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第10讲-语言的发展与演变
第十讲语言的发展演变第一节语言发展演变的原因第二节语言发展演变的特点第三节语言要素的发展演变第四节语言发展的两个基本过程第五节语言的接触和融合第六节语言的类型分类和谱系分类万物皆流,万物皆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的发展又带有自身的原因和规律。研究语言的发展,是为了找出语言的发展规律,使人们更好地驾驭和使用语言。第一节语言发展演变的原因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原因,语言也不例外。两方面原因: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一、语言发展演变的外部原因(一)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强大动力(二)社会的统一和分化导致了语言的发展(三)社会的接触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二、语言发展的内部原因社会的发展推动了语言的发展,这只是语言发展的外部原因,语言发展的决定因素还在语言系统内部。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它内部的要素经常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相互保持一种平衡的状态。如果其中的某个要素因社会条件发生了变化,平衡受到破坏,其他各要素就得随之作出调整,达到一种新的平衡。第二节语言发展演变的特点一、语言发展的渐变性二、语言发展演变的不平衡性一、语言发展的渐变性1.渐变性语言发展的渐变性,是指语言的发展变化不像社会变革那样产生突变,不是消灭现存语言和创造新的语言,而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通过语言中新的要素逐渐积累和旧的要素逐渐死亡来实现的,因此语言不会发生突变、巨变。2.原因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社会成员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它。与人们生活关系如此密切的语言没有老是花样翻新的必要,同时作为社会成员共同的交际工具,它也需要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增长的交际需要又不断促使语言发生变化以满足社会成员新的交际需要。这种稳固和变化的对立就导致了语言的发展变化只能是渐变的方式而不能是突变的方式。二、语言发展演变的不平衡性不平衡性的表现:第一,语言各个要素发展不一致。语音:变化显著,较慢词汇:快/慢语法:慢这种不平衡性不仅仅是体现在语言的三要素,就是其中某一要素,其内部发展仍然具有不平衡性。第二,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不一样。同一种语言现象,由于所处条件不同,其发展变化也是不同的,在有的地区发生变化,在有的地区则不发生变化,在有的地区是这样变化,在有的地区则是另一种变化,其结果是形成地域方言或亲属语言。北京话中的“你先走”,在粤方言中则说成“你行先”,这是语法发展不平衡性在不同地区的表现。第三节语言要素的发展演变语音的发展演变词汇和词义的发展演变语法的发展演变一、语音的发展演变(一)语音发展的痕迹在留声机和录音机发明之前,语音一发即逝,无影无踪。但我们还是知道语音在变,并且知道它是怎样变化的,我们凭借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方言和亲属语言,二是记录语言的过去状态的文字。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古汉语中“儿”读“泥”)(二)历史音变和非历史音变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所发生的音变现象称为历史音变。与历史音变相对的是非历史音变,即同一个时代的语音变化现象。例如:“面包”中的“面”读作[miam],而在“买面”、和“面条”中还读[mian],这就属于非历史音变。我们所指的语音发展、主要是历史音变。但是非历史音变在语音发展中的作用,也是不能排除的。因为许多历史音变现象是以非历史音变为先导的(三)语音演变的特点和规律语音的演变有很强的规律性。语音的变化往往涉及整类现象的有规律的变化,同一个聚合群中所有的成员都会发生有规则的变化,我们可以把一定历史时期语音的有规则的变化归纳成语音规律。这主要表现在音位的分化和合并、音位之间组合关系的变化两个方面。汉语语音演变的几条重要规律浊音清化。