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4访谈录: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访谈录: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编者按):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国党建网湖北频道联络处主任蒋陆萍,就“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问题,专访了湖北省经济学会会长、中共湖北省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周大仁教授。现将访问录发表于下。一、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抉择蒋陆萍:周校长,十七届五中全会刚刚结束,现在全党、全国都在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了帮助广大网友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我想向您提几个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曾经讲过:“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进程中,你是怎样理解这一问题的?周大仁: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30多年来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建立在新体制对阻碍经济社会发展旧体制的不断突破、不断改革上。现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这里有必要回顾一下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历史经验。(一)、改革的历史起点1978年,中国经过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国家处于危难的局面。政治上以阶级斗争为纲,经济上处于崩溃的边缘。全国:GDP3645.2亿元,人均381元;农村人均年收入133.6元,城市年人均收入316.6元;财政收入1132亿元;外贸204.6亿美元;外汇1.67亿美元。人民生活上极端困难,物质匮乏,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说:不改革开放,只有死路一条。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中国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二)、改革的历史目的1、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现代化,人民富裕,民族振兴。2、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3、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三)、改革的历史进程1978年5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推倒“两个凡是”,端正了党的思想路线。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提出了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邓小平致开幕词: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胡耀邦政治报告: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邓小平主持开幕式。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的基本路线。1992年1至2月,邓小平巡视南方谈话,提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所有制改革,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胡锦涛当选为党的总书记,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科学发展观第一次写进党的文件。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7年,党的十七大,科学发展观写进党章,第一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改革开放是30多年来中国发展一以贯之的选择。无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还是中国特色法律体系的基本形成;无论是全方位开放的现代化格局的奠定,还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社会建设的推进,改革开放一直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是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四)改革的历史成就1、指导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形成了党的基本路线。2、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到市场经济体制;所有制、经济结构、分配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实力大幅提高。2009年,GDP:33.5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1978年为3645.2亿),人均GDP超过3700美元(1978年人均381元);外汇储备2.44万亿美元(1978年为204.6亿美元);财政收入6.85万亿元(1978年为1132亿元)。3、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政治文明的提出,依法治国方略切实贯彻,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服务型政府正在形成。政治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政策、新制度:以人为本、人权、法治、政治文明、私有财产、公民社会、和谐社会、服务型政府、政务公开。4、文化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成效明显。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人民精神生活更加丰富。5、科学教育事业成绩巨大。义务教育全部免费,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科技进步,神州七号太空行走,嫦娥奔月工程。一批标志性建设:三峡工程、奥运场馆、北京机场三号航站楼、世博会中国馆,均属世界第一。6、社会建设全面展开。抗击非典取得巨大胜利,农村新合作医疗快速发展,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管理逐步完善,社会大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五有”逐步落实。7、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人民收入不断提高:2009年城市人均收人17175元,农村人均收人5153元,农村困难人口数从2.5亿减少到1400多万,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小汽车、出国旅游已成为时尚。人均期望寿命可达73岁。8、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全面加强……9、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一国两制得以实现。香港、澳门繁荣、稳定,更加发展。10、全方位外交成绩辉煌,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已与190多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中国可以说不。11、党的建设扎实推进。我们党现有党员7800多万,基层党组织365万个。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12、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不断探索,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最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既是最根本的原因,也是最根本的成就。中国共产党在30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历程中,每一项重大决策,每一个重大成就,都是坚持改革的结果。改革,是面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二、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蒋陆萍: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强调深化改革,在当前有什么特别重要的意义?周大仁:你提的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一是,我们面临的形势需要深化改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在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就是要求我们不能按部就班地做事,而是要抓住机遇、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集中精力解决改革开放中战略性的关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重大问题,比如经济方面的“调结构”、社会发展中补足“民生短板”等问题。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发展模式上还有较大缺陷:在对待人的发展问题上我国还属于“低端人本”阶段,工业化方面还是一个“创新小国”,城镇化方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突出,国际化方面对外出口依赖度过大,体制支撑方面一些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改革仍然滞后,特殊元素方面劳动力成本优势渐失。这些问题都需要靠深化改革来解诀。二是,改革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务之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但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务之急。金融危机暴露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上存在的问题,外贸依存度过高,从改革开放之初的9.7%上升到目前的60%,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更多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依靠资源能源的大量投入来赚取国际产业链低端的微薄利润。重国际市场,轻国内需求;重低成本优势,轻自主创新能力;重物质投入,轻资源环境;重国家财富增长,轻社会福利水平提高。蛋糕做大了,但蛋糕的分配存在不公平;完成了工业产品的数量积累,但国际竞争力不强;民生大幅度改善,但公共服务领域发展滞后;城市化率大幅度提高,但城乡二元结构突出;节能减排成绩显著,但生态文明建设压力较大;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但改革任务艰巨;国际竞争的硬实力增强,但软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不改革经济发展方式,发展难以为继。三是,改革经济发展方式事关全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要在我们党总体战略布局中实现8个“加快”: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8个“加快”,关涉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深刻体现了经济发展方式改革的全局性战略要求。四是,改革进入新的起点。目前,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3700美元,改革中的各种问题正不断呈现。我们用30多年走过其他国家上百年走过的路程,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带来了大量新矛盾新问题。世界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也使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发生新变化,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激烈。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让我们改革开放面临的复杂局面“世所罕见”,改革进入新的起点。五是,改革是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又一次重大抉择。20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几次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大抉择。第一次重大抉择,是60年前新中国的成立,完成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转变,彻底扫清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制度障碍,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社会制度转型,这是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第一次重大抉择。社会制度转型,革命是动力,靠的是革命。第二次重大抉择,是30年前,我们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杀出一条血路”的决心,拉开了改革开放的恢弘巨幕,开始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使我们这个曾占据人类文明中心地位的古老民族,在落后世界现代化进程一个多世纪后,赶上了现代化的最新浪潮。经济体制转轨,这是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第二次重大抉择。经济体制转轨,靠的是改革,这是第一次改革。今天,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出发,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们又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代命题,并以国家整体发展方式的转型,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性变革。发展方式转变,这是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第三次重大抉择。这次发展方式转变,靠的也是改革,这将是我国第二次改革。社会制度转型,经济体制转轨,发展方式转变。三次变革,处于不同历史时期,源于不同历史环境,反映了我们党引领中国发展进步能力的不断提高、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如果说第一次“政治制度”抉择,靠的是革命,打下了中国现代化的制度基础,创造了新中国60年国强民富的辉煌成就;第二次“经济体制”抉择,靠的是改革,这是第一次改革,激活了中国现代化的动力源泉,带来了改革开放30年的飞速发展;那么这次“发展方式”抉择,靠的也是改革,这将是第二次改革,将确定中国现代化的正确路径,奠定未来中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格局。今天,改革到了一个新的起点。这是两个五年规划的交替点,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关节点,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接续点。未来一段时间,无论是加强宏观调控,还是调整经济结构;无论是理顺收入分配关系,还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都需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不断深化改革,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赢得空间、获得动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三、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蒋陆萍:《建议》强调: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有什么原则和要求?周大仁: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
本文标题:4访谈录: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279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