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编秦汉文学秦汉文学绪论第一章秦汉散文第二章司马迁与《史记》第三章汉代辞赋第四章汉代诗歌一、秦汉文学的历史跨度:秦代文学(秦统一中国前后)西汉文学东汉文学(文学史通常把东汉末年汉献帝建安时期归入魏晋文学范围内)二、秦汉文学的基本内容:1、秦代的刻石文、李斯的政论散文2、汉赋3、两汉政论文及其他散文4、史传文学(《史记》和《汉书》)5、汉代诗歌(汉乐府和文人五言诗)三、秦汉文学的主要特征1、秦汉文学属于上古时期文学的第二阶段,是中国文学的上古时期发展到中古时期的传承期,具有承前启后的过渡期文学特点。2、“秦世不文”是秦代文学的主要特征。秦代唯一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文人是李斯,他的《谏逐客书》铺陈排比,逻辑性强,富有文彩。秦始皇东巡的刻石文对后世碑铭文有影响。3、汉代史传文学、辞赋、政论散文出现繁盛局面,诗歌处于较为沉寂的时期。4、汉代文学主流与政治主流、思想文化主流高度一体化5、汉代文风以疏荡显其气韵,体式以鸿大见其壮美。6、汉代文学在价值取向、审美风尚、文体样式等诸方面为后世树立了典范。第一节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与文学的基本态势一、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作家群体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条件汉代作家群体在文帝和景帝时期再度生成,它的生成与以下条件有关:1、解读文学典籍成为时尚;2、诸侯王、天子、外戚对文人的招纳任用,兴起了献纳辞赋的风气;3、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4、游学游宦的兴盛。第二节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1、汉代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使其作家充满了胜利的喜悦和豪迈的情怀。反映在文学上就是具有一种能够包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2、汉代文人普遍具有一种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怀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因此汉代文学作品中贯穿着一种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保持着激扬高昂的格调。3、汉代文学在表现士人的进取精神时,把圣主贤臣的结合作为自己的理想,而当这一理想无法实现时,就产生了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4、汉初文学的重要内容是批判秦朝的暴政,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5、由于与先秦时期楚地文学的渊源关系,汉代文学从开始就带有浓郁的浪漫色彩。进入东汉以后,文学作品的浪漫色彩逐减,理性精神日增。6.汉代文学的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都呈现出兴旺的景象,二者相互促进,有力地推动了汉代文学的发展。第三节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一、铺张扬厉的文风和繁琐的解经习气;二、文学的重模拟和经学的守师法家法;三、文学和经学的从繁到简;四、经学与汉代文学思潮;第四节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一、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1、赋的多元性;2、辞赋分工与合流;3、从《史记》到《吴越春秋》;4、五、七言诗的孕育;二、汉代文学的分期汉代文学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四个时期:①自高祖至景帝,是汉代文学的初创期,代表作家是贾谊和枚乘;②从武帝至宣帝,是两汉文学的全盛期,新体赋定型成熟,史传文学《史记》写成,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司马迁等;③由元帝到东汉和帝,是西汉文学的中兴期,辞赋创作出现第二次高潮,《汉书》写成,代表作家有扬雄、班固;④从安帝到灵帝是汉代文学的转变期,抒情短赋出现,五言古诗成熟,代表作家有张衡等。