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五章城市经济行为选址城市经济活动位置的重要性。商业土地意图实现最大的利润,居民或其他非商业用户则按照实现的最大效用来确定。第一节城市区位理论一个经济活动的定位很少只是单纯地根据位置地要求来确定,而通常是由多种相互影响的因素共同决定的。具体经济行为的位置选择只有在对可供选择的位置进行有缺点评价之后才能确定。一、理论学派(一)成本学派成本学派认为决定工业布局和经济活动目标函数的是生产成本最小化。代表人物有杜能(J.H.vonThunen)、龙哈特(W.Launhardt)、韦伯(A.Weber)、胡佛(E.Hoover)以及艾萨德(W.Isard)。杜能–讨论了运输距离与运输成本对农业空间分布的影响,并提出了著名的“杜能环”。1.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为最近的城市农业地带,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产品,如蔬菜、鲜奶。由于运输工具为马车,速度慢,且又缺乏冷藏技术,因此需要新鲜时消费的蔬菜,不便运输的果品(如草莓等),以及易腐产品(如鲜奶等)等就在距城市最近处生产,形成自由式农业圈。本圈大小由城市人口规模所决定的消费量大小而决定。2.第二圈——林业圈。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木炭等,由于重量和体积均较大,从经济角度必需在城市近处(第二圈)种植。3.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没有休闲地,在所有耕地上种植农作物,以谷物(麦类)和饲料作物(马铃薯、豌豆等)的轮作为主要特色。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六区轮作,第一区为马铃薯,第二区为大麦,第三区为苜蓿,第四区为黑麦,第五区为碗豆,第六区为黑麦。其中耕地的50%种植谷物。4.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为谷物(麦类)、牧草、休耕轮作地带。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七区轮作。同第三圈不同的是总有一区为休闲地,七区轮作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燕麦,第四区、五区、六区为牧草,而第七区为荒芜休闲地。全耕地的43%为谷物种植面积。5.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此圈是距城市最远的谷作农业圈,也是最粗放的谷作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将农家近处的每一块地分为三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休闲,三区轮作,即为三圃式轮作制度。远离农家的地方则作为永久牧场。本农业圈内全部耕地中仅有24%为谷物种植面积。6.第六圈——畜牧业圈。此圈是杜能圈的最外圈,生产谷麦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牧草用于养畜,以畜产品如黄油、奶酪等供应城市市场。据杜能计算本圈层位于距城市51~80km处。此圈之外,地租为零,则为无人利用的荒地。龙哈特—主要贡献是提出了运输成本最小化为特征的区位三角形,奠定了工业区位理论的基础,但只考虑了运费一个因素。韦伯—提出了区位因子及其体系的概念,这个体系包括三大因子: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和集聚因子。具体包括:运输费用、工资、土地费用、原材料和燃料费用、建筑物及机械设备、利率等集聚因子的作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分工协作等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以及过度集中产生的交通拥挤、物价上涨和环境污染等弊病。胡佛和瑞利的贡献主要是改进了运输费用的计算方法。艾撒德—用现代数学的方法把韦伯的区位理论模型化了,并用市场的概念取代了消费地的概念。(二)市场学派当成本学派以企业生产成本最低为目标时,市场学派的目标函数则为最大限度地服务目标市场。历史背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交通和通讯工具发生了巨大变化。汽车、火车、轮船,继而商用飞机、高速公路、悬浮列车等新式交通工具和手段大大缩短了空间距离;与此同时,电报、电话、电传、传真、电子邮件和互联网等新的通讯技术层出不穷。这时,运输成本已不再是决定企业选址的主要因素,产品的销售成了企业思考的中心问题。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德国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和廖什(A.Lorsh)开创和发展了市场区位论。