尖团合流。古无轻唇音。声调的变化。汉语语音演变的几条重要规律浊音清化。(平声归送气,仄声归不送气)中古音系中的浊塞音、浊塞擦音、浊擦音声母统称为“全浊音”。声调声母平上入去全清(清不送气)波包搬兵补保板饼布报变并笔拨百次清(清送气)坡抛攀普品捧铺炮片聘匹泼拍全浊婆袍盘平部抱掰步汴病弼钹白汉语语音演变的几条重要规律尖团合流。现代北京话中读舌面前声母(ʨʨʹɕ)的所有字在中古音系统中分别属于两组不同的声母,传统音韵学称为“精组”和“见组”。属于“精组”的中古是舌尖前塞擦音,同现在(tsts’s)声母相同;属于“见组”的中古是舌面后塞音,同现在(kk’x)声母相同。汉语语音演变的几条重要规律古无轻唇音。清代学者钱大昕发现“古无轻唇音”。奉[f-]:棒[p-]复[f-]:愎[p-]反[f-]:板[p-]甫[f-]:哺[p-]发[f-]:拨[p-]古汉语语音系统有复辅音:同族词黑x-k墨m-kmx-k来l-麦m-ml-命m-令l-ml-勉m-励l-ml-贪thom婪lomthl-堕duai落lakdl旮k-旯l-kl-二、词汇和词义的发展演变(一)词汇的演变1.原因词汇是语言中与社会的发展联系最紧密的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出现新的事物、新的概念需要产生新的词来表示,或者利用已有的词来表示,而使词增加新的词义。另一方面,社会中旧的事物也在不断地消失,表示这些旧事物的词也会逐渐被淘汰。再者词本身也在不断地变化。因此,词汇是语言诸要素中最活跃、发展最迅速的部分。2.词汇演变的表现(1)新词的产生(2)旧词的消亡(3)词语的替换2.词汇演变的表现(1)新词的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逐步深入,新事物层出不穷,语言中就要不断地产生新词来表达新的概念。如:“冰箱”、“航天飞机”、“登月火箭”、“经济开发区”、“集装箱”、“快餐”、“席梦思”等。(2)旧词的消亡(1)旧事物消失,代表这些事物的词也就因为不再被人们使用而成为旧词,逐渐从词汇中消失。在没有文字的语言里,某种事物消失了,代表这种事物的词也就随之消失。在有文字的语言里,某种事物消失了,表示它的词却可以保留在文献中,需要时还可以拿来使用。如“宗庙”、“进士”、“红卫兵”等。(2)社会生活的改变和人们认识的变化。在上古,汉族人对某些现实现象划分得很细,同类的事物或现象稍有不同就给以不同的名称,自然加重了记忆的负担,。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加深,就舍弃了这些不必要的区分或是改变区分的方式,如通过词的组合来实现这些区别。(3)词语的替换词语的替换也是词汇发展中的一种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的特点是:只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而现实现象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如“工资”代替“薪水”、“司机”代替“车夫”。(二)词义的发展演变词义的演变是指词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从古到今,通过不同历史时期对词的意义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词义在不断地演变。汤:热水“冬日则饮汤”“赴汤蹈火”1.原因社会的变化书(动词):书写----写成的字(书信)----有文字的读物(书籍)。原始社会:书=契语言系统的变化脚—足脸---面眼---目嘴—口2.词义演变的途径一是通过词义的引申产生新的词义。“甲”:种子萌发。种子萌发是植物生长的第一阶段,由此引申为“第一”“尽”:“器中空”,就是穷尽了,不再有了,由此引申为“达到极端”,如“尽善尽美”。有时改变声调甚至改变字形巩固引申的结果。二是通过比喻来产生新义,如“后门儿”本指房子、院子等后面的门。后来用它比喻通融的舞弊的途径。三是一个词合并了另一个词。引起了词义的变化,例如,“肌”和“肉”古人分别很严。《说文》段注:“人曰肌,鸟兽曰肉,是其分别也”。后来“肉”吞并了“肌”。3.词义演变的结果(1)词义的扩大一个词的意义,如果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大,这就是词义的扩大。如汉语中的“江、河”,原专指长江、黄河,现指所有的江河;“皮”原专指野兽的皮,现则泛指皮肤,这些都是词义的扩大。(2)词义的缩小一个词的意义,如果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小,这就是词义的缩小。如“丈人”,原指年长的男子,现专指妻子的父亲;“臭”原指一切好闻和难闻的气味,现则只指臭味。