第一章秦汉散文教学设想:这一章要重点把握汉代散文发展的脉络和演变轨迹,了解各个阶段散文发展的不同特点,同时还要熟悉不同时期代表作家的散文代表作及其特色。重点:贾谊的政论散文第一节李斯与秦代散文一、吕不韦与《吕氏春秋》成书过程及体例平实畅达的文风丰富多彩的语言《史记.吕不韦列传》“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二、李斯与《谏逐客书》1、采用铺张手法。2、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3、文风波澜起伏,宏放雄辩,有纵横家遗风。鲁迅言:“由现存者而言,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第二节贾谊与西汉初期散文一、贾谊《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时贾生年二十余,为最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贾谊散文共58篇,收录于《新书》。其作品大致可分三类:一是专题政论文,如《过秦论》。二是就具体问题所写的疏牍文,如《论积贮书》《陈政事书》(又称万言书之祖)三是一些杂论。形式多为奏、议、疏、策等内容多为发表政见,指陈时弊,也有专门总结秦之教训或劝告侯王不要谋反的。艺术上这些文章都写的感情充沛,气势逼人,富于文采,既有战国散文的遗风,也受当今辞赋的影响。《过秦论》的艺术特色1、文章洋洋洒洒,以历史事实为据,以精辟议论作结,有一种令人深思猛醒的艺术效果。2、无论叙述还是议论,都以对比手法加以强调,颇具说服力。3、文章排比铺叙,尽力渲染,深得先秦纵横家说辞的风神。《论积贮疏》论述主旨:发展农业,储存粮食,对治国安民具有重大意义。论述角度:1、从对现实的分析,证明“积贮”的紧迫性。2、从对现实规律的阐述,证明不“积贮”的危害性。3、从对具体措施的设想,证明“积贮”的可行性。艺术特色:注重铺陈说理,行文流畅而有气势。二、晁错:《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晁错者,颖川人也。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与洛阳宋孟及刘李同师。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陗直刻深。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论贵粟疏》论述中心:阐述重农贵粟,强本抑末的主张。艺术特色:1、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说理透彻。2、正反对照鲜明,说服力强(今昔、商农)。3、语言朴素,具有逻辑性。4、感情真挚,气势充沛。《淮南子》的文学色彩:1、多用历史、神话、传说、故事来说理。2、行文多形容铺张,繁富有序,颇重语言的修饰和整饬。《淮南子》在中国古代美学发展史上的地位:1、关于美的本质的认识。2、关于审美艺术的创作规律。总结:《淮南子》关于美及审美艺术创作的探讨,代表了汉代的美学成就,也明显体现出从先秦向魏晋过渡的特点。第三节《淮南子》及其他散文刘向及其它作家刘向是西汉后期重要的经学家和目录学家。他的《七略别录》一书是我国最早的分类目录学著作。其它还有《战国策书录》、《管子书录》、《孙卿书录》散文代表作:《新序》、《说苑》。东方朔《答客难》桓宽《盐铁论》扬雄《解嘲》第四节抒情议理散文总的特点:书信体,抒情与议理结合。发展流变:春秋时期,我国古人就开始用书信的形式来表情达义。但此时所遗之书,多为军国大事,只论事说理,个人感情不多;战国时期,一些书信在叙事、议理中已经含有较多的抒情成分;汉代,它们或偏重抒情,其中有一些议理的成分,或偏重议理,其中有一些抒情的成分。将抒情与议理完满结合。邹阳与《狱中上梁王书》《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邹阳者,齐人也。游于梁,与故吴人庄忌夫子、淮阴枚生之徒交。上书而介于羊胜、公孙诡之间。胜等嫉邹阳,恶之梁孝王。孝王怒,下之吏,将欲杀之。邹阳客游,以谗见擒,恐死而负累,乃从狱中上书曰……书奏梁孝王,孝王使人出之,卒为上客。”1、表达上博引史实2、巧设比喻,铺张排比。3、辞采富丽,具有辞赋化倾向。