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理论文章 > 网络对中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和作用研究
商丘市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立项·审批书学科分类___信息技术__________________课题名称__网络对中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和作用研究课题主持人______范丹丹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工作单位_______冯桥镇初级中学_________________申请日期_________2015年3月14日_______________商丘市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领导组填表说明一、本表须经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和县区电教馆审核,签署明确意见,承担信誉保证并加盖公章后,方可上报。二、每项课题主持人1人;主要参与者5人。三、本表报送一式3份,请用A4纸打印、复印,于左侧装订成册。同时,须提供本表的电子版1份。四、请用钢笔或电脑打印,准确如实填写各项内容,书写要清晰、工整。五、商丘市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领导组办公室联系方式:商丘市神火大道86号邮政编码:476100电话:0370-3366717电子邮箱:sqsktsb@126.com一、基本情况课题名称网络对中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和作用研究主持人姓名范丹丹政治面貌群众性别女年龄29行政职务教研组长专业职称中教二级学科专业数学学历学位本科起止时间2015年3月10日至2016年3月10日工作单位通讯地址冯桥镇初级中学邮政编码476100固定电话0370-3883388E-mail541080675@qq.com移动电话15937084063主要参与者姓名性别年龄专业职称学科专业学历学位工作单位范丹丹女29中二数学本科冯桥镇初级中学崔淑敏女36小一数学本科冯桥镇初级中学马聪聪女25中二数学大专冯桥镇初级中学任玲玲女35小高数学专科冯桥镇初级中学乔淑勤女42小高数学本科冯桥镇初级中学乔素梅女35小高数学专科冯桥镇初级中学预期成果(在选项上打“√”或加黑)A.专著B.研究报告C.论文D.其他预计完成时间2016年3月10日二、课题设计论证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国内外与本课题相关研究概况及趋势,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基本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犹如毛细血管一样遍布我们城乡各地,应该说网络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革,带来了管理手段和生活生产的全面革新,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而在这个网络普及化的时代,我们中学生与计算机的接触也越来越频繁,网络给予我们一种全新的感受,把我们带入一个更广阔、更精彩丰富的世界。可是,在这股信息潮流中,我们中学生是否恰到好处地去利用网络,还是有诸多“挡不住的诱惑”?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网络文化给中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切实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二、国内外与本课题相关研究概况及趋势有关此类课题的研究,到目前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特别是针对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也没有具体的规范。信息时代的网络媒介是传播先进思想理念的重要平台,这种特殊的平台在信息交流方面占据着很大的优势,能够形成一种史无前例的网络信息环境。网络环境中的信息知识是不分国界、不分地区的,与人们的传统认识、道德观念也大不相同。2015年2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其中,手机旅行预订以194.6%的年度用户增长率领跑移动商务类应用,而中学生现在手机的持有量一直持上升趋势。所以我们必须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并将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对待,做好调查研究,不断探索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新对策。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1.加强学校网络技术教育。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和水平。利用网络使学生学会有目的地自主发现和收集、学习相关德育信息,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加强基础道德教育,包括网风网德教育、网络法制教育、网络安全教育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辨证扬弃地甄选网络信息,促进学生形成健全正确的网络道德,提高学生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自律能力、抗诱惑能力。3.利用网络技术、网络资源,收集大量具有正确导向的教育信息,教会学生在现代信息条件下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探索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充分挖掘学生向善的愿望,从而铸造学生健康饱满的人格,为其后继发展奠定基础。4.优化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方法和组织管理,通过研究和实践,初步形成学校现代化的德育目标,序列化的德育内容,操作化的德育方法,模式化的德育组织管理,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水平,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四、本课题的基本内容1、什么是网络文化,其涵义和特征如何?2、网络文化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怎样?3、学校德育如何应对网络文化的挑战,其调控策略如何?五、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1、中学生网络成瘾研究、网络文化的影响研究2、健全学校中学生品德形成教育的管理制度及其考核方案3、增加投入,完善设施,建设“数字化、信息化”校园,构建完善的中学生品德形成教育网络系统4、建立校园“绿色”网吧,开展校园上网服务,制定学生文明上网的若干规定5、开设校园广播站,创建学生展现才华的平台,拓宽中学生品德形成教育的途径。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中学生上网,不但可以掌握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能,还可以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激发对学习、探索科技知识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并为学校教育模式的创新和教学改革创造条件。因此,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构建一个开放的、互动的、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未成年人良好品德形成网络模式。使各种教育资源、育人要素、育人环节相互融合,培养出更多的新世纪创新人才,增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性。三、课题研究程序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课题具体实施步骤,研究工作的资料准备情况。六、本课题的研究思路运用道德教育哲学、社会学、文化学、青少年心理学等基本理论,首先对网路文化对中学生品德教育方面的影响进行一个具体的利弊分析,然后以附近的几个农村中学为例,采用调查问卷为主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然后确定影响主要问题存在于那些方面,根据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相应的调控策略。七、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著作、报刊、杂志、网络等渠道,认真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了解信息技术德育的研究现状;2、综合调查法:在实验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进行效果调查,了解学生现有状况和教师的反馈信息。3、个案分析法: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活动与研究,并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剖析,从中寻找课题研究的新的突破口,以便有效的调控研究活动的进程。4、经验总结法:认真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或经验论文,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不断调整研究步伐,提高研究人员自身素质,丰富课题研究的内涵。八、课题具体实施步骤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分三阶段: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5年3月---2015年5月1、召开会议,组建课题组2、起草实验方案计划,申报立项3、学习相关资料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5年6月---2015年12月根据方案,开始研究,做好以下工作:1、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分析2、课题组成员商讨3、组织、学习相关理论,研讨实施过程4、每学期有计划的上几堂研究课进行研讨5、每个月举行一次课题组成员会议,及时小结6、完成阶段性研究报告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6年1月---2016年3月1、撰写结题报告2、发表随笔、论文九、研究工作的资料准备情况1、张倩苇《网络环境下学习评价新模式的探索》2、吴华军《中学生与网络文化的调查与思考》3、徐红《学校环境下网络德育与传统德育的优势特征比较》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5、宋德如、张晓旭:《论网络教育的负向效应及其纾解》,《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6、高玉丽:《学校德育的新视点--网络德育》《北京教育》2002年第11期石怀湘、张志勇、羊自力《优化网络育德环境,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师资建设》2005年第4期。7、罗明乾《网络时代的中学生道德教育》,《新世纪中学教育的思考与实践》,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8、何冬玲《信息技术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作用和品德形成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报告四、课题立项评审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意见负责人签字(公章)年月日县区课题办意见负责人签字(公章)年月日市评审组审核意见主审专家意见:主审专家签名:年月日评审组意见:评审组长签名:年月日五、商丘市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意见负责人签名:(公章)年月日
本文标题:网络对中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和作用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344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