(3)词义的转移即原来的词义表示某类现实现象,后来改变为表示另一类现实现象,这种现象就是词义的转移。闻:听见、听到。----用鼻子嗅新闻/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三、语法的发展演变语法结构是语言的基础,具有稳固性。但是这种稳固性仍然是相对的,只是语法的发展变化十分缓慢。语法发展的原因1、社会发展:交际需要,思维发展→调整某些语法规则2、语言内部系统的语法变异→方言共同语、书面语口语、阶级阶层3、外来语影响→现代汉语受英语影响较大语法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新语法要素的产生语法手段的增加:把字句把v.------pre.两岸芦花一江水,依前且把钓鱼丝。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予家药鼎分明在,好把仙方次第传。洞庭云水潇湘雨,好把寒更一一知。“把”由动词慢慢虚化为表示处置意义的语法手段。(二)旧语法要素的消失语法的发展也表现为不少语法手段消失了。例如,原始印欧语富于形态变化。据推测,原始印欧语的名词有三个“数”、三个“性”和八个“格”的不同形态,因而有“性”、“数”、“格”三种语法范畴。这些形态在现代英语中很多都消失了。(三)语法要素的类化和异化1.类化语法发展类化是指语法成分由不统一趋向统一,形成表现形式一致的语法类别。例如,古代英语里构成复数可以用附加法、内部屈折法,演变到现代英语,内部屈折法的使用大大减少,绝大多数名词的单数、复数的对立趋向使用加缀法,而且统一使用词缀-s。2.异化异化是表示不同语法意义的某一语法形式,在其他形式的影响下,发生形式上的分化。异化使语法体系更加严密,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的对应性更强。古代汉语中,由于词的数目较少,常有词的兼类现象,还经常用改变词的声调的方式来区别词性的不同,称为“破读”。如“长”“好”等。这就是语法演变中的异化。3.类化和异化的作用类化减少了某一语法意义的表现形式,表现为语法形式的减少;异化则是增加表示语法意义的表现形式,丰富语法形式的内容。类化和异化是语法发展中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由于类化和异化的作用,语法趋向精密、完善,实际上是语法的“自我规范”。在这种发展中,具有多种语法意义的语法形式常常分化,一种语法意义由一种语法形式表达。例如,古代汉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有使动用法,如“尔欲吴王我乎?”“臣活之”“美其服”等。这与其他语法结构产生句法多义。发展到现代汉语后,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基本消失,动词的使动用法演变为兼语结构,如“臣活之”-“我使他活下来”。第四节语言发展的两个基本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着分化、统一的过程,而这种分化和统一都可能导致语言的分化和统一。原始语言经过了分化和统一这两个基本过程,产生了今天世界上许许多多的语言。一、语言的分化同一种语言的各方言之间的差别逐渐扩大的过程就是语言分化的过程。方言、社会方言和亲属语言等都是语言分化的产物。(一)方言(地域方言)一种语言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而不能在整个社会的地理范围内发挥交际职能,必然会形成同一种语言的各种地方变体,这就是地域方言。地域方言是一种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变化,是语言分化的初步形式。方言是个总的概念,在它的下面还可以分出各种“次方言”,“次方言”下面又可以分出各种“土语”。例如,汉语分为七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北方方言又分北方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下江官话。北方官话又分北京话、天津话、东北话等。各方言间的差异可能表现在语言的各个方面。但一般说来突出的差异在语音上,词汇上也有不少差别。语法的差别较小。一种语言的各个方言之间虽然有差异,但也有共同点,而且一般说来相同点往往大于不同点,这说明不同的方言毕竟是同一种语言的变体。(二)社会方言1.定义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
本文标题:第10讲-语言的发展与演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447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