《狱中上梁王书》主要艺术特色:“故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昔者司马喜膑脚于宋,卒相中山。范雎折肋折齿于魏,卒为应侯。此二人者,皆信必然之画,捐朋党之私,挟孤独之位,故不能自免于嫉妒之人也。是以申徒狄自沉于河,徐衍负石入海。不容于世,义不苟取,比周于朝,以移主上之心。故百里奚乞食于路,繆公委之以政。宁戚饭牛车下,而桓公任之以国。此二人者,岂借宦于朝,假誉于左右,然后二主用之哉?感于心,合于行,亲于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故偏听生奸,独任成乱。”精彩片段:其它抒情议理散文1、杨恽《报孙会宗书》杨恽是司马迁的外孙。《汉书.司马迁传》中说:“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可能是私授弟子,或允许友朋阅读转录)焉。”2、班昭《为兄上书》3、徐淑《答夫秦嘉书》司马迁与《报任安书》结构层次:1、说明迟迟未回信的原因。2、具体阐述自己的身残处秽,诉说所遭受的奇耻大辱。3、回顾了为李陵辩护而获罪的经过。4、阐述作者的生死观、荣辱观。5、说明自己著成《史记》,可偿前辱之债。6、总收愤叹之意。《报任安书》艺术特色:1、结构严谨,次序井然,前后呼应。2、重铺排,重夸张,以酣畅淋漓取胜。又引证了大量的史料,使用了许多比喻手法,从而构成一种不可折服的气势。3、语言富有抒情性。精彩评述:明代孙月峰说:“直写胸臆,发挥又发挥,惟恐倾吐不尽,读之使人慷慨激烈,唏嘘欲绝,真是大有力量文字。”又曰:“粗粗卤卤,任意写去,而矫健磊落,笔力真如走蛟龙、挟风雨,且峭句险字,往往不乏,读之但见其奇肆,而不得其构造锻炼处。古圣贤规矩准绳文字,至此一大变,卓为百代伟作。”(《评注昭明文选》)孙执升云:“史迁一腔抑郁,发之《史记》,作《史记》一腔抑郁,发之此书。识得此书,便识得一部《史记》。盖一生心事,尽泄于此也。纵横排宕,真是绝代大文章。”(《评注昭明文选》)第五节《汉书》与东汉散文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陕西咸阳)人,少有才名。在其父班彪增补《史记》的基础上重修汉史,被人告发私改国史,下狱,其弟班超上书力辩,明帝甚奇之,除兰台令史,迁为郎。奉诏撰写《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它沿袭《史记》的体例而略有改变。它改书为志,去掉“世家”并入“列传”,这样它就由“纪、表、志、传”四部分组成。全书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主要记载从高帝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历史。(西汉的历史)记事散文有赵晔的《吴越春秋》、袁康的《越绝书》;政论散文有王充的《论衡》、王符的《潜夫论》。另外,游记、碑文等新的散文样式也崭露头角。马第伯的《封禅仪记》是现今能见到的最早的游记。总体来说,东汉散文向着骈俪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不少作家也在刻意追求通俗易懂、浅显明快的语言风格。第二章司马迁与《史记》主讲:王红霞台湾学者赖明德评司马迁司马迁是一位中国历史上才、学、识、德兼备的大史学家,也是一位精通经、史、子、集、历术的大学者。他的才表现在对学术思想的统摄和开展;他的学发挥在对文化体系的剖析和建立;他的识流露在对人类社会的透视和关怀;他的德显示在对正义的伸张和良知的实践。就经学上的成就而言,他确立了孔子的主导地位和六艺的真正价值;就史学上的贡献言,他开创了历史的体例和历史的批判;就对诸子学的认知言,他强调学术思想的自由和多元化;就文学上的表现言,他充分运用了流畅的时代语文,甚至各地的方言土话。还有,他在历学上所树立的典型,是对自然科学的确信和对客观事理的认定。(《司马迁之学术思想》)司马迁青年时期的壮游历程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史记·太史公自序》)奉命出使西南数次随武帝出游司马迁的人生与创作关系攻读、游历、遗命、蒙辱,这种特殊的生活遭际人生道路,成就了司马迁的史才、史德、史胆、史识,使他具备了完成伟大历史巨著的主客观条件,创造出了充满生机、活力、浪漫精神和斗争精神的千古不朽的杰作。鲁迅评《史记》况发愤著书,意旨自激,
本文标题:两汉文学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874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