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杂文相关知识,理清文章思路,培养语文能力。2.学习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培养探究能力。教学重难点:目标一、了解杂文相关知识,理清文章思路,培养语文能力。二、学习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培养探究能力。教学时数与设想:根据由整体到局部、由略读到精读的普遍认识规律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把握文章整体,粗略了解作者观点、思路和文体知识;第二课时细致品味文章的段、句、词及修辞。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现在是五月了,假想我们到山上看到一棵野生的杨梅树,满树结满了诱人的果实。这时我们就会本能地占有它,然后摘下鲜红肥润的杨梅,美美地吃起来。如果不慎摘到烂果子,我们会毫不犹豫地扔掉;如果看到青果,我们会把它留在树上。这就是鲁迅说的拿来主义。在对待简单的生活问题时,我们都能本能正确地运用拿来主义。但如果面对的是复杂的社会问题时,许多人就困惑、迷惘了。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就有许多知识青年乃至大学者都困惑、迷惘过。二、启发思考1.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说说看鲁迅的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社会问题而提出的。明确:继承文化遗产,接受外来文化。提示:别的且不说,单是学艺上的东西,送古董,捧几张古画和新画,送梅兰芳。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2.现在我们撇开课文,就说在对待“继承文化遗产,接受外来文化”上,可能会产生哪几种态度?明确:全盘否定、全盘接受、消极逃避、辨正吸收。3.我们现在来看看历史上,都有哪些态度?(见练习册,简介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1919年五四前后,是中国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最集中、最剧烈的时期,与以往历次的文化革新不同,这次新文化的倡导者对旧文化几乎彻底发生了怀疑,传统中国似乎“老旧”得只剩下了小脚、八股文和染缸似的大家庭,“全盘西化”一呼百应。可是没过多久,新文学的过分年轻、稚拙就让不少人大失所望,胡适的两个蝴蝶儿(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几乎成了笑谈。人们发现,一味地模仿西方文化是学不来的,离开人家几千年的根基,这种模仿只能是呀呀学语。于是,三十年代“发扬国光”的复古潮流一度抬头。这时,国民党政府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实行反革命文化“围剿”,主张“全盘西化”。在左翼文艺队伍中,一些人反对继承旧文化,反对吸收外国文化,造成思想混乱。1934年6月鲁迅先生就写下了这篇杂文,批驳了错误思潮,提倡“拿来主义”。不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与五四运动时期的一味模仿不同,他的拿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三、感悟作者思路1.同学们还记得议论文思路吗?明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2.何谓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怎样实行拿来主义?3.作者是不是按我们的思路来写?那是怎样的?为什么要将分析问题部分调整到前面去?明确:符合先破后立的驳论文写法;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代感。政论性。4.本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别?明确:运用比喻论证。议论说理形象化。文艺性。大宅子——文化遗产孱头——愚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鉴赏的逃避主义者昏蛋——头脑发热,不分好坏、盲目排斥、全盘否定的虚无主义者废物——失去自立能力,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鱼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鸦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东西烟具——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姨太太——纯粹的糟粕4.完成课后联系三。说说本文语言具有什么特点?明确:幽默犀利四、文体知识1.同学们看注释,回答以下问题:1).本文出自哪部集子?明确:《且介亭杂文》2).本文属什么文体?明确:本文的文体是杂文。3).何谓杂文?有何特点?杂文是文艺性的社会论文。它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但以议论为主。杂文,是直接而迅速的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精悍、活泼锋利为主要特点。最基本的表达方式是形象化说理。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杂文有如下特点。五、拓展延伸1.试举历史上运用拿来主义的成功事例。提示:胡服骑射、日本遣唐使、黄道婆学纺织2.小组讨论:说说拿来主义在今天的现实意义。提示:改革开发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追星族学奇特发型服装,却不学明星的拼搏精神。六、布置作业将讨论结果写出100字左右的文字交进来。七、板书《拿来主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教育目标(1)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2)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2、能力训练目标(1)通过阅读和分析本文,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通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2)通过学习本文形象、含蓄、幽默、犀利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3、情感陶冶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祖国改革开放国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博大的心胸和远大的政治情怀。二、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透过词语的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三、教学难点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四、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五、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教时[导入]由于改革开放,国门敞开,大量国外的东西涌入我国。