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中医/养生 > 医学保健与医学急救知识
医学保健与医学急救知识食品学院翟鑫宇31009010491.判断心跳呼吸停止的标准是什么?判断心跳停止的标准:触诊:心尖搏动不可触及颈动脉、桡动脉等各大动脉搏动消失听诊:各个听诊区心音消失判断呼吸停止的标准:不闻鼻息,胸口无起伏2.如何进行胸外心脏按压?首先要说的是按压的同时要进行人工呼吸,心率与呼吸的比率在15:2,即按压心脏15次,人工呼吸2次。按压方法:双手重叠(要用手掌跟部)放于胸骨下缘往上2指,双臂伸直,利用上身的力量下压,每次下压约5厘米,速度在80-100次每分,速度要均匀,同时人工呼吸,换人进行时尽可能不停顿3.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有效标准是什么?人工呼吸的有效指标是:1。胸廓上抬;2。鼻腔有气息通过。心脏按压的有效指标是:①颈动脉等大动脉处可扪及搏动;②按压后病人面色、口唇、甲床及皮肤等色泽变红;③能测出血压;④散大的瞳孔开始缩小,甚至出现自主呼吸;说明脑灌注已经重建。4.健康文明生活方式?1、合理安排膳食2、坚持适当运动3、改变不良行为4、保持平和心态5、自觉保护环境6、学习健康知识5健康的定义?健康是指生理、精神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不生病。6.现场救护“五大”技术?一、保持呼吸道畅通1、昏迷:清除口腔异物,防止舌后坠,放置口咽通气管,气管插管。2、上呼吸道损伤:灼伤必要时迅速采用环甲膜切开术,急性喉炎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颈部和咽部外伤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3、气管异物:小儿可倒提拍击背部,成人可用手抱其胸背部膝顶上腹部,快速冲挤压。二、止血1、直接按压止血。2、加压包扎止血。3、止血带止血:注意勿伤及神经,防止组织缺血坏死(每45分钟放松10分钟)。三、包扎1、绷带包扎法。2、三角巾包扎法。四、固定1、颈椎:上颈托。2、伤肢:上肢前臂悬吊固定,肘关节伸直固定。下肢大小腿要固定骨折处上下两个关节,大腿部用长夹板。五、搬运与转运1、必须在抢救之后转运。2、要用急救设备比较齐全的救护车转运伤员。3、由有经验的医护人员陪护。4、病人要平卧,防止休克加重。5、长途转运病人时,要事先联系好要去的医院,备好资金用品。6、不能排除颈椎损伤的上颈托。7.止血带止血的方法和注意方法?1.止血带绕扎部位扎止血带的标准位置在上肢为上臂上1/3,下肢为股中、下1/3交界处。目前有人主张把止血带扎在紧靠伤口近侧的健康部位,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保存肢体。上臂中、下1/3部扎止血带容易损伤桡神经,应视为禁区。2.上止血带的松紧要合适压力是使用止血带的关键问题之一。止血带的松紧,应该以出血停止、远端以不能摸到脉搏为度。过松时常只压住静脉,使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反而加重出血。使用充气止血带,成人上肢需维持在40kPa(300mmHg),下肢以66.7kPa(500mmHg)为宜。3.持续时间原则上应尽量缩短使用上止血带的时间,通常可允许1小时左右,最长不宜超过3小时。4.止血带的解除要在输液、输血和准备好有效的止血手段后,在密切观察下放松止血带。若止血带缠扎过久,组织已发生明显广泛坏死时,在截肢前不宜放松止血带。5.止血带不可直接缠在皮肤上,上止血带的相应部位要有衬垫,如三角巾、毛巾、衣服等均可。6.要求有明显标志,说明上止血带的时间和部位。8溺水岸上现场急救的方法?应将溺水者的头部首先拉出水面,并向溺水者的口鼻内大口呼气,促使其自动呼吸恢复;溺水者上岸后,先清除其口、鼻内的泥沙、杂草、呕吐物等异物。保持呼吸畅通,将溺水者身体放平、两腿放直、头部朝向一侧;如果溺水者有心跳呼吸,但有明显呼吸道阻塞,先行进行控水处理,控水时间不要过长,在不影响心肺复苏的条件下进行;如溺水者呼吸、心跳已停止,在保持呼吸道畅通的情况下,立刻进行心肺复苏术。口对口对溺水者进行两次人工呼吸,然后双手重叠,掌根置于两乳头连线中点垂直按压,进行30次胸外心脏按压。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为30:2,照此反复直至医务人员到达或溺水者开始自主呼吸;注意溺水者的保暖;将溺水者送至医院急救9.食物中毒的定义?因进食含有毒素的食物所致,以腹痛、呕泻等为主要表现的中毒类疾病10.食物中毒病因确证调查?(1)确证食物中毒。报告食物中毒具有发病与进食某种食物有关证据者。(2)中毒食品确证依据。取得以下4项依据之一者:①食物罹患率差别有统计学显著意义;②从可疑食物中检出特定的病原物质;③可疑食物经鉴定或辨认确系某种有毒品种;④可疑食物危害分析结果证实存在某种病原物质污染、残留或繁殖的环节和操作因素。中毒食品按其食用和加工制作方法分为生鲜食品、烹制食品、加工食品和其它食品等4类。(3)病原(种)确证依据。取得以下3项依据之一者:①从可疑食物、临床样品或其它检验样品中检出特定病原物质;②可疑食物经感官鉴定或辨别,确系含有某种天然有毒成分的品种;③可疑食物危害分析结果证实存在某种病原物质污染、残留或繁殖的确凿证据。病原(种)按食物中毒病原(种)分类法进行分类,但细菌性感染和细菌毒素中毒归为
本文标题:医学保健与医学急救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557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