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绩效管理 > 7中职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文言文该学些什么?1、认准字形字音字义。(自己利用工具书和注释完成)2、理解词语和句式:(1)掌握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2)了解常见的虚词(3)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3、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并能翻译成现代汉语。4、能从文中了解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5、能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内容,并能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6、能吸收其中的思想精华,借鉴其写法,并从中得到启发,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掌握常见的文言知识1、通假字(每篇课中出现的通假字要整理到积累本上)。2、异读字(一个字保留了两个以上的读音,且音不同则义不同的字)。3、古今异义。有:词义的扩大、缩小、词义的转移、词义的轻重、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和名称说法的改变。5、一词多义。即一个词有多种含义。如“食”有“吃”、“吃的东西”“专指饭”等等词义,如何判断一个词究竟用哪个词义呢?主要是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增强阅读能力。6、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4、偏义复词:即一个词由两个意思相近或相对、相反的语素构成,只取其中的一个语素的词义,另一个只作陪衬。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和《论语》;2、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3、学习本文清晰的结构层次;4、学习通过对话和简单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5、品析人物象,从而,树立正确人生观,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孔子像(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品)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多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虽然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甚至有过“乘桴浮于海”的梦想,但终其一生,他老人家的足迹也没有走出过今天山东、河南两省的地界。然而,孔老夫子可能做梦也不会想到,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他的学说作为中国的文化名片走向了五大洲、走进了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中间。孔子学院标志全球汉语热催生孔子学院2015年12月6日从在上海举办的第十届孔子学院大会上获悉,截至目前,中国已在13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孔子课堂,学员总数达190万人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首个汉语教学班的师生正在上课。俄远东第二所孔子学院落户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在德国柏林的一座公园中,中德学者为孔子树立雕像。底座上用德文写着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春秋末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积极入仕。汉代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前551一前479)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是语录体散文,是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记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学习《论语》等先秦诸子散文的应有眼光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问题,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2、梁漱溟三个文化路向说西方文化代表着过去,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代表着将来,未来的世界文化不是西方化而是东方化。轴心时代”(又译作“枢轴时代”)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Karljaspers,1883-1969)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1949)这本书中提出的。他注意到一个奇特的历史现象,即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这600年间,在古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几乎同时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对人类关切的问题提出了独到的看法。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中国有孔子、老子,印度有释迦牟尼,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这个时代可以称为人类文化的轴心时代梁漱溟把世界文化主要分为三大体系:西洋、中国、印度。梁漱溟认为,文化来源于生活,而生活就是人无休止的意欲的满足与不满足。于是从这个角度出发,他提出了人生的三大问题。第一大问题是人对物的问题,他认为只要人不断地努力,人对于物的意欲就总会得到满足;第二大问题是人对人的问题,他认为既使人不断的努力,这种意欲(让他爱我或不要恨我)也不一定得到满足;第三大问题是人与自身生命的问题,他认为,无论人怎样努力,这种意欲(比如长生不老)也无法得到满足。与这三大问题相适应,梁漱溟认为,便产生了人类三种不同的文化路向。第一种文化路向是处理物我关系的,它以不断征服自然,满足人的欲望为特征,解决的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因此它创造了物质文明,成就了民主与科学。这以西方为代表;第二种文化路向是处理人与我关系的,它所解决的是人类感情和内在生活的需要,因此它实现了物我、人我和自然的普遍和谐,成就了儒家的伦理道德和非功利主义的人生态度。这以中国为代表;第三种文化路向是处理身与心、灵与肉、生与死的关系的,它所注重的是个人的精神修炼,成就了至高无上的佛教。这以印度为代表。梁漱溟认为,如果说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还有什么不如西方的话,那并不是因为后者比前两者更优越,而是由于前两者成熟太早。因为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三大问题应是递进的,与之相适应,人类的文化也应当是按照第一文化路向——第二文化路向——第三文化路向的顺序向前演化的。也就是说,西方文化并不优于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高于西方文化。据此,梁漱溟认为,随着人类生存问题的解决,人类需要的不断提高,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将相继出现复兴。