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高职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若干思考主讲人:黄克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授三点说明心得交流,信息共享因校制宜,灵活运用创新特色,兴校之本有一个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成为学历最高的一个人。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这两个专科生,有啥好聊的呢?不一会儿,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蹭蹭蹭从水面上如飞地到对面上厕所。博士眼睛睁得都快要掉下来了。水上漂?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蹭蹭蹭地从水上漂回来了。怎么回事?博士又不好去问,自己是博士哪!过一阵子,副所长也站起来,走几步,蹭蹭蹭地漂过水面上厕所。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博士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又太远,怎么办?博士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里跨:我就不信专科生能过的水面,我博士不能过。只听咚的一声,博士栽到了水里。两位所长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问:“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两所长相视一笑:“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涨水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子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不问一声呢?”感悟: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中国革命才能成功,现代管理手段只有与中国企业实际相结合,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同样道理,现代教育理念与手段只有与本院实际相结合,才能有辉煌的明天。别人有的,我们有,再大也是重复别人没有的,我们有,再小也是特色高职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若干思考一、高职人才培养定位二、专业群建设三、高职课程特征及体系类型四、高职课程开发模式五、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六、“任务驱动”课程教学七、项目为驱动的企业化培养方法八、关于实验、实训和实习的认识九、工学交替模式思考一、高职人才培养定位(一)金领、白领、银领、蓝领“金领”是指高度集中的社会精英阶层,包括政府高级官吏,企事业单位的高层领导者与科学家;“白领”指企事业单位的高级管理人才与高级技术人才;经济管理师、会计师、律师、农艺师、工程师;“蓝领”指产业工人;“银领”介于白领与蓝领之间,是应用型“白领”。(二)发明、发现、创造、创新发明——无被填补发现——有被捕抓创造——无中生有创新——有中生新例1:太空笔有一个例子请你判断一下,是发明还是发现?据报导,美国太空总署进行一次难题招标,内容是设计一种超级太空笔。要求这种笔能在真空状态下使用,而长时间不用上墨汁,必要时还能倒着书写。于是,热情的美国人上上下下都在讨论着这支太空笔。许多专家和设计者更是各显神通,拿出了不少的图纸与实施方案,但那复杂的结构使得招标委员会望笔兴叹。一天,太空总署又收到一个包裹,当工作人员打开一看,怔着了,好大一会,才哑口然大笑,拍手称好。这包裹是一位小学生寄来的,里面装有一打铅笔和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试试看铅笔如何?银领——善于发现,能够创新的应用型人才(三)银领——高职人才培养定位2004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俞仲文研究员提出了“灰领”人才的概念,在这一提法的基础上,2003年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广西南岭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大学城等提出了“银领”概念,即高职教育要培养“既能动脑,又能动手,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很强动手能力、创作能力和创业能力,更能从事一线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2004年3月1日,周济在全国高职教育第三次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强调,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这类人才,既不是白领,也不是蓝领,而是应用型白领,应该叫‘银领”’。2004年4月27日,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葛道凯建议:“把现在大家称做‘灰领’的高层次技能人才改叫‘银领”,以凸显高职毕业生的价值。“银领”作为中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明确并拥有广泛的高职院校支持基础。1.银领是我国教育内部分工对高职教育的必然要求;2.银领是中国人才市场对高职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目前中国有技术工人7000万,而高级技工仅占技工总数的5%,这与发达国家20-40%的高级技工相去甚远。3.银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1)银领是适应因技术升级引致的社会变迁而必然出现的新群体农业社会——生力军——绿领阶层——农民;前工业化社会——生力军——蓝领阶层——工人;高度工业化时代——“白领阶层”成为市场生产中的主导;知识经济时代——“银领阶层”将逐步成为企业主体和社会主体。(2)银领是我国产业发展的需要——传统产业与数字化相结合,出现了一些知识含量、技术含量较高的新职业;——知识经济催生了以“高新技术”和“文化内涵”为特征的新兴产业和创意产业;——传统产业,迫切需要大批银领人才来实现升级。(3)银领是企业发展对人才的必然要求(4)银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强劲需求(5)银领是对国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的科学借鉴美国、德国、日本在进人经济高速发展期后,自20世纪80年代,高职教育即进入稳定期,其比例在40%左右,并不断持续发展,比例还在不断上升。在美国,高职教育是由发达的社区学院来承担的,社区学院以培养银领为基本目标。在德国,德国的工程师70%以上是高职教育的毕业生,银领自然是德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在日本,高职教育主要是专修学校、5年制的高等专科学校、2年制的短期大学以及本科层次的技术科学大学。(四)必须充分认识与把握知识经济时代“银领”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培养创新型、市场型、高级技能型人才。*所谓创新型就是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现代意识,有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所谓市场型,就是具有强烈的市场竞争观念、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所谓高级技能型,就是具有高等教育学历,掌握高等教育的专业基础知识,特别要掌握应用专业知识的过硬技能,既能动脑又能动手,有手脑并用的熟练技能技巧,而且是“一专多能”。银领——“大学水平的能工巧匠、能工巧匠型的大学生”例2有一天动物园的管理员们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所以他们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10米加高到20米。结果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来,所以他们又决定再将高度加高到30米。