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浅议王熙凤悲剧的形成原因
1内容提要《红楼梦》关于人物悲剧性的揭示是《红楼梦》思想内容的一个重要目的,作品将人物的爱情悲剧、家庭悲剧、人生悲剧的结合作为社会历史内容的社会悲剧。本文主要从历史和社会背景出发,揭示王熙凤这一形象的悲剧性。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的悲剧性在文中主要体现在熙凤的悲惨命运结局和她与现实生活多个方面的激烈冲突上。这一系列悲剧性的深刻揭示,目的是对作者塑造的这一人物形象从多个方面体现,同时为下文展开悲剧性原因的分析做好铺垫。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悲剧性的结局是自身因素与社会历史根源共同作用的结果。王熙凤恃才好胜而又贪财揽势的性格,使她在管理贾府的过程中埋下了危机与祸根。同时,她又工于心计,树敌过多,随着贾府这一封建大厦的摇摇欲坠,众多的仇家一齐出来排挤并置她与死地,这是导致她悲剧性结局的主观因素。此外,深刻的社会根源是造成王熙凤悲剧的客观因素。在那个充斥着夫权与宗法制度的罪恶时代,女性的存在一种想当然的悲剧,因此,王熙凤这一不遵从三从四德,男纲女常的女强人,只能被竭力维护其阶级利益的封建伪道士们所扼杀。总之,本文对王熙凤人物形象悲剧性的分析以及对其形成原因的深刻发掘,是本文力图体现的重要部分,也是全文的关键。2浅议王熙凤悲剧的形成原因《红楼梦》是一部描写贵族之家罪恶史和衰亡史的悲剧小说。其中关于王熙凤形象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在许多评论中,就是“恨王熙凤,骂王熙凤,不见王熙凤想王熙凤”,①这恐怕是每一个《红楼梦》偏爱者都会有的一种感受,本文主要评价王熙凤形象的悲剧性及悲剧形成的原因。王熙凤一生悲惨的命运结局,既与其自身的精明要强,贪婪阴险等主观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也是封建制度下封建家族对女性压制和扼杀的必然结果。其下场只有凄惨与悲凉,才能达到《红楼梦》警醒世人和控诉封建社会追求金钱和权利的价值观的写作目的。因此,在下面文章中我将分别从多个角度对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的悲剧性进行阐述,并剖析造成其悲剧的主观原因和社会根源。一、王熙凤形象的悲剧性《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是曹雪芹笔下塑造的贾府这个行将灭亡的封建大家庭中的一位末世凤凰形象。她才能卓绝,能言善变,但生不逢时,因此,不论是她的人生、爱情还是她的绝世才智,都只能是一场空,一个令人可叹可悲的悲惨结局。王熙凤的结局,简而言之,既是确定无疑又是众说纷纭的。说确定无疑,就是其结局必定是惨痛的是悲剧,这一点从小说对凤姐全部艺术描写所展示的性格逻辑和生活逻辑就能得到体现。第五回的曲子和判词早已明示:“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可见凤姐悲剧带有很大的自食其果自取其祸的成分。有多处提示,如十五回弄权铁槛寺一节,“后文不必细写其事,则知其平生之所为,回首时无怪乎其惨痛之态”,“回首”,“倒头”就说她死的时候很惨痛,又如四十三回尤氏对凤姐说“明儿带了棺材里使去”,所以作为一个悲剧这个是没有争议的,是确定无疑的。凤姐结局的具体状况究竟如何,由于对“一从二令三人木”②这句判词的不同理解,存在着各种猜测,从清代以来,笔墨官司不断,总有人提出“新解”,成了一个难以确解的红学之谜。王熙凤生活在一个充斥着夫权与宗法制度的社会中,而贾府则是这个社会的缩影,贾府内外的矛盾都集中在她身上,上有三层公婆,中有叔伯姐妹,下有仆妇、管家、丫鬟,而这些人都嫉恨她,除了贾老太太与王夫人外,都恨不得将她置于死地。生活在贾府里的王熙凤,逆时代潮流而独自支撑摇摇欲坠的封建家族,同时又树敌过多,她的悲惨命运,是社会早就给的,是与家族的败落分不开的。《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是一位聪明能干的女强人,凭着过人的才智,王熙凤在贾府这一关系错综复杂的大家庭里穿梭自如,得心应手,并在规模庞大严整、事务繁杂的荣国府取得令人望而生威的显赫地位。她的悲剧也恰恰在此,尽管她才能超群,但依然不能做尽天下事。偌大的荣国府就靠她一人规划筹理,连个像样的帮手也没有,府内穷奢极侈的生活,王公贵族的应酬,亲朋故旧的婚丧嫁娶,侯门府院的迎来送往,都需靠她处理、过问。同时她又是一个争强好胜的人,不肯让别人半寸,可以说,正是她超群的、无人可替代的才3能,才使她费尽精神,心神疲惫。