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教案首页第8次课授课时间:第6周课程名称传染病学授课专业班级11临本9班学时2授课题目(章、节)第二章病毒性传染病第十四节艾滋病教学目的及要求:1、了解艾滋病病毒的特点及流行趋势。2、熟悉本病的传染源、传染方式、高危人群及临床表现。3、掌握本病的诊断方法、预防及监测措施。教学重点及难点:1、教学重点:艾滋病的诊断方法、预防及监测措施。2、教学难点:艾滋病的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艾滋病100分钟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多媒体参考资料:《传染病学》翁心华,施光峰编教研室审阅意见:教研室主任签名:年月日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复习艾滋病一、病原学: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属反转录病毒,单链RNA病毒。HIV-1是我国引起艾滋病的主要病原。HIV主要感染CD4+T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小神经胶质细胞、骨髓干细胞等。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是本病唯一的传染源。(二)传播途径:1、性接触传播主要的传播途径2、血液接触传播共用针具吸毒、污染血液、血制品、介入治疗3、母婴传播HIV阳性孕妇约11%~60%会发生4、其他器官移植、人工受精、污染的器械(三)易感人群:普遍易感,多发生在15~49岁(四)流行状况:我国艾滋病传播途径以注射吸毒和性传播为主,感染率逐年下降,疫情正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三、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一)发病机制:病毒动力学;HIV感染与复制;CD4+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障碍;单核-巨噬细胞功能异常;B细胞功能异常;自然杀伤细胞异常;异常免疫激活。(二)病理解剖:组织炎症反应少,机会感染病原体多。四、临床表现:潜伏期:数月-9年,可长达15年(一)急性期:感染后2~4周。部分出现HIV病毒血症和免疫系统急性损伤所产生的临床症状。大多症状轻微。发热为主,伴有全身不适、头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咽痛、肌痛、关节痛、皮疹、淋巴结肿大、神经系统症状等。CD4+T淋巴细胞一过性减少,CD4/CD8倒置。(二)无症状期:持续时间一般为6~8年。CD4+T淋巴细胞减少,有传染性。(三)艾滋病期:CD4+T淋巴细胞严重减少,有强传染性。1、HIV相关症状:全身症状:一个月以上发热、盗汗、腹泻;体重减轻;精神神经症状;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2、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呼吸系统-肺孢子菌肺炎;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脑炎、脑膜炎;消化系统-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口腔-鹅口疮、5分钟共90分钟5分钟10分钟5分钟40分钟溃疡等;皮肤-各种机会性感染;眼部-视网膜炎;肿瘤-卡波西肉瘤和恶性淋巴瘤。五、实验室检查:(一)一般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二)免疫学检查:CD4+淋巴细胞检测;其他。(三)血生化检查:肝、肾功。(四)病毒及特异性抗原和(或)抗体检测:分离病毒;抗体检测;抗原检测;病毒载量测定;耐药检测;蛋白质芯片。(五)其他检查:X线、活检等。六、诊断和鉴别诊断:(一)诊断:1、诊断原则:流行病史+临表+实验室2、诊断标准:实验室检查HIV抗体阳性或血清中检出HIVRNA及p24抗原即可诊断。(二)鉴别诊断:原发性CD4+T淋巴细胞减少症;继发性CD4+T细胞减少。七、治疗:(一)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特异治疗(二)免疫重建:治疗目标(三)治疗机会性感染及肿瘤(四)对症治疗(五)预防性治疗八、预防:(一)管理传染源:本病属于乙类传染病(二)切断传播途径:加强艾滋病知识宣传教育,高危人群用安全套,HIV感染的育龄妇女应避免妊娠(已分娩者不喂母乳)。(三)保护易感人群小结10分钟5分钟10分钟5分钟5分钟小结1、艾滋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病理解剖。2、艾滋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3、艾滋病的治疗和预防复习思考题作业题1、免疫机制在艾滋病发病中的作用是什么?2、抗病毒的联合治疗包括哪些?下次课预习内容流行性斑疹伤寒实施情况及分析良好
本文标题:8、艾滋病-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551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