没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员们大为紧张,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100米。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们在闲聊,“你们看,这些人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长颈鹿问。“很难说。”袋鼠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感悟:尽管管理员一米一米增加笼子的高度而不想到去把笼门关住,袋鼠照样会跑出来。这个管理员好辛苦!我们各级管理层中也有许多这样的辛苦者,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抓管理,看似忙得不可开交,只是因为没有牵住管理的“牛鼻子”,将管理本末倒直,使管理徒劳无功。事有“本末”、“轻重”、“缓急”、“关门是本,加高笼子是末,舍本而逐末,当然就不得要领了。管理抓什么?管理是抓事情的“本末”、“轻重”、“缓急”。二、专业建设《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指出:“中央在100所示范院校中,选择500个左右办学理念先进、产学结合紧密、特色鲜明、就业率高的专业进行重点支持。形成500个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重点建设专业群,提高示范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一)从高职教育的性质透视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内涵高职学院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围绕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所拥有的独特教育资源和整合这些资源而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其实质也就是高职学院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实力。影响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有专业资源、培养模式、市场资源、管理体制、文化资源、办学特色等。在影响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诸多要素中,专业资源是一项关键性的要素。高职教育的专业资源并不是简单地等同于专业目录、课程设置,而是一个包含教学资源、师资配备、实训实施在内的系统工程,其内涵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专业的设置和优化是前提。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从市场实际情况出发,市场经济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因此,高职学院的专业设置需要不断地调整更新,具有相对的灵活性,2.实训建设是保障。实现教学与就业的零距离接轨,既是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的期望,也是各高职院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3.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讲文凭更讲水平;讲职称更讲称职;讲阅历更讲能力;讲资历更讲贡献;讲道德更讲风格。高职学院的专业建设必须要解决三方面的根本性问题:一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设置和优化问题;二是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建设问题;三是以适应专业教学需要的“双师”素质提高问题。(二)学科群、专业群1.学科群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是以学科为基础,其专业结构是建立在学科结构基础之上,目前我国实施的本科教育专业目录(1998年)是迄今最新的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和学科划分,共设11个学科门类,249种专业。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体系被称为学科群。概念一: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2.专业群概念二:由若干个专业技术基础相同或紧密相关、表现为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要求、并能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的、由若干个专业组成的一个集群。专业群各专业可以是同一专业大类中的专业,也可以是不同专业大类中的专业,能否归为一个专业群主要以是否拥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技能)要求来划分,并且专业群中的各专业或专业方向、面向企业中的岗位群,均能在同一个实训体系中完成其基本的实践性教学。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内涵,是一个包含教学资源、师资配备、实训体系在内的系统。它具有如下特征:第一,专业群内的专业往往是围绕某一行业设置形成的一类专业。第二,专业群内的专业是学校长期办学过程中,依托某一学科基础较强的专业逐步发展形成的一类专业,各专业具有相同的学科基础。(三)专业群建设的意义1.有利于形成专业群体优势,增强市场适应性。2.有利于形成实践教学优势,降低实训建设成本。3.有利于形成师资队伍优势,增强专业竞争力。4.有利于形成特色和品牌优势,提高学院知名度。5.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四)构建专业群的原则(1)由外延扩展向内涵拓展转变。利用专业间互为带动的关联性,发挥专业群的聚集与扩散效应,超越“专业全而不强”,在一个大的框架内使原有专业获得生命力,形成学校专业的“精而专”,这是专业群所倡导的理念。(2)一个公共技术平台与多个专业方向相结合。抓住核心专业建立专业群基础教学大平台,逐步形成相互支撑、相得益彰的专业群布局。以“宽口径、多方向”的专业设置模式来应对职业岗位群中具体岗位的人才需求变化,并体现职业资格证书能力要求,促进学校拓宽服务面向,增强社会适应性。(3)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4)资源配置上体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5)量力而行。(五)专业群构建方式1.围绕产业链构建专业群。通过对某个产业链应用性人才需求状况的结构分析,构建与该产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专业群体系,形成链条式专业群。2.围绕职业岗位群构建专业群。专业群的构建要考虑企业岗位的设置背景,针对某个行业一组相关的职业岗位来设置专业,满足企业岗位群的需要,尽可能多地覆盖行业岗位群。3.围绕学科基础构建专业群。高职教育的专业是具有一定的学科基础的,对于学科基础相同的若干专业可以构建成一个专业群。如在建筑领域中以数学、力学等学科为基础的建筑工程技术、道路与桥梁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专业可以构建成建筑施工类专业群。如以化学、水力学学科为基础的暖通空调、给排水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可以构建成建筑设备类专业群。如以经济、管理学科为基础的工程造价、工程监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等专业可以构建成建筑经济类专业群。(六)专业群建设内容1.构建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2.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3.建设开放、共享的实训基地。4.创建优质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七)专业群建设路径学
本文标题:实训和实习的概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182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