:正衬和反衬。(1)以环境衬托人物(2)以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3、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有助于情节的展开。4、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渲染、进行陪衬的一种表现手法。文学作品运用铺垫手法,往往能增加文章的深度,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主题更突出。5、伏笔与照应:伏笔——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上文对下文的暗示。小说设置伏笔,往往使情节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前有伏笔,后文必须有照应,照应的作用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6、托物言志:通对某种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现某种精神、品格,表达出自己的志向和情思(具有整体性的象征意义),这是抒情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记叙文阅读知识储备及基本技能要求1、概括故事的内容: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四个记叙文叙事要素简要地回答,特别不要忽略故事的结果。2、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1)表层含义——具体可感的事物;(2)深层含义——与主旨有关的抽象概念或者某种象征意义。3、领会文章标题的作用:(1)概括了文章的内容(2)揭示或隐含了文章的主旨。(3)提示文章线索(叙事线索,抒情线索)。4、理解句子的含义:品味其中的关键词语,联系全文内容和主旨进行整体思考,阐释它的含义。5、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品味和赏析语言,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1)首先要关注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识别修辞方法,写出它的表达效果(具体见“修辞手法的作用”)。(2)关注动词的准确运用,理解人物的动作细节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个性品格。(3)关注句式整齐、富有节奏的句子,体会语言的音韵美以及强烈的抒情效果。6、理解记叙文中句子或段落的作用(往往要从“内容上”与“结构上”两方面来思考回答):①用在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统领全文;点明…主旨,引出下文……。②用在文章的中间:承上启下的作用(结合上下文内容来表述);或独立成段,起强调作用。③用在文章的结尾:呼应开头……的内容;呼应题目,总结全文,深化文章……主旨等。7、把握记叙文中心的途径(1)关注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的句子。(2)关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3)关注人物描写及作者对人物所持的感情倾向。8、了解记叙顺序及作用,理清文章思路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1)插叙概念: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叙述,插入另一个或几个与中心事件有关的情节的叙述方法。(2)插叙的作用:(a)中紧凑,有波澜,避免平铺直叙。(b)补充交代事件的起因(背景),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c)补充人物和事件,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3)倒叙的概念: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4)倒叙的作用:(a)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突出文章……主旨;(b)制造…悬念,引人入胜;(c)丰富文章结构变化,避免平铺直叙。9、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1)交代故事背景(通常在文章开头)。(2)渲染……气氛。(3)烘托人物……心情。4、抒发(散文作者)……的感情。5、深化作品主题(一般用于结尾,借景抒情,具有某种象征意义)。10、人物描写的种类(1)肖像(外貌、神态)描写。(2)语言描写。(3)行动(动作)描写。(4)心理描写。说明文阅读知识储备及基本技能要求1、阅读说明文基本步骤和目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说明对象,区分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分析文章内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2、把握说明对象:说明文的题目,常常是说明对象;也有特例,需要通过阅读找出(要区分全文说明对象,还是局部说明对象)。3、区分说明文的类别:(1)事物说明文(具体事物);(2)事理说明文(抽象事理)4、把握说明对象特征的途径:寻找文章的中心句(一般在文章开头或结尾段),要注意区分事物的总特征还是局部特征;如果没有现成句,就需要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归纳事物的特征。5、识别说明顺序(1)空间顺序说明对象一般为具体事物,要关注方位词和表示方位变化的词语。(2)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文章,要关注表示时间的词语和时间变化的词语。(3)逻辑顺序阐释事理说明文,逻辑顺序又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一般到个别;由整体到局部,有特性到功用等。6、理清说明顺序的途径:一篇说明文有的只有一种说明顺序,有的综合运用多种说明顺序。运用不同说明顺序的说明文有不同的语言标志,抓住它,就能把握文章结构,理清说明顺序。常见语言标志有:(1)表序号的词语,如:首先、其次、另外等。(2)每个自然段的起始句,常常点明本段要说明的内容。(3)语段统领句,统领若干语段乃至全文。(4)小结句。(5)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设问句,关联复句等)。与说明顺序有关的题型还有:分析段落不能调换前后的理由(两个方面)。方法:(1)辨析这两段各写了什么,它们之间是什么逻辑关系;(2)再从上下文之间的词句照应上来判断其是否匹配。7、识别常用的4种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列图表。8、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一般而言,解答说明方法作用的题目往往可以利用文中现成的句子(该语段的中心句)或关键性词语来解答,有的在本段中找,有的在相邻段中找,或利用关键性词语来概括表达。不同说明方法的作用可以有不同的表述形式,如:列数字、举例子:具体地说明了……;作比较(对比):突出说明了……;列图表:直观、清晰地说明了……。9、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洁:辨析某些限制词、修饰语是否可以删去或替换(要对照原句,核对其细微差别)。议论文阅读知识储备及基本技能要求1、理解核心概念,区别“论点”和“论题”“论题”即“话题”,是作者所议论问题的范畴,它往往出现在文章的标题中;“论点”是对论述问题(论题)所提出的见解和主张,它的语言表达形式是一个判断性的句子,而不是词或短语。多数文章的论点可以在文中(包括题目)直接找到,一部分文章的论点需要读者阅读后自行提炼概括。2、把握论点的基本方法(1)抓文章标题(要区分论点式、论题式)(2)关注文章首尾段(3)梳理文章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握各段落中心句(往往是分论点,体现文章的论证思路,从各个角度论证总论点),进而提炼文章论点。3、识别论据类型,分析论据作用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理论叫做论据。论据有两类:(1)事实论据(事例、统计数据等)。(2)理论论据(名人名言、谚语、俗语等)。要识别文章用了哪些论据,分析论据在文中的具体作用;特别要注意区分该论据是为总论点服务的,还是为某个分论点服务的。有时中考还会要求补写论据。补写事实论据的要求:(1)真实;(2)事实与论点有紧密的逻辑联系;(3)表述事例的语言是概括性的。4、掌握论证方法,分析其具体作用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纽带。初中阶段主要掌握“举例论证法”(例证法)、“引用论证法”(引证法)和“对比论证法”。这些除外,在议论和说理过程中,还会运用“类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等论证方法。分析论证方法作用的答题表述通常为:列举……事例(引用……言论;通过……对比),有力地论证了………论点(或某一分论点)。5、把握议论文的结构层次:先从总体上分清文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然后抓住“分析问题”的重点部分,从总分、并列、对比、层进等结构形式入手进行归纳梳理。读写结合形式和技能要求一、写阅读感受:感受作品思想内容,表达阅读后对自身的启示或体会。要求:感点明确,有理有据,联系自身,结构完整。二、写文章评价:对文章观点、涉及的社会现象或人物等作出或肯定或否定的评论。要求:观点正确,态度鲜明,有理有据,结构完整。三、写艺术鉴赏:对文学作品艺术手法的鉴别和赏析。要求:准确鉴别文章写作手法;准确把握文章主旨和作者情感;着重分析该艺术手法对表现文章主旨或文中人物思想性格的作用。四、仿写:1、把握所仿语句在句式、修辞方法等方面的特点。2、与所仿语句的句意、形式保持一致。五、扩写:把握原文的主旨和基本内容,展开合理想象,不违背生活常识。六、缩写:1、把握原文的主旨和基本内容。2、保留主干,删除枝节。3、把描写变成叙述使精简。七、改写:1、正确把握原文的主旨和主要内容。2、根据要求改写原文。八、续写:1、正确把握原文的主旨和主要内容。2、展开合理想象。3、与原文衔接自然顺畅。
本文标题:初中阅读知识一页纸通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377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