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云南省20182019学年昆明市实验学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昆明市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高二年级历史【考生注意】:必须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按规定要求作答,答在试卷上一律无效。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与材料相关的制度是A.禅让制B.井田制C.分封制D.郡县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立七十一国”等字眼意在强调周公通过分封制立国,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周公时代已经不是禅让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井田制,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周公时代尚未出现郡县制,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2.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他赞扬的是中国古代的A.世官制B.察举制C.科举制D.三省六部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严格“考试”等字眼意在表明是科举制度,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世官制是不需“考试”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察举制也是不需“考试”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科举制而非三省六部制,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3.以下是某位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到的图片,他研究的课题最有可能是A.近代中国维护主权的斗争B.近代中国的制度革新C.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D.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邓世昌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牺牲,刘永福领导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张自忠在抗日战争中牺牲,这三位历史人物都反映了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抗争,因此选A.考点:列强的侵略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点评:复习本专题时,应注意渗透社会现实热点。注意近代中华民族独立与现代中华民族复兴、崛起的内在联系。4.揭露南京大屠杀最有力的证据是A.大屠杀幸存者口述的材料B.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C.历史教科书中的记载D.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属于第一手史料,是最有力的证据,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口述的材料属于第二手史料,不是最有力的证据,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回忆录属于第二手史料,不是最有力的证据,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历史教科书中的记载也属于第二手史料,也不是最有力的证据,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5.有首诗写道:“生死攸关转折点,左倾错误受批判。重新确立领导人,党和红军脱危险。”与此诗相关会议是A.八七会议B.遵义会议C.洛川会议D.中共七大【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挽救了红军,是生死攸关转折点,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遵义会议而非八七会议,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洛川会议不是生死攸关转折点,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共七大是抗战即将胜利时召开的会议,也不是生死攸关转折点,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6.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与材料相对应的基本政治制度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几个党好”意在强调中国要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是改革开放之后才有的制度,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7.周恩来说:“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我们不学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A.采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B.采取“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C.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D.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新中国不能跪着办外交而要独立自主的办外交,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也不涉及“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倒向苏联,材料未体现,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8.中国国防部维和事务办公室的一份资料显示,从1990年到2004年,中国已先后向联合国10个维和任务区派出了1450多名军人参与维和行动。这反映了新时期我国外交的特点是A.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B.积极推行新型区域合作C.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D.支持非洲国家的民族解放斗争【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向“联合国”10个维和任务区派出了1450多名军人参与维和行动意在强调新时期我国外交是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不结盟”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新型区域合作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支持非洲国家的民族解放斗争不是新时期我国外交的特点,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9.《十二铜表法》规定,受伤者在某些情况下有权对肇事者给予同样的伤害。这一规定说明《十二铜表法》A.保留了一些古老的习俗B.切实保证了公民的合法权益C.真诚服务希腊公民D.有利于贵族曲解法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给予同样的伤害”是以暴制暴、以牙还牙,这是古老而原始的习俗,这是《十二铜表法》的不足之处,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这一规定并不能切实保证公民的合法权益只能造成更多的伤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的而非希腊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十二铜表法》是成文法,不利于贵族曲解法律,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10.19世纪70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其中德国的政体是A.总统制B.君主专制C.共和制D.君主立宪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保留了皇帝也有议会,属于君主立宪制,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德国不是总统制,美国才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19世纪70年代德国不再是君主专制,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德国不是共和制,法国是共和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11.列宁曾精辟地指出:“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材料中列宁所指的“革命”是A.二月革命B.十月革命C.巴黎公社革命D.工农苏维埃政府成立【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对资本家的革命”指的是无产阶级革命,而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属于资产阶级革命,而不是无产阶级革命,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巴黎公社革命是法国的而非俄国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工农苏维埃政府成立是革命的成果而非革命,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2.有学者曾经指出:“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为国际力量的对比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扩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政治格局最准确的表述是A.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B.单极世界形成C.多极化趋势下的“一超多强”格局D.中美两极格局形成【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政治格局表现为多极化趋势下的“一超多强”,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单极世界未形成,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多极化成为趋势而非两极格局形成,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3.“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的基本经济政策,高一年级某班学生以“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演变”为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为探寻其历史发展的渊源,他们首先应着手研究A.商鞅B.秦始皇C.汉武帝D.康熙帝【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始于商鞅变法,所以首先应着手研究商鞅,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重农抑商”始于商鞅而非秦始皇,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重农抑商”始于商鞅而非汉武帝,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重农抑商”始于商鞅而非康熙帝,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14.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在甲午战争后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此反映的社会现象是A.废除科举B.农业衰退C.实业救国D.重利轻义【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謇主张实业救国,投身于近代工商业反映了实业救国的社会现象,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张謇和废除科举无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而非农业衰退,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重利轻义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5.下表反映了新中国A.土地改革的完成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C.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D.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格反映了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土地改革的完成是在1952年,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人民公社化是1958年,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1978年,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6.“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突破这一思想羁绊的历史事件有: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新经济政策;③斯大林模式的形成;④邓小平南方谈话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④均是利用市场,均是突破这一思想羁绊的历史事件,①、③均否定市场,均未突破这一思想羁绊,含①、③均是错误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含①,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含③,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含①、③,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17.1912年9月,上海《申报》载文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A.服装种类繁多,追求时尚成主流B.东西文明碰撞,中西服饰难以共存C.尊孔复古盛行,服饰改革艰难D.社会发生巨变,服饰呈现多样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反映了服饰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故选D项。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8.《道德经》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诚信”有利于人格的塑造,也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最能体现诚信机制作用的是A.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B.以工代赈,缓解失业问题C.政府担保,恢复银行信用D.调节工业生产,避免盲目竞争【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担保,恢复银行信用正是诚信的典型体现,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未体现诚信,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也未体现诚信,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和诚信也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9.下图漫画形象地反映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突出特征是A.农轻重比例失调B.农轻重协调发展C.优先发展农业D.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斯大林模式之下农轻重比例失调,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农轻重比例失调而非协调,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优先发展的是重工业而非农业,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大力发展重工业而非第三产业,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20.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博览会,以下不可能出现在博览会上的是A.珍妮纺纱机B.水力织布机C.蒸汽机车D.汽车【答案】
本文标题:云南省20182019学年昆明市实验学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66646 .html