克里斯泰勒(1966)中心地理论(centralplacetheory)是关于城市区位的一种标准化理论,是探索城市体系内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和地域空间结构规律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学说。它是由德国地理学家W·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所创立,他在1933年所著的《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这一理论。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城市作为商业、服务业中心的等级体系问题。所谓中心地,是指向周围地区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的地方,由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称之为中心地职能。一般来说,中心地的等级愈高,它所能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种类也愈多,即担负的中心地职能愈多。由于空间距离衰减法则的作用,周围地区对中心地所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需求量随着距离增大而减少。对于货物G来讲,在中心地O点销售数量最大,随着距离增大,到了C点,由于交通费用非常高,以致于C点居民对货物G的需求等于零,这时货物G取得最大销售范围,即以OC为半径的圆(最大销售范围之所以为圆形,是因为圆形市场区是最有效、最理想的图形,数学上也可以证明,等周长范围内,以圆的面积为最大)。对于提供货物G的企业来讲,盈利是其生存的必要前提,我们把一个企业为维持经营活动所必须赚取的最低收入称之为门槛,通常用该企业所需服务的最低人口数来代替,并称之为人口门槛。货物G的门槛范围就是以OA为半径的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超额利润的存在和竞争机制的作用,在一定区域内总有若干个中心地提供货物G。这样,对于中心地O来讲,其货物G的实际销售范围是介于最大销售范围和门槛范围之间的圆形区域,即以OB为半径的圆。克里斯泰勒提出的市场经济原则、交通最优原则、行政最优原则等三个为城市体系形成所遵循的原则,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很少是孤立地发生作用的。实际上它们是互相交叉和混合的。在经济发达、交通方便的区域,市场经济原则最占优势;在自给自足和偏僻的地区,首先是山区,建立一个具有中心领导机构的完整自给的地区单位是首要的原则;而在年青的国土上,交通线是殖民者的先驱工作,交通原则因此占有优先地位。在大多数情况下,三个原则仍然是共同发生作用,形成的城市体系系列为:1,2,6—12,42—54,118,……。克里斯泰勒对德国南部中心地的研究结果显示,南德的中心地可以分为7个等级,并遵循K=3的规律。廖什(1939)用数学方法严格地证明了一个企业的市场区在地理上是一个六边形,这种六边形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往往由于多个六边形的重叠和挤压最终形成蜂窝状网络。不同产品网络的相互叠加导致了城市的形成。廖什的另一贡献是大大地扩展了区位因子的内涵,比较详细地考察了下列几类因子:(1)经济因子,包括价格的地区差、供求关系、技术进步等;(2)自然因子,包括自然资源、气候、交通便利程度等;(3)个人因子,包括个别企业主和一般性的国民等;(4)政治因子,包括关税、政治制度、民族语言等;(5)其他,包括销售费用、商业风险、贸易障碍、消费者偏好、行政手续等。(三)行为学派上述两种学派忽略了人的因素所产生的影响。30年代,英国学者丹尼逊(S.Dennnison)。60年代,美国学者普瑞德(A.Pred,1966)提出了一个行为矩阵试图解释这种现象。其主要内容有:随着绝对成本和相对成本的下降,决策者的行为因素日益重要。决策的质量由两方面的因素决定:一是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另一是决策者运用信息的能力。这两因素分别代表矩阵中的纵轴和横轴。一般说来,如果一个企业的决策者能掌握完全的知识和信息,并能理性地决策,那么所选择的区位趋向最优化。此外,该学派还考察了企业员工和消费者对区位选择的影响。损失损失损失平均成本AC平均收益AR成本和收益AOB(a)平均成本AC平均收益AR成本和收益AOB(b)平均成本AC平均收益AR成本和收益AOB(c)图5-1不同工业成本——收益下的最优位置最低成本法市场区分析法利润最大法(一)、地租理论地租理论是土地经济学的核心,现代西方城市地租理论中的地租范畴主要包括地租、经济地租和竞标地租。其中竞标地租或竞标租金[bidrent]是指人们愿意向不同位置的土地支付的最大费用。