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谏太宗十思疏》上课解析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李世民与魏徵人称“诤臣”的魏征魏征(繁写体为“徵”),(580—643)。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是我国初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史学家,早年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著有《类礼》20卷。辅佐唐太宗17年,以“直颜敢谏”而闻名。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作者简介】姓名:李世民出生:公元599年1月23日出生地:陕西属相:马卒年:贞观二十三年(649)卒所:终南山翠微宫中享年:52岁谥号:文皇帝庙号:太宗陵寝:昭陵父亲:高祖李渊母亲:太穆顺圣皇后窦氏皇后: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子女:14子,21女继位人:儿子高宗李治简历:晋阳起兵、统一全最失意:发动政变才取得皇位国、玄武门之变、最痛心:长孙皇后之死贞观之治最擅长:骑射、书法最得意:开创贞观盛世最不幸:误食金丹而死鹞死怀中——唐太宗的故事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思考: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如何?魏征与李世民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一对君臣:魏征敢于直谏,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征“犯上”,所言多被采纳。因此,他们被称作理想的君臣(明君&诤臣)。写作背景:唐太宗鉴于隋亡教训,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治理,经济发展,百姓富足,边防巩固,国家安定。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在繁荣背后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把这篇奏疏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谏太宗十思疏对象内容目的文体劝谏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①疏:是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又称奏章、奏议。《论积贮疏》(贾谊)②表: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的文体。《陈情表》(李密)、《出师表》(诸葛亮)③策:科举考试问之于策而令举者作答被称之为策问的文体。④讽谏:古代用比喻暗示一类的方式委婉规劝别人接受下级意见的文体。《邹忌讽齐王纳谏》“讽、谏、谤、讥、说”区别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讥——指责别人的过失。“谤”是公开指责,“诽”是背地里议论,“讥”是微言讽刺。说——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求木之长()浚其源泉()殷()忧谗()邪黜()恶谬()赏垂拱()壅()蔽塞()源载()舟jùnyīnchánchùmiùgǒngyōng【听读正音】zhǎngsèzài【第一段】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听说要求取独生长一定使……稳固(形作使动)树的根想要水流使……流得远(形作使动)疏通源头想安定积累恩德道义源泉却,转折希望树根稳固恩德深厚最愚昧无知虽然这(指代上述情况)可能又何况明智的人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第一段】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形作名)处天地间,指国家至高无上的地位(形作名)想安逸的环境(形作名)想危难(形作名)戒除奢侈用,行节俭这砍伐树根表目的,来表转折,却茂盛堵塞源泉表转折,却希望流得远,形作动泉水,水流“闻”的对象是什么?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上述句式有什么特点?排比,且对仗工整为了国安,人君应当怎么做?必积其德义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前者的具化)中心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设喻本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排比句1排比句2比喻比喻对比石庄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2020/5/31石庄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简析1.正面阐述:2.反面申述:3.提出结论:4.中心论点: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紧扣上层三个排比来申述,加上一个反问,简洁有力。由人君地位说起,结合开头的比喻,从反面提出自己的观点。思国安,积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处在所有的帝王凡是形容多承受大使命好开头确实多能够坚持到最后大概少难道夺取代天下容易因为深忧患竭尽诚心地,表修饰对待臣民已经,……以后达到目的就放纵情感表并列,并傲视,形作动自己以外的人看不起他人,傲视他人成为整体敌对的势力(会和自己)结成一体喻至亲路人虽然监督他们,代臣民用介词结构后置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通“震”,威吓威势盛怒介词结构后置最终苟且免于刑罚表转折,却怀念仁慈表面上,名作状恭顺表转折,但心里服气怨恨大小怕只,仅仅百姓,民众负载颠覆应当程度深,十分谨慎助词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作者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傲物则骨肉为行路”“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以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用古人的论述以的关系比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设问能否竭诚待下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水和舟民和君2020/5/31石庄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从本段所述来看,作者的思想上有很大的局限性,这表现在于何处?对比——善始与不善终;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比喻——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宣扬了皇权神授论,这与他的封建忠君思想分不开。石庄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小结: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对比殷忧得志竭诚待下纵情傲物吴越为一体骨肉为行路苟免——不怀仁貌恭——不心服严刑——载舟——覆舟比喻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如果看见喜欢的东西相当于“所”就想到知道满足表目的,来自己警戒宾语前置想要兴建,指大兴土木之事适可而止使……安宁百姓想高而险虚谦虚养宾语前置害怕溢出喻骄傲自满居于……之下,名作动表众多河流以……为乐打猎等娱乐活动网三面,留一面表对象,把,后省(之)作为限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担心松懈、懈怠谨慎开始表并列慎重结束忧虑堵塞、蒙蔽被动句使……谦虚采纳臣下的意见说别人坏话的人,形作名邪恶不正派的人,形作名使……端正自己表并列排斥奸邪小人,形作名赐恩,名作动所施加的人通“毋”,不要因为高兴表结果,以致不恰当地奖赏惩罚所涉及的人发怒因为表结果,以致过度惩罚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持,坚持使……光大此选拔有才能的人,形作名表顺接任用选择好的意见,形作名顺从那么聪明的人竭尽,形作动智谋勇敢的人竭尽力量仁爱的人散布恩惠诚信的人奉献忠诚文臣武将一起任用表结果治理得好为什么一定使……疲倦精神使……苦累代替百官职务差役“十思”与第一段的观点有何联系?“十思”是“积德义”的具体内容。除“十思”之外,君王还应做什么?宏九德选拔任用人才听从善言见欲知足自戒将作知止安人念危谦冲自牧惧溢江海下川乐游三驱为度忧怠慎始敬终虑蔽虚心纳下惧邪正身黜恶恩加因喜谬赏罚及以怒滥刑戒奢侈戒骄傲戒纵欲戒轻人言戒赏罚不公十思(由什么→想到什么)“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不必劳神苦思。君王这样去做会有怎样的结果?(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什么?)(好处是什么?)“何必劳神苦思……”一句以反问结束全文,可以收到怎样的效果?作者以反问的形式启发太宗,讲明了十思的现实意义,可以更加坚定他实行开明政治的决心。提出思(比喻、对比)论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提出问题为何思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总结历史(对比)说明善始实繁克终概寡引出警告反面思什么提出十思正面文武并用垂拱而治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语言特点:骈散结合,华美流畅比喻排比,生动有力论证方法:1)正反对比论证2)比喻论证【写作特色】写作特点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这篇奏疏虽然也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这样,说理更加透彻。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再从反面阐述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反复论述,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文章以浅显的比喻衬出中心论题,比喻作为一种推理手段,起到了生动、直观的效果;全文的论述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背诵重点句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复舟,所宜深慎。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十思”的针对性1.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考之于今,其风近坠……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典型史实:王珪谏太宗出美人太宗尝闲居与珪宴语,时有美人侍侧,本庐江王瑗之姬,瑗败籍没入宫。太宗指示之曰:“庐江不道,贼杀其夫而纳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取此妇人为是耶,为非耶?”太宗曰:“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今此妇人尚在左右,窃以圣心为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此谓知恶而不去也。”太宗虽不出此美人,而甚重其言。2.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始,视人如伤,恤其勤劳,爱民犹子,每存简约,无所营为。顷年已来,意在奢纵,勿忘卑俭,轻用人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典型史实:张玄素谏修乾阳殿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宫乾阳殿以备巡幸,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章华就,楚众离;及乾阳毕功,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
本文标题:《谏太宗十思疏》上课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643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