最后,不得不在累垮的情况下淡出荣国府的管理舞台。王熙凤是一个正常的女人,她也渴望真正的爱情,但她嫁给的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封建伪道士贾琏,这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像一只偷吃腥荤的猫,到处颠鸾倒凤,在那样一个夫纲夫权,女人不得道不遵从三从四德的封建社会,凤姐的一腔柔情,只能化为乌有。她的美貌并不能换来贾琏对她的疼爱,她的关心,也不能使贾琏有任何的改变,因此,对于她来说,她的爱情世界只能使一片干涸的沙漠,她只能把她的爱情掩藏起来,做一个追求金钱与权势的薄命人。二、王熙凤悲剧的形成原因(一)、主观因素从自身的主观方面来看,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女人,也是狠毒的,所以她会毫不怜悯地逼死尤二姐,就是对自己的心腹,也不允许贾琏接近。嫁一个草包男人,已经够尴尬了,还要以他为天,真是要多尴尬就有多尴尬。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女人,在一个复杂的环境里,势必要工于心计,才能生存,所以她很清醒地采取对各色人等的不同策略。对贾母承顺,对王夫人听从,对刑夫人应对,对地位高的大丫环称姐道妹,对下人严厉,对没地位的妾苛刻,对情敌死磕,置之死地而后快。结果到最后,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王熙凤的悲剧命运是谁给的?与其说男人,不如说时代。那个时代是男人的,那个天下也是男人占据,女人的存在是想当然的悲剧。女人,女人只是男人面前一枝花,背后一架屏,别说强如王熙凤,就是千古一帝武则天,还不是要在最后还天下于李姓?而大观园里另一个强者探者,虽然自言若是男儿,早走了,必另有一番作为,但也只好安安分分做小姐,安安分分嫁出去,安安分分做少奶奶,而悲剧命运,也同样在前头等着她。王熙凤的一生最终成为那种制度、那种家庭的牺牲品。凤姐无疑是贾府最有才干的人。在把“女子无才便是德”作为对女性价值判断原则的时代,她也上下其手,游刃有余。在荣宁两府,她只是孙媳妇的地位,按照规矩,全家吃饭时,她得站着伺候,待众人吃完后才轮到她,似乎是很没有地位的了。但是,她在全书一出场时的威势和排场就无人能及。这种一明一暗,一强烈一淡化的对比,全不必通过具体事件详加渲染,凤姐的形象已丰满鲜明地展现出来。她的地位并非完全由非个人的因素决定,随着文中各种事件的展开,越来越显示出她在贾府的地位主要是拜其过人的才干所致。事实上,王熙凤是很有现代感的一个人物,她蔑视传统甚至任何恐吓:“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你叫他拿三千银子来,我就替他出这口气。”这种目空一切的态度和骄横的自信很象是现代商场中干练刚强的职业女性。在那个泯灭个性的年代,这种态度和信念颇有其可贵的一面。然而,也正是这种态度注定了她的悲剧。无才未必便是德,但过于依恃才干未免有伤于刚强,俗语所谓的“刚者易折”,“木秀4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她倚仗自己的才华,过于目中无人,使尽手段,只要一切人尽服从于她的目的,地位高的,拿她无可奈何,也只是用得着她,比如贾母。地位低的,受了她的压迫,对她恨之入骨,说她:“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一头笑着,脚底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她都占了。”“如今合家大小,除了老太太、太太两个,没有不恨她的,只不过面子情儿怕她。”积怨如此之深,到她失势之时,便上来一起作践她。乃至置她于死地。所谓“德”者,可以模糊地解释成一种品质,一种真正的诚恳的自我降低,这样才有可能被人接受,这是人的希望胜过他人的本性决定的:你给他被尊重的满足感,他便称你好;反之,你使他感到你胜过他,轻视他,他便愤恨。这恰恰是太有才干的人的通病:自恃才高,不肯谦和低下。凤姐的悲剧,从她最风光的时刻,便已是注定的了。汤显祖曾就人的感性和理性,情感和物质需求把人的世界分成“情理世界”和“法理世界”。顾名思义,情理世界重情感,法理世界重技巧。一软一硬,一精神一物质判然两立。虽然人的世界是这两者的混杂,但也须有人与环境本质上的协调,否则会给人带来困扰乃至悲剧——《红楼梦》中很多人物的命运似乎都体现了这种冲突。(二)、客观因素王熙凤的悲剧命运,也有着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在历史的长河中,腐朽的封建社会走向灭亡这是必然趋势,而生活在充满夫权与宗法制度的封建家族中的王熙凤,则逆潮流而动,妄图以自己的绝世才能来挽救它的灭亡。