西方文化代表着过去,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代表着将来,未来的世界文化不是西方化而是东方化。人,总要仰望点什么李兴濂人生在世,不能总是低头觅食,那样会矮化得像动物一般。人,总要仰望点什么,向着高远,支撑起生命和灵魂。仰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精神上昂的生存姿态,它使生命战栗、贯注、凝神,形成张力,就像鲜花绽开、泉水喷涌。它是根植于一切情愫之中又最终超越其上的永恒的精神。仰望,就是漫漫黑夜中的灵魂追寻,它使人重返失落的精神家园。仰望就是追寻崇高。也许我们抵达不到崇高,但我们可以仰望,让崇高引领,在人世中行走,穿越灵魂,在心灵根底树起精神的皇座,把立在大地上的血肉之躯与高高在上的精神品格结合起来,感悟到皈依的崇高,最终作为生命的坚强支柱而矗立在世界上,支撑起富于意义与价值的生命世界。………………………………自主学习检测论语饥馑曾皙哂舞雩铿尔小相沂冠者喟俟撰摄比及毋冉自主学习检测论语饥馑曾皙哂舞雩铿尔小相沂冠者喟俟撰摄比及毋冉lúnjĭnxīshĕnyúkēngxiàngyíguànkuìsìzhuànshèbìwúrăn本文选自《论语·先进》,编者取文章第一句作为标题。文章记叙孔子师生在一起谈论各人政治抱负的情景。本篇是《论语》中有完整结构的一章,人物的语言情态都写得很有个性,是一段很生动的记叙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都是孔子的学生。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侍坐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长辈对晚辈说话尊敬对方或自谦称名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末鲁国人,孔子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少孔子九岁,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者。以政事见称。亦为《二十四孝》中为亲负米的主角。子路事亲极孝、刚猛勇敢、性格爽朗、乐意接受别人的指正立即改过,很尊敬师长,也常常直言进谏孔子。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艺,敢于批评孔子。孔子了解其为人,评价很高,认为可备大臣之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并说他使自己“恶言不闻于耳”。做事果断,信守诺言,勇于进取,曾任卫蒲邑大夫、季氏家宰。后为卫大夫孔悝家宰,在内讧中被杀。曾点,字子皙,又称曾皙,曾参的父亲,是孔子的早期弟子之一,约小孔子二十余岁,并被列为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人之一。《孔子家语》《吕氏春秋》记载曾点教子严格。冉求(前522年-前489年),字子有,亦称冉有。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弟子,少孔子二十九岁。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青年时期曾做过鲁国季氏的家臣,后随孔子周游列国。孔子晚年归隐鲁国,冉有出力不少。公西赤,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亦称公西华,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弟子,比孔子小四十二岁。在孔子弟子中,公西赤以长于祭祀之礼、宾客之礼著称,且善于交际,曾“乘肥马,衣轻裘”,到齐国活动。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长辈对晚辈说话尊敬对方或自谦称名侍坐:“陪长者闲坐”。这样的语境就容易使气氛和谐融洽,师生平等、轻松自由,弟子们能各抒己见。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不要认为我年纪大一点(你们就不说了)。你们平日就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一、孔子向学生问“志”。子曰:“以吾一日长乎(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1.用温和自谦的话首先解除了学生的思想顾虑,给学生创造了说真话的条件,创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从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地谈个人的理想。“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2.引用学生日常好说的牢骚话,指出他的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己,所以感到无所作为,表明对学生的了解。3.而后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怎么办?从而水到渠成地启发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循循善诱子路率尔而(表修饰)对曰:“千乘(shèng)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加到……上)之以师旅,因之以(用)饥馑;由也(句中语气词)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shěn)之。子路轻率急忙地回答说:“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有别国的军队来犯,接着又遇饥荒,如果让我治理,等到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国人勇敢善战,而且懂得为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治理,等到三年,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那修明礼乐,只好来等待君子了。”“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治理国家),愿学焉(语气词)。宗庙之事,如会同,端(名作动)章甫(名作动),愿为小相焉(语气词)。”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胜任,只是愿意学习。或者诸侯宗庙祭祀的事务,或者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官啊。”“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表顺承)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曾点将弹瑟的声音逐渐变稀疏,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才干不同呀。”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啊。”二、四个学生分别讲自己的志向。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guàn)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表修饰)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子路(仲由)志:性格:子路(仲由)志:性格: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义理。子路(仲由)志:性格:侧重强国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义理。子路(仲由)有抱负,自信,却失之鲁莽、轻率。志:性格:侧
本文标题:7中职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555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