它是竞标者为了某项用途而利用该地所愿意支付的最高费用。在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利用通过价格而进行调节。地租是制定土地价格的基础。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因此,地租即衡量土地需求和竞争强度的最好尺度。地租理论认为租金是选择最优位置的决定因素。其理论根据是,地租由市中心向外是逐渐减少的,以弥补收入的降低和成本的增加,这里的成本不仅仅是运输成本(Alonso,1960,1964,1967)。二、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有关竞标地租的理论最早出现在约翰·冯·杜能的著作中,阿朗索(Alonso)为代表的西方城市土地经济学家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理论。竞标地租模型的实质是:城市土地的需求由购买者愿意付出的招标租金决定.出价最高的投标者将获得土地。通过信息充分的土地开发者和利用者之间的竞价,决定了整个城区的地租的模式,并且再用户之间分配具体地点以确保获得“最高和最好”效果,也就是土地利用将以最合理的方式保证利润或效用的最大化。025离市中心的距离(KM)abc竞价地租图5-1阿朗索的竞价地租与离市中心的距离关系图5-2地租线与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化(二)、成本因素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土地的价格与租金随着离中心商业区的距离的增加而下降,并且幅度比较大。在市中心,因为劳动力的需求大于本地的供给,所以工资水平比较高。用人的成本需要较高的薪水作为补偿。运输的成本更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交通建设的情况,而不仅仅是距离的长短。那些靠近公路交汇点和目的地的位置因可以更方便地到达供应商和市场,所以很受欢迎。尽管零售商仍然亲睐于拥有最低运输成本地中心商业区,但是随着公路的改善和小轿车的增加,分散的购物中心也发展起来了。现代制造业逐渐依赖于长途运输的重型公路交通工具,与市中心的位置相比,在城市边缘会有更低的运输成本。(三)、收入因素决定收入的因素有购买区的大小、人口的数量和购买力。日常人口的分布和人口流动最频繁的地点也很重要。对于办公业而言,客户的分布、数量和大小也决定收入的多少。一般而言,收入和总成本在中心商业区是非常重要的。而随着离中心的距离的增加,到郊区或更远的地方,收入下降,总成本(先下降)升高,这主要是因为向上拉动的成本不再能被土地利用和劳动力的经济性充分补偿。(四)、利润率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企业需要选择一个能获得最大的收益和最低成本的位置。为了实现收益最大,服务于城市市场的专门的职能和行为将继续在市中心定位;而那些需要较大场所的企业和那些想减少因过分拥挤而带来额外成本的企业将会被吸引到郊区。企业会在相互邻近的地方选址,这样可以相互补充而产生外部经济性,从而降低成本,而且共同的需求也可以提高收益。就利润率而言,边远的商业区至少和中心商业区一样有吸引力,而且比相对高成本、低收入的郊区更有吸引力。第二节城市经济活动的选址一、城市中工业活动的选址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在选址的过程中,因为技术的进步而不再过分注重运输成本和输入的资源,而转向了注重市场潜力、集聚效应、劳动力因素、投入的资源和能源、通讯和运输等基础设施、税收和政府政策,以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在国家内部,许多经营业务的最优位置也从传统的制造业中心和大都市转向边远地区。最优位置也会从“福特生产技术”到“后福特生产技术”的转变而变化。后者强调:纵向一体化,资源外包,柔性专业化,小规模制造工厂(多址工厂)的利用和主要对熟练的劳动力的需求等。这导致选址的范围已经明显开始由城市转向郊区或者由城市转向农村,而且,新兴工业和高技术工业的发展促使了信息城市出现。选址的过程中,集聚效应越来越重要。企业由于规模小,享受不到专业化的服务,再加上需求的不确定性使企业必须尽量靠近市场以确保能应对金融市场的变化、产品的创新和顾客需求的变化。如公司总部、研发部门和工厂及后勤服务(backoffice).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里,工业选址的最新趋势是制造业的工人就业地域逐渐由城市转移到农村。交通便利,如高速公路两侧、航空港周围接近生产性服务基地(金融、营销、广告、审计)。二、零售业活动的选址零售地
本文标题:城市经济学-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504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