但同时,她又是一个敢于向封建伦常和伪道德发起挑战的女强人,这就使她处于一种既不甘于顺从而又拼命维护封建制度的畸形地位。她的微不足道的反叛意识,遭到封建伪道士们轻而易举的扼杀,而她的拼命维护封建制度则使她在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遭到重创。从而以其悲惨的命运结局来结束她的人生。时代与社会造就了王熙凤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同时,也使她遭到毁灭与打击,这是《红楼梦》控诉和批判封建制度的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的悲剧性其实从她开始出场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这场悲剧,事出有因。首先,宁国府一大家子的衣食料理,银钱出入,银子成千钱上万,都凭她一个手一个口一个心调度,大事小事,每天少说也有三五十件,一应迎来送往,还要和大小姑子搞好关系,哄得老太太、太太喜欢,对上承欢,对下立威,心机费尽,有病也要强扎挣,躺在床上了还筹画料理,所以说她也是一个痴人,太痴,明知道象平儿说的,为他人做嫁衣裳,自己终归是那府里的人,仍旧不肯看破看开,争强好胜,试想,诺大一座府院,就靠她独力支撑,连个像样的帮手也没有。即使她的才能再好,管理措施再得力,也不能不落个心力交瘁,筋疲力尽,以致最终落个悲惨的结局。此外,王熙凤对自己的处境没有安全感。通常,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女人,就会想办法找靠山。贾府不能给她安全感,老太太宠她,但春秋高寿,不能长久依恃;姑妈宠她,她终究不是姑奶这边的人,而且眼看宝玉就要娶亲了,这个家,就得让给宝玉或他的太太当了;邢夫人是自己的正经婆婆,却对她十分的嫌恶。她能靠谁呢?5通常说的:嫁汉嫁汉,穿衣吃饭。但是贾琏不但不能给她安全感,反而对她时有背叛,怨恨有加。所以她的世界里只剩下了不会说话的银子可以让她有一点点的安慰,就象张爱玲小说里的曹七巧,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下真金白银,是自己最后的依靠。所以她才殚精竭虑,聚敛钱财。必须首先看到,凤姐原本是一个“情”种。身为金陵十二钗之一,她无疑是太虚幻境警幻仙子管辖下的属于“情”部的来历。虽然贾链是全无情意的滥色粗人,但既然嫁了他,她当然最盼与他相爱,她关心他,当面曲意奉承,背后托童仆照料,同时严密地防范他在外面拈花惹草,费尽心机,然而一切的努力全无意义。她也尝试偷情。贾蓉算是漂亮风流的了。与凤姐的偷情近乎乱伦,然而也不过是“偷色”而已,并无真正用心的爱情。凤姐失望而无奈,又不可说,唯一施展她聪明才智的,就是这眼前可见可操作的理性世界。一边是“热锅烹油、鲜花着锦”的繁盛,皆在她的掌中娴熟操控,一边是荒芜的情感沙漠,她渴求的不但没有得到,而且根本没有希望。她的操劳只是为贾府建立了秩序,但贾府上下,并没有人赏识爱护她。无人爱她,无人不恨她,对于一个二十多岁的青春少妇,即使她再泼辣,又怎能不痛苦?尤二姐的痛苦人人看见,人人同情。王凤姐的苦却不是人人看得见,也不是人人能明白的。这是强者的哀痛,看这些青春女子艰难地与压抑地沉默抗争,不能不令人掩卷长叹。王熙凤的成功在于她的聪明才干,而失败也在于她的聪明才干。虽则她的超群才干,在协理宁国府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与施展,而且是相当成功的,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强势管理的经典案例。然而,就在王熙凤威重令行十分得意之时,危机与祸患的种子已经开始萌生。正是由于争强好胜,当初贾珍邀请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时,就怕她过于劳累,想请她住到宁国府去。可是王熙凤又放不下也不想放下荣国府的事情,结果两府事务交织缠身,忙得凤姐茶饭无心,坐卧不宁。尽管两府事务王熙凤都筹划的十分整齐,但是争强好胜的王熙凤毕竟付出了“费尽精神”的代价。可怜的王熙凤除了一个平儿之外,连一个像样的帮手都没有,更不用说班子团队了。可以说协理宁国府之后,王熙凤的身体就开始虚亏了。迎接远妃省亲时,事多任重,王熙凤似乎已经有点招架不住了,
本文标题:浅议王熙凤悲剧的形成原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6951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