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物种:物种是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在有性生物,物种呈现为统一的繁殖群体,由占有一定空间,具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所组成,而且与其他这样的群体在生殖上是隔离的。2、包囊:包囊(cyst)是大多数的原生动物遇到不良环境时,体表的鞭毛、纤毛、伪足等胞器缩入体内或消失,虫体分泌胶质在体外形成圆球形的包囊,新陈代谢水平降低,处于休眠状态。3、滋养体:滋养体是指寄生原虫能活动、摄取养料、生长和繁殖的寄生阶段。4、接合生殖:纤毛虫所具有的生殖方式,接合时两个虫体在口勾处暂时贴附在一起,互换小核及部分细胞质,然后两虫体分开,大小核经一系列变化,形成8个子体。5、应激性:原生动物对环境的变化能产生一定的反应,这种由外界刺激引起的行为称激应性。6、受精:是指雄性配子或精子与雌性配子或卵结合形成合子的过程。或者说是精子趋向卵子,并与之融合,引起核质变化的相互同化、合二为一的过程。7、卵裂:受精卵经过多次重复分裂,先后形成2,4,8,16,32……个分裂球或胚胞的过程,称为卵裂。8、胚囊:卵裂的后期,分裂球排成球形,一般形成中空囊状的球状胚,称囊胚。9、原口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口形成口的动物。包括扁形动物、原体腔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10、后口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口形成动物的肛门,在相反方向的一端由内胚层内陷形成口的动物。棘皮动物以后的动物属于后口动物。11、中生动物:有些学者认为在原生动物与后生动物之间存在着介于二者之间的过渡类型。12、端细胞法:在胚孔两侧,内外胚层交界处各有一个原始中胚层细胞,有它分裂成很多细胞,在内外胚层间形成中胚层。13、体腔囊法:在原肠背部的两侧,内胚层向外突出成对的囊状突起——体腔囊。体腔囊和内胚层脱离后,在内外胚层之间逐步扩展成中胚层,中胚层包围的腔为体腔。14、水沟系:各种多孔动物,由皮层到胃层组成复杂程度不同的管道,是水流进出身体的通道,称为“水沟系”。15、辐射对称:辐射对称-通过动物身体从口面到反口面的中轴,有两个以上的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两个相等的部分。是一种原始的对称形式。16、两辐射对称:两辐射对称-通过动物身体的中轴只有两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相等的两部分。这是由辐射对称向两侧对称发展的中间类型。17、胃循环腔:胃腔内水的流动,可把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兼有循环作用,故称为胃循环腔(或消化循环腔)。18、上皮肌肉细胞:胞动物皮肌细胞的特点是在上皮细胞内包含有肌原纤维,兼有上皮和肌肉的功能,所以称为上皮肌肉细胞。19、神经网:由双极神经元、多极神经元和感觉细胞基部的神经纤维构成弥散型的网状神经系统,称为神经网。20、刺细胞:是刺胞动物特有的一种攻击及防卫性细胞。21、世代交替:水螅世代可用无性生殖方式产生水母型,水母世代又以有性生殖方式产生水螅型,生活史中这种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交替进行的现象称为世代交替。22、群体多态现象:群体内出现二种以上不同形态的个员,具有不同的结构和生理上的分工,完成不同的功能,使群体成为一个完整的各司其能的整体。23、两侧对称:也称为左右对称,通过动物体的中轴,只有一个对称面(或切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24、皮肤肌肉囊:中胚层形成后,扁形动物产生了复杂的肌肉构造,如环肌、纵肌、斜肌,它们与外胚层形成的表皮相互紧贴组成体壁,称为“皮肤肌肉囊”。25、不完善消化系统:通到体外的开孔既是口又是肛门。26、原肾管:由体两侧外胚层陷入形成,通常由具许多分支的排泄管构成,有排泄孔通体外。27、分节现象:动物体从前向后由许多形态相似且重复排列的部分所构成,这些构成部分叫做体节,躯体由体节构成的现象称为分节现象。28、同律分节:身体各节在形态和机能上基本相同,如蚯蚓。29、异律分节:身体各节在形态和功能上不同,如沙蚕。30、刚毛:由表皮细胞内陷形成的刚毛囊内的毛原细胞分泌形成的,是寡毛纲的运动器官。31、疣足:是体壁向外凸出的扁平片状双层结构,中空,与体壁相通。疣足本身不分节,与躯体连接处也无关节,是多毛纲的运动器官。32、闭管式循环系统:环节动物的血液循环系统由纵行血管和环形血管及其分支血管组成。各血管以微血管网相连,血液始终在血管内流动,不流入组织间的空隙中,构成了闭管式循环系统。
本文标题:动物学期中名词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254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