这涌入的有先进的科技,但同时也有腐朽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的答案吧。[新课]一、时代背景本世纪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为推行政治上的卖国主义政策,在文化政策及其活动上,主张“全盘西化”,贩卖民族虚无主义的文化观点,极力摧残民族文化。而在当时的左翼文化战线的内部,在“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中,一些受极“左”思潮影响的同志,又把“采用旧形式”视为“机会主义”、“类乎投降”,也不能正确对待民族文化遗产。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先生以马列主义学说为指导,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新文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后来成为中国无产阶级对待文化遗产的代名词,普遍采用至今。[布置阅读]要求学生默读全文,找出生字词,并理出文章思路二、阅读:1、正音、解词:[课堂练习]学生上黑板注音,解词,教师正音,评讲自诩(xu):自我夸耀。诩,说大话,夸耀。残羹(geng)冷炙(zhi):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冠冕(mian):很体面,有气派。冕,古代帝王的礼帽。脑髓(shui):脑筋。孱头(can):懦弱无能的人。蹩(bie)进:躲躲闪闪在走进。2、本文思路:[引导思考]在阅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思考本文的思路[提问]下面有几种有关段落的划分法,你认为哪种最恰当?为什么?(1)、分为两部分:第一段(1-4):破“送去主义”。第二段(5-10):立“拿来主义”。(2)、分为三部分:第一段(1-5):提出问题,主张“拿来主义”。第二段(6-9):分析问题,阐明什么是“拿来主义”。第三段(10):解决问题,总结“拿来主义”。(3)、分为四部分:第一段(1-2):开篇扣题(没有人说道“拿来”)第二段(3-5):否定“送去主义”,主张“拿来主义”。第三段(6-9):正面分析“拿来主义”(破、立)第四段(10):总结“拿来主义”的作法、结果、前提和意义。[引导归纳]这三种意见从思路上看都符合逻辑,都能理清文章的条理。因此,三种分法都有是可以的。但第一种意见强调了“破”,更体现了文章的针对性,且更简洁,所以一般都采用第一种分法。[组织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并巡回指导1、文章前半部分重在批判“送去主义”,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2、“送去主义”的表现有哪些?其实质是什么?为什么只把锋芒指向学艺方面的几件小事,而不去揭露出卖领土和资源的重大罪行呢?3、第3段用了什么论述方法?4、“抛来”与“抛给”两个概念有何不同?为什么又可称为“送来”呢?5、文章“破”字当头的结构有何好处?6、有关重要词语、句子的咀嚼(即捧、挂等)[教师讲评]根据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教师讲评并归纳讲评1:国民党的“送去主义”与清王朝的“闭关主义”有着内在的历史的联系,而且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不妨先看清王朝的“闭关主义”。何为之?见注释。当时清政府以“国情特别”等为借口,盲目排外,与世隔绝,“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结果怎样?使古老的中国处于腐败落后的境地,最终在别人的枪炮面前,不堪一击,“碰了一串钉子”。再看“送---”,“到现在”,自然是国民党统治时期,“闭关自守”的“大门”早就没有了,“守”也失去了立足之地,于是由“闭关主义”走向另一个极端“送---”。从历史上的“闭关主义”起笔,意在说明:1)二者是血脉相承、衣钵想继的;2)都是腐朽、落后、反动的本质的反映。(板书)讲评2:老蒋的送去主义表现在很多方面,如27年其上台后,不断出卖主权;“九*一八”事变后,为了投靠、讨好美英帝国主义,更是拱手相送国土,由美英操纵着中国经济命脉,控制中国的军事力量,这些都是“送—”的具体明证。但是作者没有举这方面的事例,而是列举了学艺方面的三个事例。这是因为本文论述的中心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所以用“单是”一词将其他尽人皆知的事实一笔推开,从而将批判的重点更集中,这样选材才更准确,与中心一致。列举的是:送古董、送画、送活人。要说明的是,送这些东西,不一定得扣上卖国的帽子,但这决不是正常的文化交流,而是媚外求荣。这里也没有非议梅兰芳的意思,而是斥责国民党利用梅去苏联一事欺世惑众、向西方献媚取宠。这里,我想起一副对联。这是甲午战败后,李鸿章赴日本求和时与日本外相伊藤博文所对下的,上联是伊的:“朝无相,边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将来怎样?”下联是李的:“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量亦无妨。”这可以作为“送去主义”的一个绝妙的注释了。作者在列举这几个事例时,字里行间充满了辛辣的讽刺、无情的嘲弄和深刻的批判。讲评3:第3段是难点,它的论证过程比较复杂。本段用了类比的方法。请将类比的内容填上:尼采:自诩是太阳中国:——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他发疯而死——结论:自诩地大物博;掘起地下的煤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只送去,不拿来;子孙沦为乞丐(亡国灭种)。(一、二没有现成的句子,但自己可以概括出来)“送---”的危害性不是很可怕吗?讲评4:几个概念的区别。“抛来”是随意的,“抛给”是有意的,“送来”是特意的。也可以理解为“抛来”是受动的,“抛给”是主动的,“送来”是有目的的。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外国有目的地送来了什么?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小东西。帝国主义者送来这些东西的目的是什么?毒害中国人民。欺骗中国人民。用鸦片来换取中国的银两。(板书:危害:亡国、贻害子孙)因此,这种送的实质是什么?(板书:毒害、欺骗、侵略、掠夺。)[提问]全文论述的是拿来主义,却用了五分之二的篇幅批判送去主义,这种破字当头的结构有什么好处?讲评5:破字当头的好处使论述有历史的深度,它是在总结近百年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立论的。作者从广阔的背景上,点明了从闭关主义到送去主义,是从一个极端到另有个极端,反动落后的本质一脉相传。清政府,搞闭关主义,落后挨打;蒋介石,搞送去主义,丧权辱国。出路在哪里?只要实行拿来主义!这种立论,站得高,看得深,有历史深度。2)从对比中分析问题,有说服力。3)先破后立,相得益彰。前者破得越彻底,后者立得越有力;送去主义的危害揭露得越深刻,实行拿来主义的理由越充分。因此,从揭批入手,再转入正面论述,显得水到渠成,立论更鲜明有力。6、重要词句的理解。(略)幽默、讽刺,是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
本文标题:拿来主义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794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