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综合/其它 >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及教训
11.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内容和意义1.1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背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从而实现了两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对于何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先后曾有过两条思路。一是“先建设,后改造”的最初设想,即先经过约巧年左右的新民主主义建设,实行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鼓励发展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待国家实现工业化以后,再搞社会主义改造,一举完成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二是“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面对新中国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党中央放弃了原来的设想,于年实行“一五”计划的同时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实行“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从而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当时,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乃是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改造是根本变革社会制度的举措,是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条道路、两种前途之间激烈矛盾斗争的根本解决,历史上社会制度的更替都是通过暴力和激烈的外部冲突来解决的。中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却是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的。和平改造的实现,不仅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主观努力,而且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各种客观条件的反映。1.2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1.对个体农业、手工业通过走合作化道路的形式变私有制为公有制;2.实施“赎买政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公私合营”的方式,逐步变私有制为公有制。1.3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其意义是,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2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2.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实行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完成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为两翼,这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毛泽东指出:“我们现在不但正在进行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且正在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生产的革命,而这两种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又说:“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进行的;引导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者走集体化的道路,改造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目的都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因此,在改造过程中,党和政府所采取的实际步骤,总是力求使之与促进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而不允许对生产力造成破坏。在农业的改造中,以粮食的增长和不死牲口为检验合作社的标准。实际上,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粮食产量逐年增长,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技术改造也逐年发展。在手工业合作化过程中,国家一方面大力支援手工业合作社实行机械化和半机械化,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注意保护手工业中的许多好的东西,保护优良的传统工艺品及民间老艺人。原有私营企业在接受改造过程中,生产增长和效益提高也十分明显。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推开是从1953年开始的,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也全面推开。党中央决定从1953年起,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规定1953年至1957年工业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的基础。“一五”计划期间,国家用于建设的投资总额达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两以上,如此巨大的投资,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到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一五”3计划的主要指标提前完成,到1957年,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一五计划期间,实际施工的建设项目达1万个以上,其中限额以上的建设项目921个,比原计划增加了327个。经过“一五”期间的大规模建设,我国以重工业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已初步形成。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生产力发展,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及时总结农民的实践经验,创造出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等过渡形式。这种从实际出发引导农民逐步走向社会主义的渐进的改造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农民亲身体会到“组织起来力量大”,可以增加生产,有利于克服困难,抵抗灾害,防止出现两极分化,逐步地提高农民的觉悟,逐步地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可以避免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出现的由于富农反抗,一些农民破坏生产资料的情况。实践证明,这种逐步过渡的办法符合农民的特点和生产力状况。在手工业改造方面的逐步过渡,不仅保护和促进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为手工业逐步进行技术改造创造了条件。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创造出从初级到高级的各种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避免了在改造期间可能发生的剧烈的社会震荡和经济破坏。中国的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无论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质。毛泽东说:“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用的方法是和平的方法。”“在我国的条件下,用和平的方法,即用说服教育的方法,不但可以改变个体的所有制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而且可以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坚持用和平的办法,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要动摇农民对土地、耕畜的深厚的私有观念和各家各户自主经营的习惯,自然会引起相当大的抵触,但是党和政府坚持和平的方法和自愿的原则不动摇,并用事实向农民表明,合作化可以使占农村人口多数的、在生产条件方面还有各种困难的贫农和4下中农得到利益,至少不损害他们的利益,因此他们对合作化是拥护的或者是比较拥护的。比较富裕的农民面对大势所趋,也是可以拥护或者随大流的。手工业者的情况和农民基本相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则要复杂得多。把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转归全社会所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任务,但采取的方式是暴力剥夺还是和平赎买,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和列宁关于和平赎买的设想,结合我国实际,以和平赎买的方法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和政府不仅没有采取斗争地主的办法对待民族资本家,而且还继续支付定息,安排工作,因此总体上也可以使他们接受改造。党和政府除了通过经济赎买的办法团结资本家外,还十分重视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经常组织他们参加各种学习,引导他们参加各种政治实践活动,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前途的教育,使他们自愿接受和平改造。对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和改造的方针,不仅稳定了资本家的思想,提高了他们的认识,保证了改造的顺利进行,而且将几十万资本家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成为社会主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干部。这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总之,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普3.社会主义改造的教训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一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过于简单化,只注意到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两种基本形式,而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公有制经济可以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缺乏认识。5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参考文献:[1]毛泽东.革命的转变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毛泽东选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宣传提纲.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四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3]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毛泽东.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毛泽东选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毛泽东.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毛泽东选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6]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本文标题: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及教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936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